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企业仅剩5人推荐文章1MiniMax刘华:基础大模型公司将只剩个位数,十万卡是少数公司的追求

  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已经走出六家独角兽,即便头部已清晰,关于创业公司哪家的路线更好、未来谁能留在牌桌上的讨论仍未停止。


  12月初,第一财经记者在上海见到了MiniMax副总裁刘华,他给出的判断是,基础大模型赛道将会局限在个位数的企业,其中包括大厂和创业公司,除此之外,很多人要转去做AI应用。


  MiniMax是六家独角兽之一。布局上看,如今已有独角兽舍弃做视频模型,有的在B端和C端应用间做出了选择,MiniMax则涉猎较广,布局了语言、视频大模型以及面向B端和C端的产品,其中包括海螺AI、Talkie及对应的国内版产品星野。


  MiniMax此前较少面对媒体,在这次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刘华谈到创业公司商业化的思路、对o1路线的判断和现下的行业格局,就算力需求变化,他和算力提供方腾讯云北区云原生总经理田丰都认为并非所有模型训练都需要10万卡集群。


  “前提是比Meta的开源模型更好”


  “国内AI产业总体上没有太多泡沫。”刘华告诉记者,此前之所以行业存在一些资源浪费,是因为太多企业认为自己能做基础大模型。泡沫撇去,更好的情况将是大家认识到能做基础模型的企业不多,更多人有志于做大模型应用。


  近一年间,大模型的浪潮从文本涌向多模态,除了有能力多个领域同步出击的大厂,要不要做视频大模型、要聚焦哪类应用,六家独角兽需要量力而行,其中一些已做出选择。其中,月之暗面是聚焦C端应用的代表,智谱AI对B端应用相对侧重,百川智能已决定不跟进Sora视频大模型的路线。MiniMax则同时跨进文本和视频大模型领域,应用上布局C端和B端,其中C端产品进入超180个国家和地区。据AI产品榜数据,11月AI社交产品Talkie的全球月活跃用户量2519万,在全球榜单中排第9名。


  刘华告诉记者,对创业公司而言,比较好的路线是把大模型做好,并做更多B端标准化产品,C端只做少量应用。做To B和To C产品是为了让大模型技术触达更多用户,通过用户反馈知道如何改进模型,盈利问题则还要慢慢看。公司会对产品做少量推广宣传,但目前单纯以扩大用户规模的投流价值不大,这种方式获得的用户黏性差,仅30天留存率就“没法看”。


  应用变现上,刘华判断,中国市场的优势在于用户规模大,国内做C端产品最终要靠流量变现,广告是一种方式,海外C端用户的付费习惯比较好,付费会员也是合适的方式。


  关于B端应用大模型定制更好还是标准化更好,业内目前则存在争论。有大模型定制化厂商负责人告诉记者,定制模型推理成本更低,客户也能完全控制并调整模型。刘华的判断则是,创业公司做B端产品较好的方式是标准化。


  “国内做AI定制项目快的半年,慢的一年多,如果要花一年半时间做定制化项目,说不定我们的模型迭代两个版本就能满足(要求)了,那还不如花更多时间迭代模型。”刘华解释,至于客户对数据安全的疑虑,能通过与腾讯云开创云上专区的方式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预计国内会有更多企业接受标准化调API(接口)的方式。


  基于公司商业化以及获得大厂支持两种方式,刘华认为创业公司能留在大模型赛道内并继续迭代模型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在做应用和做大模型之间,刘华还认为,大模型玩家要提供商业化服务并形成营收,意味着要为客户提供其他厂商提供不了的服务,特别是要与开源模型拉开差距。“比开源模型更好是一个最基本的门槛,如果基础大模型做不到这一点就可以不用玩了,可以转做AI应用了。在国内做商业化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比现在Meta的Llama模型更好,否则别人可以用Llama,为什么花钱用你的模型?这很现实。”刘华表示。


  “o系列的方向能降低模型错误率”


  技术路径上,大模型业内也在迭代。北京时间周五凌晨,OpenAI推出了“满血版”推理模型o1,这款在今年9月以预览版上线的模型已在AI业界掀起波澜。国内多家大模型创业厂商纷纷表态,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称o1标志着AI范式迁移,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认为标志着范式升级。不过,o1指出AI新路径的同时,并非所有大模型厂商都在改变自身的研发范式。


