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女孩沉迷刷短视频被确诊强迫症推荐文章1儿童迷恋刷短视频,有可能得了“强迫症”

  (人民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艾冰)“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儿童沉迷电子产品,从临床上来看,沉迷于电子产品不仅仅是电子产品成瘾,还有可能是孩子出现了其他心理问题,比如强迫症、多动症等。”4月28日,武汉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刘敏告诉记者,近日,科室来了一位10岁女童,沉迷刷短视频,一会儿大笑、一会儿紧张得直咬指甲,最近演变成整日“录屏”反复检查,吃饭、睡觉和学习成绩都受到影响。


  女孩妈妈王女士介绍,“她刷短视频都刷魔怔了,一会儿大笑,一会儿焦虑,一会儿紧张得咬指甲,更让人费解的是,她最近发现女孩一边刷视频一边录屏,刷十分钟短视频,可能要反复看录屏十多遍才能放心。要是中途被打断了,整个人都感觉不舒服,上学会焦虑,放学后作业也不做,总是偷偷翻手机。”


  4月26日,武汉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刘敏正在为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医院供图。


  “这不单纯是手机上瘾,而是得了强迫症。”经过和女孩的沟通,刘敏意识到,女孩反复录屏的做法,是因为曾在手机上刷到过成年人亲吻的镜头,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不小心手滑给视频点了个赞后赶紧取消,但是后来频繁刷到同类视频,女孩很怕被身边人发现,于是经常一边刷视频边录屏,刷完一段时间后就再观看录屏,这样可以反复检查,不容易犯错,久而久之,影响了正常生活。


  从临床就诊量上来看,在前来就诊的电子产品成瘾的孩子中,约10%的孩子是因为患上了强迫症。刘敏告诉记者,“因强迫症长期刷视频的孩子,和单纯电子产品成瘾的孩子存在本质区别,一般电子产品成瘾的孩子越看电子产品越兴奋,而强迫症小孩表现出来的是越看电子产品越暴躁,仔细询问后,也会发现他们看电子产品都有些不同于其他孩子的原因。”


  “因强迫症而不停刷电子产品的孩子还有些其他表现,家长也可以注意识别。”刘敏提醒,如普通人洗手2分钟就干净了,强迫症患者洗手2小时还觉得“脏”;普通人检查2次门是否锁好,强迫症患者检查2小时都出不了门;普通人文具随意放进笔盒里,强迫症患者每支笔都有固定的位置,放错一根就难受。


  刘敏介绍,强迫症不是“小毛病”,而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核心特征的精神障碍,患者会因无法控制的侵入性念头或重复行为感到强烈焦虑,且通常伴随明显的功能损害,如不及时干预治疗,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带来全方位的伤害,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和生活。


  孩子出现强迫行为,家长一味强硬制止是不可取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可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关心和安抚,陪孩子一起度过“强迫期”,如孩子的强迫症状从单一动作发展为复杂行为链条,单次强迫症状持续一小时以上无法自行停止、强迫症状出现半年以上,或因强迫症状导致严重失眠或情绪崩溃,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等,建议第一时间前往医院进行干预治疗。


推荐文章210岁女孩每天查30次手机录屏!只因误点赞,家长警惕这种强迫症!

  10岁女孩刷短视频“成瘾”背后:当误点一个赞,变成每天检查30次录屏


一、“武汉妈妈深夜求助:孩子对着手机录屏到凌晨”

  4月28日,武汉江岸区某小学家长群里,一条消息让众多父母揪心:“女儿小羽(化名)最近像被手机‘施了咒’——吃饭时把手机倒扣在碗边,写作业时每隔5分钟就要划开屏幕,凌晨1点还在反复回看当天的录屏视频,昨天我一碰她手机,孩子突然尖叫着咬指甲,指尖都渗出血了……”


  带着孩子辗转就诊后,武汉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刘敏揭开真相:这个10岁女孩患的不是普通手机依赖,而是"数字强迫症”。


  一切始于两周前的一次“手滑”:她刷到一条成年人恋爱视频时误点了赞,瞬间僵在原地——“我怕妈妈看到点赞记录,怕同学在‘看过的人’里发现我,觉得我‘不正常’。”


  从此,她发明了“防暴露仪式”:边刷边录屏,每刷10条必回看3遍,确认没有任何“误操作”痕迹。这个行为如同滚雪球,从每天10次检查激增到30次,最后发展到“不录屏就浑身发抖”,成绩一落千丈。


二、当算法撞上孩子的“心理安全区”:比上瘾更危险的“强迫循环”

  小羽的遭遇并非个例。2023年8月,北京儿童医院曾接诊过一名12岁男孩,因反复删除短视频评论区的“错别字”,每天点击屏幕超2000次;


  2024年3月,广州某初中女生因担心“点赞会被老师发现”,每天凌晨用湿巾擦拭手机屏幕10余次……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近三年因“反复核对电子设备操作”就诊的儿童数量增长180%,“数字强迫症”正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


