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刷18万礼物推荐文章1六旬老人为主播刷18万礼物,还能否追回?

  在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里,一场激烈的PK对决正在进行。"兄弟们这次PK必须拿下,把气势给我拉满""老铁们有实力的刷个火箭,没条件的点点赞也行""对面大哥太猛了,我认输了..."


  直播截图


  61岁的成都市民张先生为了支持心仪的女主播赢得比赛,在胜负关键时刻豪掷3000元送上"梦幻城堡"大礼。令人震惊的是,仅4月7日当天,张先生就送出了13个这样的高价礼物。这一异常行为很快被家人发现,怀疑他可能陷入了直播PK的诱导消费陷阱。


  交易详情(部分)


  据了解,直播PK是当下流行的互动玩法,两位主播连线对决,通过粉丝打赏积累分数,得分高者获胜,败者接受惩罚。


  4月20日,张先生的妻子向媒体透露,丈夫近期沉迷于支持某女主播的PK直播。"从3月初到4月中旬,已经打赏了近20万元。"她表示丈夫原本只是偶尔小额打赏,但从今年3月起突然变得异常狂热。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4月12日。当时张先生正全神贯注地观看直播,妻子接过手机发现他正在给一对主播疯狂刷礼物。"其中一位主播就收到了10多万打赏,单日最高刷了近4万元。"从交易记录可见,4月7日当天,张先生给主播"小甜心712"送出22笔礼物,其中包含10多个单价3000元的"梦幻城堡"。


  部分转账记录


  家人对此既担忧又无奈。原来张先生2021年3月就被确诊为"抑郁状态伴失眠",需要长期服药。"他平时话很少,现在意识到可能被骗后很后悔。"妻子曾联系平台反映情况,但客服表示抑郁症诊断证明不能作为退款依据,需要司法鉴定确认无民事行为能力才行。


  张先生的处方签


  更令人起疑的是,子女们连续观察发现,这位女主播的PK对手总是同一位男性,只是换了不同装扮。"1.每次PK对手都是蒙面男;2.背景音乐极具煽动性;3.女主播总会先落后;4.收到大礼时对手反而开心;5.女主播调动情绪时对手会主动关播;6.最后时刻疯狂鼓动刷礼物。"子女们总结出这些可疑点。


  妻子在网上搜索发现,警方曾破获多起"直播PK诱导打赏"诈骗案。但向平台投诉后,得到的回复是"未发现违规行为"。


  记者尝试联系涉事主播"小甜心712",但始终未获回应。平台方表示正在核查相关信息,若确认存在欺诈行为将严肃处理。


  针对能否追回打赏款的问题,法律专家指出两个关键点:一是要证明主播存在欺诈行为;二是要确认打赏者是否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如果主播通过虚假承诺诱导打赏,可能构成诈骗;若打赏金额明显超出家庭正常开支,配偶可主张退款。


  近期多地警方已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云南保山警方就破获一起直播PK诈骗案,5名嫌疑人通过虚假返利承诺诱骗打赏被刑拘。成都警方也摧毁一个16人诈骗团伙,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本和人设,以高额回为诱饵实施诈骗。


  这些案例提醒广大网友,观看直播时要保持理性,谨防被精心设计的剧本和话术诱导消费。平台也应加强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违规行为,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推荐文章2六旬老人豪掷18万打赏主播,是情感缺失还是时代困局?