  “o系列模型是一个能降低模型错误率,让大模型能被严肃的生产、研发、科研、设计领域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与我们降低模型错误率的目标相通。”刘华告诉记者,上一代GPT系列模型的一个问题是错误率偏高,在30%左右,而要进入这些严肃领域,错误率至少要降到2%~3%。


  不过,刘华认为,o系列模型仅仅是开辟了一个方向,未来可能导向一些场景,例如大模型对一个问题思考几周、几个月,来解答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而就MiniMax而言,公司不会受其他厂商的影响轻易调整发展模式或技术路线,除了降低错误率,公司研发方向还包括做多模态、确保大模型能以较低的输入输出成本处理复杂计算。


  大模型厂商技术迭代的同时,算力方也在适应大模型提出的新要求。田华告诉记者,MiniMax早期用到几千卡集群,现在要大几千卡、上万卡,后续还会有更大规模的算力需求,这对算力提供方的组网、集群运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以网络为例,万亿参数大模型下,训练通讯占比基本能达50%,传统的网络协议容易造成拥堵,导致训练效率下降。腾讯云为此优化了星脉网络,使之能支持10万卡超大规模训练集群。


  海外厂商也在布局大规模算力集群。此前,特斯拉CEO马斯克旗下的AI公司xAI初步建成了具备10万张H100 GPU算力的超级AI训练集群 Colossus,当地时间12月5日,大孟菲斯商会表示,xAI计划将Colossus算力再扩大十倍。


  从1万卡到10万卡集群,田华告诉记者,除了模型本身,更多还需解决集群的网络和运维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训练厂商都需要1万卡或10万卡规模,同一个模型用10万卡的效率也不一定就大于1万卡,这并非正向叠加的过程。


  刘华则告诉记者,10万卡集群目前还是美国极少数企业的追求。


  值班编辑:雨林


推荐文章2推荐文章3突发!美国自断一臂,国际开发署从万人机构到仅剩 294 人!

  家人们,今天咱来聊聊一个美国大瓜!


  作为与国防部、国务院并称国家安全 “三大支柱” 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竟然要裁减约 97% 的人员 ,这意味着原本一万多人的机构,最后仅剩下 294 人能保住工作,非洲局只有 12 名员工,亚洲局更是少到只剩 8 人。这近乎全员被裁的操作,简直让人惊掉下巴!到底发生了什么?


  美国这是为啥要自断一臂呢?别急,下面就带大家深挖这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美国国际开发署是啥?

  肯尼迪在美国与苏联冷战的高潮时期创建了美国国际开发署。他希望通过对外援助更有效地抵制苏联的海外影响力,他认为国务院在处理此类事务时官僚作风严重。


  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法》,肯尼迪于1961年成立了作为独立机构的美国国际开发署。


  美国国际开发署比苏联活得久,苏联于1991年解体。如今,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支持者认为,美国在其他国家的援助能够抵制俄罗斯和中国的影响力。中国在全球许多美国也想要作为合作伙伴的国家开展了自己的“一带一路”对外援助计划


  美国国际开发署承担美国大部分对外非军事援助的联邦政府机构。一直以来,它在全球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援助工作,每年经手的资金那都是几百亿美元,涵盖了粮食安全、公共卫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在国际援助领域那可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说是 “大佬” 级别的存在也不为过。


  多年来,美国国际开发署打着 “援助”“促进发展” 的旗号,在世界各地忙得 “不亦乐乎”。但实际上,不少人都质疑它,觉得它背后藏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一)内部腐败大揭秘

  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门(DOGE)在特朗普的授权下发起了一项“百日维新”行动,旨在解雇政府工作人员并削减数万亿美元的政府支出。美国国际开发署是他的主要目标之一。马斯克声称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资金被用于启动致命项目,并称其为“犯罪组织”。


  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上直言,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资金使用存在 “太多的欺诈”“完全无法解释” 的情况 ,腐败程度 “前所未有”。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背后可是有不少猫腻。就拿资金流向来说,很多钱的去向都不明不白,有人怀疑大量资金被内部人员中饱私囊。


  有消息爆料,在一些援助项目里,实际用到项目上的资金少得可怜,大部分都进了某些人的口袋。还有像之前提到的海地地震援助,美国国际开发署拨款 20 多亿美元给克林顿基金会用于援助海地,结果只有不到 2% 到了海地,98% 被侵吞,专员史密斯腐败程度简直令人咋舌。


