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谢谢科技工作者推荐文章1:致科技工作者的一封信
亲爱的科技工作者们:
在这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时节,我们迎来了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此,县科协谨向你们及家人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在科研一线、生产前沿、基层阵地的默默耕耘与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为我县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过去一年,全县科技工作者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县域发展共振:你们中,有扎根田间地头的农业专家,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让米脂小米新技术惠及千家万户;有在实验室里日夜攻关、在山地苹果示范园俯身指导,让山地苹果管理技术再上新台阶;有活跃在校园课堂的科普工作者,通过青少年系列竞赛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科学种子;更有医疗、环保、应急等民生领域默默坚守的科技工作者,以科技手段守护群众生命健康。你们以“功成不必在我” 的境界和 “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创新为民” 的初心,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当之无愧的“脊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建设科技强国的任务更加艰巨紧迫。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创新的力量,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你们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希望你们永葆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以“十年磨一剑” 的毅力和 “敢为天下先” 的魄力,在基础研究领域勇攀高峰,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开辟科技发展新赛道,为我县科技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县科协始终把服务科技工作者作为首要职责,始终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近年来,在县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服务科技人才,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支持创造、包容创新的良好环境。在此背景下,全县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聪明才智,主动作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米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科技强国梦,是每个科技工作者的梦,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梦。让我们携手并肩,以矢志创新的决心、攻坚克难的勇气,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共同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最后,衷心祝愿全县科技工作者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米脂县科学技术协会
2025年5月27日

阅读 2
留言
写留言
今天谢谢科技工作者推荐文章2: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丨张庆连:一棵树与350万字的生命对话
仲夏的豫北平原上,一株株钻天榆挺拔如剑,浓荫如盖。获嘉县太山镇北小庄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78岁的获嘉县政协农业工作委员会原主任、高级工程师张庆连正在整理最新一册书稿,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半个世纪的育苗数据。
这位与树木相伴58载的老党员,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黄土地上写就了一部跨越世纪的绿色传奇。
一株榆树里的“科技长征”
1967年,时年21岁的张庆连成了公社林场的技术员。
“这里的树为啥长不高?”刚参加工作,他就萌生想法:要为群众培育一种品质优良的速生榆树。
张庆连说:“那时乡亲们常说‘榆木疙瘩难成材’,我就想培育出速生优质的榆树。”他为此翻遍县志,走访乡老,甚至将榆树的31个自然类型逐一划分,并建立了一整套研究档案。1975年5月,张庆连在辛章村林场附近发现了一棵似竹又像松的榆树,他根据其外形和特性起名“箭杆榆”,并采集种子进行培育。同时,还撰写了《榆树类型研究报告》,报告一经推出,在林业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1978年,全国白榆考察组来到获嘉亲临现场鉴定,确认“箭杆榆”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独特榆树,并将“箭杆榆”正式命名为“钻天榆”,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
张庆连又先后对“钻天榆”进行试验,并成功嫁接、插枝、埋根、侧枝掩埋等多种快速繁育方法。此后,“钻天榆”的推广由点到面,由近及远,很快传至全国各地,仅繁育点就有200多处。
“流动课堂”里的万家灯火
走进北小庄村张庆连的老宅,90年代的旧家具与成捆的技术资料形成鲜明对比。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留存资料、记录信息的习惯。

“生我是娘,育我是党,我要把一生交给党。”1969年的入党志愿书扉页上,这八个字力透纸背。1975年,张庆连被推荐到河南省百泉农专园林专业学习深造。刚到学校,他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更是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践行在他的日常行动中。
1982年那个雪夜,他揣着卖树苗的350元走进村小学,木质课桌上歪歪扭扭的“谢谢老师”让他眼眶发热。此后数十年,他的稿费、卖苗钱尽数化作书包、树苗和教科书。
2006年,退休后的张庆连把所有的时间用在了科技服务、帮民致富上。在他随身携带的工作包里,装着投影仪、照相机和笔记本电脑。他说,这个包就是一个“流动课堂”,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随时上课。
退休十余年来,张庆连累计奔走1.5万公里,为各地林农果农免费提供技术服务5000余人次,免费设计规划了100多个观光园;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期,培训5万余人次;他用退休金制作林业技术资料,免费发放2万余份。
13册书卷上的“生命年轮”
2012年的深秋,66岁的张庆连开始了一项新工程。他把自己的科学技术、聪明智慧、服务经历进行分门别类,认真归纳整理,编写出一套“我的人生路”丛书。

在他家堆满标本的阁楼上,泛黄的速写本里,每一种果树枝叶的脉络都清晰可辨。“这些是群众最需要的实用技术。”张庆连说着,翻开《观光园规划与管理》中卫柿种植章节,手绘的树形示意图旁标注着精确到厘米的修剪尺寸。
翻阅这些书籍,虽没有优美的词句修饰,但写的都是张庆连辛勤劳作的实践事例。接地气的语句,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被果农们称为“最实用的工具书”。
如今,张庆连的书房里整齐码放着13个文件盒。从青丝到白发,从育苗到育人,350万字的科普手稿就像大树年轮一样,刻满了为民的初心。
今天谢谢科技工作者推荐文章3: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今天,向他们致敬!
今天,我们迎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对科技工作者深情的回望与庄重的致敬!
在蜀山这片创新沃土上,他们是“看见未来的人”,更是“塑造未来的人”。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火,图纸上精密演算的轨迹,田野中风尘仆仆的身影……这一切的坚守与付出,皆因那份融入血液的责任与热爱——在奉献中确认价值,在创造中抵达自我。
作为新时代建设者,我们深知,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不止于节日礼赞。真正的致敬,是自觉弘扬传承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其感召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蜀山区科技创新指数连续3年居全省城区榜首,目前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94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253家,较2020年分别实现3.8倍、8.8倍的快速增长,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160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培育8户......科技企业主体的蓬勃壮大,是区域创新生态优化的最佳印证,更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孜孜求索、向光而行,在实验室里熬过的漫漫长夜;是他们脚踏实地、栉风沐雨,在成果转化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正是他们,用双手构建起从科技“幼苗”到行业“尖兵”的活力创新矩阵,让创新种子在蜀山沃土上破土成林。

蜀山区正以这股澎湃创新动能,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深入实施“全域科创”2.0版,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蜀山园、中国环境谷等重大创新平台,聚焦低空经济、生命健康、人形机器人等赛道布局未来产业,推进省新型储能和通用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坚实的蜀山力量!
为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敢闯创新“无人区”,推动蜀山“全域科创”战略走深走实,在科技强国建设中扛起“蜀山担当”,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办、区科学技术协会、区科学技术局联合组织开展2025年蜀山区“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经广泛推荐、部门评审、资格审查、社会公示,确定许键、李钢、吴彦儒等10人荣获2025年蜀山区“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他们中
有的深耕前沿科技
用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国家发展
把科技报国答卷写在祖国大地上
有的扎根基层
用自己的汗水将科学的“种子”播撒
让知识更加普及
有的在幕后默默奉献
为科技企业引活水、添助力
……
他们在各自领域持续发光发热
用自己的力量
诠释着科技工作者的梦想与坚守
点亮了我们的时代
致敬科技工作者!
一起来看看这些闪光的名字!









今天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致敬,国之脊梁!谢谢,每一位科技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