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得胖是营养不良吗推荐文章1:肥胖的人更容易营养不良?真相来了!
一说到营养不良
很多人脑海中总是会先浮现出
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的画面
很难与肥胖人群划等号
胖的人吃那么多
肯定是营养过剩了
其实事实却并非如此
据全球营养报告表示
胖人的营养不良问题比瘦人更严重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肥胖≠营养过剩
现代社会的肥胖,大多源于热量过剩与营养失衡。
肥胖人群更倾向于高糖、高油脂的食品,口味也相对更重,比如甜品、快餐、油炸、烧烤等,使得热量无形中也增加了不少;而蛋白质、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看似只是营养失衡,其实更容易肥胖。
这就容易造成整体热量超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的问题,而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实是“燃脂原料”,有助于减肥的,一旦缺乏,就会让人越来越胖。
这种状态,也被称为“隐性饥饿”。中医认为,这多因脾虚湿困、痰浊内停导致。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多余的膏脂就会在体内堆积,导致肥胖,同时身体又处于营养匮乏状态。


营养不良与肥胖的恶性循环
1. 代谢紊乱:缺乏维生素B族、锌、镁等营养素,会影响脂肪、糖类的正常代谢,导致身体消耗能量的效率降低,脂肪更容易堆积。
2. 激素失衡:营养不良可能干扰瘦素、胰岛素等激素的正常分泌与作用。瘦素是调节食欲和能量代谢的关键激素,缺乏某些营养素会影响其功能,让人更难产生饱腹感,进而过度进食。
3. 免疫力下降:营养素不足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身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炎症又会影响脂肪细胞的功能,进一步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合理减重?
1. 改变不良饮食结构:
均衡饮食,多吃营养素密度更高的食物,如各种深色蔬菜、水果、菌菇、糙米、燕麦、红豆等全谷杂粮,牛奶、瘦牛肉、鸡蛋、豆腐等这类热量居中的食物。
少吃面粉、糖、油、能量过高的食物,少喝含糖饮料,适当减少细粮主食。如饼干、蛋糕、薯片、油条、麻花、糖果、烹调油、酒等。
2. 补充帮助“燃脂”的营养素
合理地增加营养素的摄入,则是加速瘦身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工具”。减肥期间尤其要注重以下营养素的补充,有助燃烧脂肪,让减重更为轻松:

①B族维生素
在脂肪分解的过程当中,B族维生素可是重要的催化剂——维生素B1有助于体内葡萄糖被利用转换成热量,减少脂肪的生成;维生素B2则可帮助脂肪燃烧;维生素B12则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脂肪、糖类、蛋白质的代谢利用率……
粗粮杂粮是B族维生素最大的藏身之地,所以减肥餐中粗杂粮的比例最好占到整体主食的三分之一;而瘦肉、海产品和一些绿色蔬菜中也会有一些B族维生素。
②维生素C
美国研究指出,血液中的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与燃烧脂肪的能力有直接关系,体内维C含量越高,脂肪堆积就越少。而且维生素C也能促进胶原蛋白形成,适度食用含有维生素C的蔬果,在减肥时,肌肤不易失去弹性与光泽,瘦身后肌肤不干涩、黯沉。
③钙
动物实验发现,缺钙的时候,产热能力下降,体温降低,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合成酶的活性却会升高,也就是说,缺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脂肪的产生。