(二)干涉内政遭反感

  美国国际开发署打着 “民主推广”“促进发展” 的旗号,在不少国家干着干涉内政的事儿。


  马斯克爆料 USAID 资助了全球 707 家新闻机构和 6200 名记者,试图打造有利于美国的舆论环境。此外,还有像 “记者无国界” 组织这种长期拿着 USAID 拨款,在各国煽动对立和制造分裂的案例。一些人在移居国外后,还不断在社交媒体上散布对祖国不利的言论,不能排除这些人背后有类似 USAID 等机构支持的可能。


  在俄罗斯,2012 年,俄罗斯政府宣布驱逐 USAID,并指控其干涉俄罗斯政治,资助旨在影响政治进程的组织。俄罗斯认为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的俄罗斯国内 NGO 从事了与政治活动相关的项目,试图削弱俄罗斯政府的统治。尼加拉瓜也深受其害,


  2018 年尼加拉瓜爆发大规模反政府抗议后,尼加拉瓜政府指责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反对派团体和媒体,干涉其内政,还驱逐了一些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工作人员,关闭了一些与美国国际开发署合作的 NGO。这些行为引发了众多国家的强烈不满和抵制,让美国国际开发署在国际上的名声越来越臭。


(三)“颜色革命” 操盘手

  在 “颜色革命” 中,美国国际开发署更是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堪称 “操盘手”。


  2004 年乌克兰 “橙色革命”,美国国际开发署向多个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这些组织在抗议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民众的抗议与反政府情绪,最终推翻了亲俄政府的领导人。


  2003 年格鲁吉亚 “玫瑰革命”、2005 年吉尔吉斯斯坦 “郁金香革命” 背后都有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身影。它通过资助当地的反对派、NGO、媒体和学生团体,构建起一个庞大的 “民主网络”,在政治时机成熟时,组织大规模抗议活动,实现政权更迭,以达到美国的地缘政治目的。


(四)援助政治化恶果

  美国国际开发署还将人道主义援助政治化。


  在叙利亚,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美国通过美国国际开发署等机构向叙利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但却被指责带有政治偏见,主要援助叙利亚反对派控制区,而政府控制区获得的援助相对较少。美国对叙利亚实施的经济制裁也阻碍了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叙利亚,加剧了叙利亚的人道主义危机。


  在海地,2010 年海地发生大地震后,美国国际开发署虽提供了援助,却被指附加政治条件,要求海地政府实施有利于美国利益的经济改革,例如私有化国有企业、开放市场等,导致援助未能真正惠及海地民众,反而加剧了海地的贫困和社会不平等。


关停之后影响大

  从外交层面来看,美国国际开发署一直是美国 “软实力外交” 的核心工具,与国防部、国务院并称国家安全 “三大支柱” 。它的关停,意味着美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杠杆。


  以前,美国可以通过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援助项目,在国际上施加影响力,与各国建立联系。现在,这一渠道被大幅削弱,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就像一位前美国国际开发署高级官员说的,美国国务院缺乏执行这类任务所需的能力、专业知识或培训,一旦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能力受损或消失,美国就像被绑住一只手去打拳击比赛,影响力将极大地被削弱。


  在国际形象方面,美国一直以 “援助大国” 自居,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关停,让国际社会看到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自私和短视,被视为一种孤立主义政策的表现,这对美国的国际声誉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在国内政治上,这一决定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民主党人强烈谴责,认为这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还致信国务卿要求调查此事。而特朗普政府则认为美国国际开发署存在腐败、偏向民主党等问题,关停是为了 “清理门户”,这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国内两党的政治分歧。


  对于那些依赖美国国际开发署援助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 “灾难”。在民生方面,许多国家的粮食援助、医疗援助等项目面临中断,民众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比如在一些非洲国家,美国国际开发署曾资助过不少医疗卫生项目,提供疫苗、医疗设备等。如今资金中断,这些项目难以为继,当地民众可能会面临疾病肆虐却得不到有效救治的困境。


  在援助暂停期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可能比其他任何地区遭受更多苦难。美国去年向该地区提供了超过 65 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在非洲,前往由一项曾帮助遏制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艾滋病疫情的著名美国项目资助的诊所就诊的艾滋病人,却发现诊所大门紧锁。


  现在,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它到底是会彻底关闭,还是会进行重组改革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不管最终结果如何,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这一变动,都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持续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不妨持续关注,看这场大戏最终如何收场。


  国内某些亲美公知、水军拿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和补贴的传闻是不是真的,很快就能看到变化了。


  #美国国际开发署97%人员据称将遭撤裁#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那么多公知#


本文标题:美国小企业仅剩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