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推荐文章1电动汽车安全新规: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正式发布
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以下简称“新国标”),并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相较于2020版国家标准,新国标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改为强制性要求,因此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这一新规的出台,旨在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缓解公众对新能源车自燃风险的担忧。
新国标的核心要求
新国标的核心在于对电池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根据新规,电池在发生热失控后必须保证不起火、不爆炸,并且需要提供热事件警信号,确保烟气不会对乘员造成伤害。这一要求的严格程度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有效提升电动汽车的整体安全性。
工信部的编制说明显示,截止去年2月,受访的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中,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另有14%的企业预计将在2026至2027年具备此项技术。这一数据表明,行业内技术储备的普遍性为新国标的实施提供了基础。
动力电池厂商的应对策略
面对新国标的出台,多家动力电池厂商纷纷采取措施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广汽埃安推出了弹匣电池技术,通过创新的“分舱隔离”设计和高效的隔热层、吸热层,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则通过改变电芯形状和排列方式,提高了电池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针刺测试中表现出色。此外,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采用了液冷技术,有效防止热失控,并通过模块化设计提升了电池包的整体安全性。
这些技术的创新不仅是对新国标的响应,也为电动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信任度也将随之增加。
行业洗牌与市场影响
新国标的实施将对电动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根据规定,对于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相关要求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而对于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相关要求将在2027年7月1日实施。这意味着已获批车型将有一年的过渡期,但需在2027年前完成改造或退出市场。预计在2026年下半年,旧款车型将出现降价清仓潮。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为了提升电池安全性,电芯和电池包的设计与制造将需要进行多项改进,这将显著增加研发和生产成本。这种成本上升将直接传导至电动车的整车价格,行业也将面临进一步的洗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只有具备技术优势和安全保障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源自金融界
推荐文章2“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明年施行,要求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红星资本局4月15日消息,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新国标”)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施行。
新国标首次提出因内短路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首次提出“因内短路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
相比2020年版的国家标准,新国标的单体测试项目新增了快充循环后安全,电池包或系统测试项目修订了热扩散测试、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
具体来看,热扩散测试考查电池单体内短路导致热失控后的安全防护能力,从“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警信号”,修改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新国标对测试方法增加了“内部加热”,并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整车测试条件。
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要求电池包或系统在直径30mm撞击头以150J能量撞击后,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针对超快充技术,新国标要求,20%SOC充电至80%SOC时,总充电时间不超过15分钟的电池单体,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针对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新国标从2026年7月1日起执行;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从2027年7月1日起执行。
宁德时代(300750.SZ)方面向红星资本局指出,此次动力电池新国标在全球首次提出因内短路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这一标准实施的前提是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提升。
动力电池问题是新能源汽车起火风险的主要因素
新能源汽车火灾常常与动力电池有关,主要是车辆发生剧烈碰撞损伤电池,以及电池过充过放、充电功率过大、电池质量导致的热失控等。
今年以来,多起新能源汽车碰撞起火的事故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和沃尔沃汽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召回部分国产和进口沃尔沃汽车,原因是部分车辆由于高压动力电池的制造问题,电芯内部可能发生短路。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电池模组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3月29日晚11时,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枞阳段高速公路发生严重车祸,撞上中分带水泥护栏后起火爆燃,造成车上三名年轻女性全部遇难。对此,小米汽车在《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中提到:“基于目前已知情况,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
4月5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湛江市徐闻县曲界镇376省道与对向车道一辆电动二轮车发生碰撞,造成两轮电动车两名驾乘人员当场死亡,小汽车起火燃烧。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相关事故也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性的关注。
《2024新能源车险发展告》显示,根据2022年1-11月新能源车起火事件道统计,22.67%的车辆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16%的车辆在行驶时发生自燃,38.67%的车辆在静止停放时发生自燃,9.33%的车辆因碰撞引发起火,其他原因导致起火占比为13.33%。
