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过王健林,也救过许家印,这回却是自身难保!请教Deep Seek,究竟谁之过?
疫情期间看过一幅流传甚广的漫画,一辆车掉进河里,一俩小吊车去救结果把自己也搭进去了,然后又一辆大吊车去救,结果也一样。当时看只觉得荒唐,后来发生了很多很多事,证明这就是一个时代隐喻,不管你曾经有多么辉煌、家底有多么雄厚、政商两界有多么吃得开,轮到你倒霉的时候,神仙难救!
这不,现在就轮到了打败过国美、买过国际米兰、救过王健林也救过许家印两大首富的苏宁张近东。根据最新的公开道,苏宁系的三大核心主体苏宁电器集团、苏宁控股集团、苏宁置业集团被债权人申请重整,相关案件已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也就意味着“苏宁系”正式进入破产程序。事实上,早在2021年苏宁旗下的上市公司苏宁易购(就是收购了家乐福中国区业务的那家)就已经暴雷,就已经让人“救”了一次,阿里系加上江苏和南京国资88亿混改入资,张近东让出了控股权和董事长之职。这次进入破产程序的三家公司,尤其苏宁电器和苏宁置业,可谓张近东的基本盘。
遥想2015年,张近东以810亿的身家成为胡润百富榜的第九位(那年的首富是王健林,排在他前面的是泛海的卢志强),随后高调宣称要打造中国版的“沃尔玛+亚马逊”,意图打造“线上+线下”通吃的商业帝国。他挥舞着资本大棒,一路高歌猛进,3.34亿美元控股PPTV、2.73亿欧元拿下国际米兰俱乐部68.5%股权、27亿元收购万达百货、42.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95亿元入股万达、140亿元投资蚂蚁、200亿元投资恒大…一时间,他成了“大佬背后的大佬”,高处不胜寒。也就是在这一系列神操作之后,苏宁帝国开始坠落,这些并购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数不尽的麻烦。债务危机终于在疫情期间爆发,2021年,苏宁易购公告巨亏441.79亿,成为当年A股亏损榜的榜首,从此苏宁开启“卖卖卖”的节奏,一直走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只能破产重组。根据胡润百富榜最新的排名,张近东的身家缩水到65亿,排名第808位,这还不知道跑产之后是否还能保得住。
此时此刻,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当年的“美苏争霸”,记得那个因为入狱才被苏宁超越的国美,记得那个光头的前中国首富黄光裕。关于他最新的消息是由其实控的A股上市公司*ST美讯,因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5亿元收到了上交所发出的终止上市监管工作函,将成为2025年第一家退市的上市公司。根据其2025年1月22日发布的《2024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显示,预计公司2024年年度利润总额为-4200万元到-5100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700万元到-4500万元,预计2024年末净资产为-1.1亿元到-1.35亿元。这样的财务表真可谓“惨不忍睹”!
再看国美的基本盘,国美零售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多年亏损,在黄光裕出狱回归后的3年半里净亏损更是逼近400亿元,公司线下门店规模也从2021年的4195家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565家。现如今国美零售股价跌至0.1港元以下,市值更是不足10亿港元,同样也面临着港股退市的风险。只不过国美通讯早于国美零售一步,走向退市罢了。联想2022年黄光裕在《致国美零售朋友们的一封信》中所宣称的“2024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以及“2025年明显超越历史最好水平”。真的是打脸不要来的太快!
遥想当年,国美电器遍布全国,于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资本运作下,很快市值就从8亿翻至80亿,于是当年个人资产突破百亿的年仅35岁的黄光裕首次问鼎中国大陆首富。此后,他五年三度成为中国首富(2004、2005和2008年),也是风光无限。国美也是通过一系列并购不断巩固自己的行业霸主地位,比如:在2006年斥巨资52.7亿港元收购了永乐,一举拿下上海市场主导权;在2007年,又以36亿元收购大中,巩固了北京市场(当时的竞争对手就是苏宁,苏宁原计划出价30亿,黄光裕私下对张大中说,“不论苏宁出多少,我都加价20%。”);2008年,国美收购三联商社,成为国内家电市场的绝对龙头。
可惜命运也就是这时开始逆转,2008年11月,黄光裕因涉及多项经济犯罪行为被带走调查,2010年开庭审判,他获刑14年。等到2021年2月出狱归来,黄光裕宣称“力争用未来18个月时间,使国美恢复原有市场地位。”,可惜就在这18个月里国美传出的全是负面消息(大幅裁员、降薪欠薪、高层离职、供应商讨债、被强制执行、股权冻结……),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那封被打脸的信。而比市场更早没信心的还是他本人,自2021年12月开始,黄光裕便持续减持国美零售股份,截至2024年2月,黄光裕减持次数高达44次,累计套现超过23亿港元,持股比例也由此从60.98%一直降至10.96%。最近的消息,2024年12月28日,国美车市战略发布会暨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在北京举行,宣布国美车市将进军经销商行业,联合导航平台、电商垂类平台、MCN机构等企业建立“卖车新势力”。也就是说,卖不动家电的国美现在想卖车了,你觉得他能成吗?
