学术造假何时纳入信用“黑名单”?
点击上方“法治周末”可订阅哦!
霍天临穿博士服。图/微博
没想到猪年的第一把火是由青年演员翟天临引燃的。
不过,这把火并非源于其参演的《白鹿原》《军师联盟》等影视作品角色,而是其“学术背景”。
事件缘起于一次直播互动,直播中翟天临被网友问及“你的博士论文是否在知网可查到”时,不经意之间愣了一下“知网是什么”,这一回复引发了轩然大波。碍于网友的质疑,翟天临在微博留言,称自己当时只是在开玩笑,并自侃:“我说我不知道1+1=2也有人信吧。” 但众多网友对此说法并不买账。
1月31日,翟天临在微博中晒出博士后录取通知书。这一高调行为,亦遭到不少网友质疑,“一边接拍各种戏,一边应付各种商演,一边参与综艺节目,一边搞公司经营,还顺便拿了一个博士后,翟天临哪有时间搞学术研究?除非天赋异禀”……
有网友统计,翟天临在读博四年期间,“至少主演了11部戏、参演了7部戏,做了24个代言、录了17个综艺”。另外,与翟天临相关的公司共有6家,主要涉及影视文化业务,其中,由翟天临100%控股的有3家公司,分别为:上海临朝影视文化工作室(已注销)、青岛捌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厦门市集美区天临朝影视工作室。另一家持股比例为6.25%的是北京势合企业管理咨询中心,主营业务为企业管理咨询,股东还包括影视演员朱亚文、包贝尔、王鸥等。同时,翟天临还担任5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资料图 图/网络
对此,翟天临一方回应称“剧组拍摄之余,导师亦通过函授、进组指导等方式与翟天临进行研究探讨”。但这种说法也遭网友质疑,被认为“不符合全日制高校读博常识,不符合实际情况”。
不仅如此,网友还质疑,翟天临“吃小灶”,在校期间受到了特别的“优待”得到其导师“函授、进组指导”,但是其论文质量并不理想。
网友深挖发现,翟天临的博士论文“掺水”且涉嫌抄袭。按照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士生须交上个人独立或与导师联合已在期刊上正式公开发表的至少两篇学术论文,且不接受用稿通知(期刊在论文正式公开发表前向发出的通知,告知其稿子已被采用,随后将发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在学术期刊发表过至少两篇学术论文,翟天临是不可能拿到博士学位的。另外,两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但网友在互联网上查询,翟天临总共发表两篇文章,一篇于2018年5月刊载于《综艺》的《如何用“下意识”让表演更生动鲜活》,另一篇载于《广电时评》的《谈电视剧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后一篇涉嫌抄袭,文字综合复制比达到了39.4%,大大超出了一般10%到20%的规范线。此论文遭到了被抄袭者、黄山学院黄立华教授谴责,“我十几年前(发表的论文),被其整段整段抄袭,事实胜于雄辩”。
近日,人民日、共青团中央等媒体也相继关注了翟天临涉学术造假事件。尤其是人民日在一天中五次点名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并在官方微博“点名”:“博士学位是北京电影学院给的,博士后通知书是北京大学发的,两所院校是否应及时站出来,回应一下网友的质疑?”
2月11日晚间,针对翟天临论文事件,北京电影学院称对此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学校表示高度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持零容忍态度。同日,北京大学也称对近日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翟天临涉学术不端一事高度重视,将根据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调查结论按规定处理。
北京大学官微针对霍天临事件的回应。图/微博
抄袭、占有、伪造、修改他人研究成果等行为被统称为学术造假,早在十年前就有过一次“爆发”。
2009年3月,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同年5月,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2010年3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发表长文《汪晖的学风问题》,指证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的博士论文存在抄袭……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风道德和评价体系出现了问题。” 高教研究专家、华东师大唐安国教授曾表示,“目前学术环境比较浮躁,一些人在名利的诱惑面前心态失衡,某些监管制度的严重缺失,这又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学术造假分为三类:其一,是论文抄袭、粗制滥造编凑的学术不端行为;其二,是利用职务职位和社会影响力占有学术资源,例如,侵吞科研经费等;其三,是侵害知识产权、著作权等行为。目前,从法律角度,会追究第二和第三类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责任。但对于第一类学术不端行为,则多是从规范学术道德方面引导,对当事人的处罚并不足以使其为之警醒。而一些高校、科研单位为了自家名声,秉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宗旨”,使出“拖字诀”“合理辩解”等手段。其上级主管部门也雷声大、雨点小,无法拿出具有威慑力的“雷霆手段”。长此以往,学术腐败,恐怕会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目前,国家已经对学术造假开启“零容忍”模式。例如,去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职称评审应以德为先,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且纳入信用“黑名单”。
—END—
责编 | 仇飞 吴昊
法治周末
与你携手同行法治路
法治周末社出品 ID:fzzmb01
本文标题:学术造假何时纳入信用“黑名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