新国标不等于要求新能源汽车不起火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新国标的起草单位涵盖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企业、东风汽车集团等整车企业,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科研院所。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红星资本局:“目前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储备都能达到新国标的要求。”
早在2020年,宁德时代就率先提出并量产搭载第一代无热扩散(NP)技术的电池,实现不起火不爆炸,提前6年满足新国标的要求提升。目前,宁德时代还在持续迭代NP技术,包括可实现高压与烟气主动分离的NP2.0,和能做到“热失控不冒烟”的NP3.0。
长城汽车(601633.SH)孵化的蜂巢能源也是新国标的起草单位,其相关负责人向红星资本局表示,早在2022年,公司已经发布了不冒烟不起火不爆炸的龙鳞甲电池,完全满足新国标的相关要求。他提到,参与起草新国标的动力电池企业,其技术储备都能达到新国标的要求。对他们来说,在最终期限前达成新国标“没有什么难点”。
2024年2月,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对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进行了调研,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也就是即使电芯单体热失控,也不会发生由热扩散导致的动力电池起火和爆炸。
但这不意味着未来新能源汽车不会失火爆炸。
蜂巢能源相关负责人指出,高速碰撞后会产生高温,达到座椅、线缆等部件的燃点等,会造成起火,电池也可能受到影响,可能引发爆炸。
宁德时代方面表示,目前,新国标中强调的是动力电池内部的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而碰撞后的不起火、不爆炸需要车企和电池厂商共同努力来完成。动力电池的无热扩散技术将为碰撞后的人员和车辆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动力电池新国标实施后将有效降低碰撞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燃烧的风险,可以更好保护消费者生命安全,同时也对所有整车和电池企业提出新要求,以高标准促进新车与新电池产品的优胜劣汰,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吴丹若
(:红星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酬。24小时料热线027-86777777。
推荐文章3首次明确:不允许起火、爆炸!“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来了据公安部1月17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年内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为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数量的41.83%。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然而,随着汽车动力源泉从传统的热能逐步向电能转变,电池的安全性风险也随之浮出水面。曾有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平均每天有8辆新能源车发生火灾(包含自燃)。今年4月,安徽小米SU7车祸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对电池起火问题的高度关注。
日前,国家工信部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修订版本”),预计将于2026年7月正式实施。修订版本较现行的2020年版本新增多个安全测试项目,并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被业内称之为“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社会对动力电池安全的担忧有望得到改善。
“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严在哪里?
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列入强制性要求
据工信部,修订版本主要修订了热扩散测试,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并首次强制性要求相关测试后电池“不起火、不爆炸”。
具体来看,针对热扩散测试,修订版本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和整车测试条件。触发方法在原来的“外部加热、针刺”的基础上,增加“内部加热”。
同时,修订版本的技术要求从原本的“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警信号”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警)”,取消了对逃生时间的限定。此外,还要求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旨在做到绝对安全的“无热失控”。
同时,修订版本新增底部撞击测试,以考察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测试方法为30mm直径撞击头,150J能量撞击3次。该测试要求电池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则考察20%SOC充电至80%SOC时,总充电时间不超过15分钟的电池单体在长期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该测试要求,电池在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此外,修订版本明确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即非驱动类电池不适用;完善绝缘电阻要求,增加包含交流电路电池系统绝缘电阻要求;提升挤压测试要求,增加绝缘电阻相关判定条件。
相关企业:两年前已做相关开发,现满足新国标
行业协会:淘汰赛与新机遇并存
当“不起火、不爆炸”成为动力电池安全的强制性标准时,用户端的安全保障无疑将得到显著提升。
但与此同时,更高的标准是否会导致企业端的成本上扬?对此,修订版本起草单位蜂巢能源科技的董事长、CEO杨红新给了湾财社记者否定的答复。
杨红新表示,蜂巢能源在两年前就已按照无热失控的标准进行开发,目前其客户均已能够满足新国标。他还向湾财社记者透露,许多企业两年前就知晓标准的起草,很多企业都已经能够满足新标要求。
行业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受访的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中,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比如,比亚迪刀片电池目前可实现金属针穿刺后仅升温60℃且无明火;宁德时代发布并大规模量产了“无热扩散”技术,不仅能保障电池系统在发生热失控之后不起火、不扩散,更能进一步做到“不冒烟”。对于绝大多数头部企业来说,“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难题已经攻克。
不过,一些声音认为,修订版本预计仍会引发淘汰赛。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分析认为,二线电池厂改造成本可能会超过5亿元,行业集中度或提升至CR3≥80%;同时,2027年整改大限前,预计30%产能面临关停。
但与此同时,行业也将迎来新的机遇。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表示,新规可能会促进检测认证产业的兴起。新增底部撞击实验室单次检测成本超200万元,第三方检测机构预计迎来千亿级市场空间。
此外,保险金融业也有可能受到影响。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认为,满足新规车型保费有望下浮15%-20%,电池终身质保条款或将剔除“热失控”免责项。
此次修订版本的发布,无疑是国家层面在电池安全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但在一些人看来,安全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当下,行业还需要在电池材料研发、电池管理系统优化、车辆碰撞安全设计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安全标准的提升只是保障安全的基础,实际应用中的安全管理和用户教育同样重要。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镜安
本文标题: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