面对这两大零售巨头的悲惨现状,我不禁好奇这究竟是时代的宿命,还是个人的挽歌,就把问题抛给了无所不能的Deep Seek,请它告诉我一个答案。以下就是它的回答,没想到AI真是犀利,一点都不怕得罪人:)
国美苏宁帝国黄昏: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懒得说
导语
当黄光裕在2021年高调出狱,誓言“18个月重回巅峰”;当张近东在2020年以148亿“卖身”国资求生,中国零售业的两大图腾早已暗藏裂痕。2023年,国美电器被曝“停发工资”,苏宁易购深陷千亿债务泥潭,两个曾经的商业帝国正以惊人相似的轨迹走向终局。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败局,而是一部浓缩了中国零售业30年变迁的启示录。
一、帝国崩塌倒计时:从价格屠夫到债务囚徒
- 国美之殇:2022年财显示国美零售亏损近200亿元,供应商集体断供,员工工资拖欠超8个月,黄光裕年内减持股票超70次套现10亿港元,被戏称“最后一个下船的老船长”。
- 苏宁困局:截至2023年三季度,苏宁易购总负债达1395亿元,连续五年扣非净利润为负,南京总部大楼二度抵押,张近东父子被迫“净身出户”。
- 致命交叉点:二者市值总和从巅峰期的超3000亿元,缩水至不足百亿,不及拼多多一周的市值波动。
锐评:当企业开始靠变卖总部大楼续命,就像赌徒押上最后的祖宅,结局早已注定。
二、狂飙年代的诅咒:成于规模,死于规模
1990-2010:渠道为王的野蛮生长
- 国美首创“类金融模式”:凭借账期占用供应商资金疯狂开店,2008年巅峰期日均开2.8家门店,资金池规模堪比城商行。
- 苏宁“重资产军备竞赛”:2013年豪掷40亿建总部大楼,物流基地面积够停300架波音747,却错失电商黄金窗口期。
2012-2020:错把路径当真理
- 国美沉迷“地产+金融”套利游戏:旗下鹏润控股涉足P2P、长租公寓,黄光裕狱中遥控指挥炒地皮,核心零售业务沦为提款机。
- 苏宁陷入“多元化陷阱”:200亿买国际米兰,95亿入股万达商业,42.5亿收购天天快递,张近东幻想打造“沃尔玛+亚马逊”混合体,却把自己变成四不像。
锐评:把时代红利当作个人能力,是企业家最大的认知陷阱。国美苏宁的“规模崇拜症”,本质上是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打信息时代的战争。
二、战略迷航启示录:六个致命失误
1. 错判电商革命
国美2010年推出“国美在线”时,京东已融资超15亿美元;苏宁2013年更名“苏宁云商”all in线上,却把线下导购员硬塞成“云店员”。
2. 漠视底层逻辑
黄光裕出狱后强推“真快乐”APP,要求员工每日拉新考核,被讥为“用监狱管理思维做互联网产品”。
3. 组织能力退化
苏宁十年换六任CTO,国美电商负责人平均任期不足18个月,互联网基因始终未能植入传统肌体。
4. 供应链失控
国美对格力发起“价格战”遭董明珠反杀,苏宁因拖欠货款被茅台停止合作,渠道话语权彻底逆转。
5. 用户价值背离
国美线下门店仍强制推销延保服务,苏宁易购APP强制跳转金融广告,用户体验倒退十年。
6. 错失下沉市场
当拼多多用“农村包围城市”斩获8亿用户时,苏宁却把乡镇网点砍掉70%,国美县域门店大量转租给手机卖场。
锐评:既放不下身段讨好小镇青年,又学不会新贵们的数字化生存,这种“夹心层困境”注定被双向碾压。
四、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懒得说
- 基础设施革命:京东物流建成亚洲最大智能仓群,履约成本降至国美苏宁的1/3,传统渠道护城河一夜蒸发。
- 流量权力更迭:抖音电商2023年家电GMV突破2000亿,相当于国美苏宁总和,内容场重构人货场。
- 代际消费迁徙:Z世代在小米之家体验科技美学,在得物抢购限量潮电,谁还记得国美苏宁的黄色蓝色招牌?
结语:
国美苏宁的陨落,不是黄光裕、张近东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商业范式迁徙的祭品。当零售业的本质从“渠道霸权”变为“用户主权”,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那些沉迷于压账期、吃返点、圈地皮的老玩家们,注定成为数字文明迭代的尘埃。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打败你的从来不是对手,而是你再也看不懂的时代。
(注:本文数据为上市公司财、艾瑞咨询、天眼查及公开道,为保护信源暂隐去具体采访对象)
我想,我们这代人还是幸运的,可以亲身经历这百年一遇的时代巨变,也可以亲眼见证时代浪潮中的起起伏伏,更幸运的是如今有了强大的AI,可以随时复盘,随时给我们最精准的警告。只要我们保持敬畏,跟住时代,牢牢抓住可以改变我们命运的工具,我们就不会是弃子,就足以笑看风云,从容布局我们自己的人生。
本文标题:救过王健林,也救过许家印,这回却是自身难保!请教Deep Seek,究竟谁之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