  近日,一则“六旬老人3个月刷18万礼物打赏主播”的新闻引发热议。


  网友或嘲讽“人傻钱多”,或质疑平台“割韭菜”,但抛开情绪化批判,这背后折射的或许是互联网时代下老年群体的情感困境。


  直播间里的热闹,补不上现实中的孤独据家属透露,老人独居多年,子女忙于工作,平日仅靠刷短视频消遣。


  直播间里,一句“大哥真大气”的夸奖、主播嘘寒问暖的互动,让他感受到久违的关注。


  心理学专家指出,老年人对情感联结的需求常被低估,当现实社交匮乏时,虚拟世界的“亲密感”极易演变为非理性消费。


  数字鸿沟下,谁该为认知偏差买单?老人坦言,起初以为打赏“和买菜付钱一样”,直到银行卡被刷爆才意识到问题。


  这种对虚拟消费的认知局限,暴露了老年群体与互联网规则的“代际脱节”。


  平台以“礼物特效”“榜单排名”刺激消费,却未针对老年人设置风险提示,这种放任态度难辞其咎。


  别让“银发触网”变成“银色陷阱”事件背后,家庭关怀缺位、平台责任模糊、适老化服务滞后等问题交织。


  我们既不能一味指责老人“糊涂”,也不能简单归咎于“主播套路”。


  或许更应反思:当技术加速拥抱老年群体时,社会是否提供了足够的“防摔垫”?


  笔者的思考每次看到这类新闻,总想起老家守着电视购物频道下单的父亲。


  我们这代人忙着“教会父母用手机”,却忽略了教他们“何时该放下手机”。


  当亲情被算法替代,打赏金额成为衡量关怀的标尺,这场荒诞剧中的每个人都是推手。


  互动话题:您如何看待老年人重金打赏主播的现象?是时候建立“银发族网络消费保护机制”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推荐文章3六旬老人“迷”上直播PK:2个月为主播刷18万礼物,家人怀疑遭骗

  “哥哥们这把PK我想赢不想输,气势一定打出来”“家人们有钱的捧个钱场,人在的捧个人场来”“我被小十七浮云大哥终身打服……”


  在PK得热血沸腾的抖音直播间里,成都61岁的张先生为了帮助女主播赢得游戏,胜负“关键时刻”送上了一个价值3000元的礼物“嘉年华”。


  而这样的礼物,在4月7日这天,张先生足足送出了13个。没过多久,直播间助力PK的事情被家人发现。家人们怀疑张先生可能遭遇到了直播间PK诱导打赏的骗局……


  退休老人直播打赏


  3000元的嘉年华 一下送了十几个


  目前,抖音直播有很多玩法,其中直播PK就是指两个主播进行线上连线,主播对另一个直播间里面的主播发起一轮挑战,通过双方粉丝的打赏上分,分高的算赢,输的一方则接受惩罚。


  20日,市民喻女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的丈夫就在直播PK时,为了支持女主播刷了不少礼物。“从3月1日-4月12日,已经刷了约18万元。”喻女士说,她知道丈夫以前也会看pk直播,但只是刷很小的礼物,自从今年3月份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进入了“疯狂”状态。


  交易详情


  张先生的疯狂举动被发现,源于4月12日那天。当天,喻女士在跟张先生说话时,他正躺着非常投入地刷着直播,喻女士拿过手机便发现一对男女主播正在pk,而丈夫已经刷了不少礼物。


  “有个主播(给)刷得比较多,有10万多(元),有一天就刷出去将近4万(元)。”在喻女士提供的交易详情中,红星新闻记者看到,4月7日,张先生给主播“小十七712”送出的礼物有22笔,其中嘉年华就有10多个,“嘉年华1个就是3000(元)。”喻女士说道。


  当事人有抑郁症


  家人怀疑直播PK或存在诱导打赏


  然而,家人对于张先生的举动不敢过多指责,只能好言相劝。原来,张先生于2021年3月曾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抑郁状态、失眠,肝郁血虚证”。这么些年来,张先生一直在服药。


  “他患抑郁症,平常不怎么开腔,现在说意识到被骗,后悔了。”喻女士说,她也向直播平台打电话反映这个情况,但平台客服表示医院的抑郁诊断证明不能作为法律依据,需要司法机关鉴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况下才可以(退款)。


  张先生的处方笺


  与此同时,喻女士的子女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们连续看了几天主播“小十七712”的pk直播,发现女主播PK的对手都是同一个男性,只是换了不同的装扮,而直播的内容、说法,非常类似。“1.每场PK的对手都是蒙面男,人格语言设定非常像;2.所有的音效都是在配合女方,播出具有煽动情绪的音乐;3.每次都是女方先输受惩罚;4.当女方收到大礼物时,对手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开心;5.当女方单独调动粉丝情绪时,对手会主动临时关闭自己的直播间;6.女方最后一刻会鼓动粉丝刷礼物,而进入对手直播间,会发现他一句话都不说,就算比分落后,也一直开心地笑。”喻女士的子女进行了这样的总结。


  喻女士怀疑,这个直播是拿着剧本在诱导粉丝刷礼物。于是,她搜索网络发现,警方此前就发布过“直播PK诱导打赏涉嫌诈骗,已有16人被抓”等相关新闻。


  打赏能否追回?