牛奶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绿叶蔬菜等都是很好的钙质来源。一般来说,成年人一天的钙摄入量为800毫克,大约一杯奶、一斤菜、二两豆腐即可满足需求。
④水溶性膳食纤维
一方面,水溶性膳食纤维能在肠道中包裹碳水化合物、胆固醇和各类脂肪物质,避免肠道对这类物质过分地吸收,从而抑制了脂肪在体内堆积;另一方面,可以延缓餐后血糖的上升,防止过多的糖分转化成脂肪。
像豆类、胡萝卜、秋葵、魔芋、海带、苹果等膳食纤维含量较多,可以适当多吃。
⑤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能减少饥饿感并抑制食欲;还能激活棕色脂肪组织,增加能量消耗;并提高瘦素水平,而瘦素在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参与糖、脂肪及能量代谢的调节。
像三文鱼、沙丁鱼、金枪鱼等深海鱼可以每周吃一次;另外可以选择用橄榄油、山茶油等做菜。
3. 减少久坐,多运动
要尽可能减少久坐少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开展多样化的身体活动。
保证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以有氧运动为主,每次最好1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进行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如长跑、游泳、打篮球等),3次抗阻力运动和骨质增强型运动(如伏地挺身、仰卧起坐及引体向上等)。
编辑:高吉
责编:王润楠
执行主编:徐菁
监审:宋锦峰
参考:CCTV生活圈、生命时报、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官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营养科、江西省中医体重管理中心、米疗科技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吃得胖是营养不良吗推荐文章2:专家:孩子胖并不意味着营养好,恰是营养失衡的表现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 李纯)“‘小时候胖不用管,长大以后自然瘦’,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于康20日在北京指出,孩子胖并不意味着营养好、身体好,恰恰是一种营养失衡的表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当天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小满)有关情况。于康在发布会上表示,儿童青少年肥胖可以持续到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小时候越胖,发展为成人肥胖的风险就越高。
于康强调,孩子胖并不意味着营养好、身体好,恰恰是一种营养失衡的表现,必须及时纠正。“健康体重的管理应该从娃娃开始抓起,并且要贯穿全生命周期。”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吴迪介绍说,儿童和成人的肥胖判断标准是不同的。成人采用固定的体重指数BMI值,大于等于24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儿童则是根据年龄、性别、BMI的百分位来判断。儿童体重指数BMI在同年龄、同性别的85到95百分位之间为超重,大于同年龄、同性别的第95百分位为肥胖。
谈及儿童青少年的体重管理,吴迪表示,首先是生活方式的改善,即“管住嘴、迈开腿”。她也强调,“管住嘴”不是说吃得越少越好,均衡饮食非常重要。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刻意少吃会导致蛋白质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我们建议吃一些健康的食物,比如优质的蛋白质、鱼虾以及大量的新鲜蔬菜、适量的瓜果、坚果和奶制品。尽量减少油脂以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喝奶茶、含糖饮料等等。”吴迪提示,还要注意吃饭的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肉食等蛋白质,最后吃少量的主食。
在运动方面,吴迪表示,建议3岁到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大量的户外体育活动,6岁到17岁的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有6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高强度体育活动。幼儿园、学校、家庭要进行引导和安排。
这位专家也提到,体医融合在体重管理、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儿童青少年肥胖减重中,体育机构提供运动指导,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医学监测,共同为肥胖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完)
吃得胖是营养不良吗推荐文章3:明明吃得不多,体重却上升?可能是这些因素在影响
在追求健康体态与理想身材的道路上,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吃得很少,甚至严格控制饮食,体重却不降反升,腰围也日益增长。这种“吃的少却胖”的现象让许多人感到挫败和不解。事实上,体重的变化并非单纯由饮食量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饮食结构不合理,隐形热量“作祟”
很多人虽然减少了食物的摄入量,但却忽视了饮食结构的重要性。一些看似健康的食物,如沙拉酱、坚果、烘焙食品等,实则含有较高的热量和脂肪。即使食用量不多,日积月累也会导致热量超标。
此外,过度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面包、白米饭、饼干等,这些食物消化吸收速度快,会使血糖迅速上升,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进而促进脂肪合成并储存于体内。同时,一些人喜欢饮用含糖饮料、奶茶等,这些饮品中隐藏的糖分往往远超想象,即便总体食物量减少,也依然会导致体重增加。

2、基础代谢率下降,能量消耗“缩水”
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随着年龄增长、缺乏运动或长期节食,基础代谢率会逐渐下降。年龄增长使得身体的肌肉量自然减少,而肌肉是消耗能量的“主力军”,肌肉量减少会导致基础代谢降低。
长期节食会让身体进入“节能模式”,误以为处于食物匮乏状态,从而自动降低基础代谢,减少能量消耗。此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使得身体活动量大幅减少,进一步降低了整体能量消耗。当基础代谢率下降,身体消耗能量的能力变弱,即便吃得少,也难以消耗掉摄入的热量,多余的热量便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
3、内分泌失调,激素“失衡”捣乱
内分泌系统在调节身体代谢和体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当内分泌失调时,激素水平失衡会直接影响脂肪代谢和能量平衡。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使身体代谢速度明显减慢,能量消耗减少,即便食量正常甚至减少,也容易出现体重增加、身体浮肿等现象。
胰岛素抵抗也是常见的内分泌问题,它会影响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导致血糖难以被细胞吸收利用,进而促使身体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此外,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或更年期,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体重波动,出现“吃的少却胖”的情况。

4、睡眠不足,代谢调节“紊乱”
睡眠对身体的代谢调节至关重要。长期睡眠不足会干扰身体的激素平衡,影响食欲调节和新陈代谢。睡眠不足会使体内的饥饿素分泌增加,刺激食欲,让人更渴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同时,瘦素分泌减少,导致食欲控制能力下降。
此外,睡眠不足还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使脂肪分解和能量消耗的效率降低。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基础代谢率可能会下降5%-10%。在睡眠不足的状态下,即使减少食物摄入,身体也无法高效地消耗能量,反而更容易堆积脂肪。
5、肠道菌群失调,消化吸收“异常”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消化、代谢和健康密切相关。正常的肠道菌群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吸收。然而,不良的饮食习惯、滥用抗生素、压力过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某些有害菌过度繁殖,会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使身体更容易吸收热量。同时,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能影响激素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进而导致代谢紊乱。例如,一些肠道菌群会影响脂肪的合成和储存,当菌群失调时,即使减少食物摄入,身体也可能会吸收更多的热量,导致体重增加。

6、水分滞留,身体“虚胖”
身体内水分滞留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造成“吃的少却胖”的假象。摄入过多的盐分、久坐不动、女性生理期等,都可能引起身体水肿。高盐饮食会使身体储存更多的水分,导致水肿;久坐会影响血液循环,使水分在下肢和腹部积聚;女性在生理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也容易出现身体水肿的情况。
了解了“吃的少却胖”背后的这些原因,我们就能更科学地应对体重问题。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营养;增加运动,提高基础代谢率;保持充足睡眠,调节内分泌;维护肠道健康,改善消化吸收;注意水分平衡,避免水肿。通过这些综合措施,逐步改善身体状况,摆脱体重困扰,迈向健康轻盈的生活。
[本文标题]:吃得胖是营养不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