  律师:主要看两大核心关键


  针对此事,喻女士也向抖音平台进行了反馈,结果是“通过您当前提供的证据材料和举内容,经回查暂未发现您所举的违规行为”。


  家属整理的转账情况 (部分)


  家属试图联系这些主播协商退款之事,但均未得到回复。红星新闻记者尝试联系其中的“小十七712”,截至发稿前也未得到回复。


  抖音直播相关工作人员向红星新闻记者回复称,平台接到用户反馈后,已在梳理、核实相关信息,并将上相关部门,如主播存在欺诈行为,将根据抖音直播管理规范进行处置。


  那么,张先生的打赏能不能追回呢?


  北京东卫(成都)律师事务所陈小虎律师认为,老年人若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打赏行为通常视为自愿的网络消费行为,难以要求退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成年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需自行承担责任。通过直播平台充值购买虚拟货币再打赏,通常被认定为消费而非赠与。在直播平台刷礼物属于正常消费,如果金额超出家庭日常开支范围时,配偶可主张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处分共同财产需双方协商一致。


  另外,若主播通过虚假承诺(如谎称刷礼物可获回)诱导打赏,可主张合同因欺诈而撤销。若主播存在诱导老年人违背伦理或从事违法活动,可主张打赏行为无效。


  四川方策律师事务所郭刚律师则认为,首先张先生患抑郁症需证明已达到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或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程度,对其要求的退款才有法律上的支撑和依据;其次,是否骗局主要看主播有没有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诱导张先生转款,如有则构成了诈骗;再次,在民事上,打赏通常视为赠与合同,一旦完成原则上不可撤销,除非张先生能证明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主播存在欺诈胁迫的例外情形,当然如打赏金额过高(如数十万元),则可以“违背公序良俗”为由要求退款;最后,如有证据能证明主播虚构人设(如假扮贫困等)、虚假承诺(如“打赏可获回”等),打赏用户可主张欺诈撤销赠与并要求退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


  警方打击:


  通过直播间PK诱骗网民打赏


  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平台的日益火爆,直播PK成为了吸引网友的新赛道,主播们拼才艺、拼人气、拼流量,以此来获得粉丝“打赏”。然而,一些诈骗分子也盯上了网络直播这一平台,他们通过编造剧本、树立人设开展直播PK,骗取粉丝“打赏”,从而实施诈骗。


  媒体道,2024年,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公安局发布通告公开征集郭某云等人涉嫌诈骗线索,经警方查证,2023年底至今,犯罪嫌疑人郭某云等人通过抖音平台直播间PK,许诺虚假高额返利回,诱骗粉丝、网民打赏、刷礼物的方式实施诈骗违法犯罪活动。5人行为涉嫌诈骗,已被采取刑事拘留等措施。


  同年,成都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接到某直播平台的诈骗线索,通过深挖细查成功锁定一诈骗犯罪团伙,摸清了团伙人员结构、作案方式、活动规律等情况,于7月上旬将该诈骗团伙一网打尽,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


  据了解,这些犯罪嫌疑人利用网络直播平台采用事前虚构剧本和人设,事中烘托气氛、许诺高额回,事后拉黑受害人的方式实施诈骗。嫌疑人大部分为女性,而这些“女主播”将自己包装成“白富美”,在直播中通过挑逗性的语言,吸引男性粉丝点赞关注。而与“女主播”不同的是,“男主播”则是靠扮演“高富帅”来圈粉。直播期间,他们给潜在受害人展示自己挥金如土的“实力”,并暗示帮助自己刷礼物、冲业绩后会给予受害人高额酬,以此刺激受害人不断充值打赏。涉案的16名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受访者供图


  (:红星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酬。24小时料热线027-86777777。


本文标题:六旬老人刷18万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