  武汉儿童医院刘敏医生指出,这类行为的核心机制是儿童认知边界与数字世界的冲突:青春期前的孩子处于“道德焦虑敏感期”,对“被评价”异常敏感,而短视频平台的“点赞-推荐”算法,在成人眼中是“个性化服务”,在孩子眼中却可能是“暴露秘密的追踪器”。


  小羽反复录屏,本质是在用“强迫性仪式”对抗恐惧——通过机械重复的动作,营造“我能控制风险”的假象。此时若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制止(如没收手机、严厉批评),反而会触发“反强迫反弹”,陷入“越禁止越焦虑”的恶性循环。


三、从“误点一个赞”到“全家心理战”:聪明家长这样破局

  在诊室里,刘敏医生分享了一个关键细节:当她问小羽“如果妈妈看到你点赞了恋爱视频,你觉得她会怎么想?”孩子小声说:“会觉得我学坏了。”这句话道破真相:孩子的强迫行为,往往是亲子信任断层的“信号灯”。


  对此,医生给出分阶干预策略:


  1. “焦虑翻译”:把行为解码成情绪


  放弃“你就是上瘾”的评判,改用共情开场:“是不是害怕爸爸妈妈看到什么内容?妈妈小时候传纸条被老师发现,也紧张得吃不下饭呢!”


  小羽妈妈尝试后发现,孩子真正恐惧的不是“点赞”,而是“被标签化的风险”。当家长说出“妈妈知道你是怕做错事”时,小羽第一次主动坦白:“我就是想确认自己没闯祸。”


  2. “仪式替代”:给强迫行为找个“温柔出口”


  允许孩子保留每天10分钟“录屏检查时间”,但引入“焦虑瓶”机制——准备一个玻璃罐,让孩子把“怕被发现”的担忧写在纸条上,全家每周开“秘密分享会”。


  当小羽看到妈妈写下“我也怕你沉迷手机,但更怕你憋在心里”,突然哭着说:“我就是想让手机里没有‘坏记录’。”这种“允许有限仪式+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能逐步降低强迫行为的心理依赖。


  3. “算法反控制”:用真实对话打破数字恐惧


  小羽妈妈现在每天固定30分钟和女儿“共刷视频”,遇到恋爱内容时自然点评:“你看这个姐姐的发型真特别,妈妈读书时也喜欢研究同学的穿搭呢!”


  当孩子发现家长不会对所有“禁忌内容”过度反应,检查行为开始松动。刘敏强调:“家长的脱敏,才是孩子最好的‘防火墙’”。


四、警惕“数字强迫症”预警信号:这些表现不是“孩子太较真”

  根据临床观察,当孩子出现以下行为时,需警惕强迫倾向升级:


  - 过度清洁电子痕迹:频繁删除浏览记录、输入法联想词,反复检查“青少年模式”是否开启,单次耗时超20分钟;


  - 固定刷视频仪式:必须按特定序刷(如先看3个动画再看2个美食,顺序打乱就烦躁),或对视频时长、发布时间有“完美主义”要求;


  - 躯体化焦虑反应:进行强迫行为时伴随咬指甲、手抖、呼吸急促,停止后出现强烈不安。


  刘敏特别提醒:当行为已影响饮食、睡眠、学习,且孩子“明知没必要却停不下来”,就是就医信号。


  这不是“孩子抗压能力差”,而是大脑的“焦虑调节系统”出现功能紊乱,需要专业心理干预。家长切勿用“矫情”“偷懒”等标签否定孩子的痛苦,及时寻求精神心理科评估是关键。


结语:比“戒掉录屏”更重要的,是给孩子“试错安全感”

  小羽的故事,折射出数字时代的亲子新命题:当短视频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窗口,家长不能只做“关窗人”,更要学会做“装纱窗的人”——既能挡住不当信息的“蚊虫”,又让孩子能安心观察窗外的风景。


  那些深夜里反复检查的录屏,那些咬出血的指甲,其实都是孩子无声的求助:“我有点害怕这个复杂的世界,但更害怕你不懂我的害怕。”


  破解“数字强迫症”的关键,或许藏在那句“你可以告诉我,你在害怕什么”的温柔里——


  当孩子知道,哪怕误点了赞、留下了“不完美”的记录,父母依然会站在自己身边,而非站在对立面审判,那些过度的“自我检查”,自然会失去生长的土壤。


  (极目新闻)


推荐文章310岁女孩沉迷刷短视频被确诊强迫症

  10岁女孩最近迷上刷短视频,一会儿大笑,一会儿紧张地咬指甲,最近更是整日录屏后反复检查,人也吃不下、睡不香,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经医生评估,孩子这是得了强迫症。


  刘敏为孩子进行心理咨询(通讯员张祖国 摄)


  小羽(化名)今年10岁,家住武汉市江岸区。近期,她迷上了刷短视频,总抱着手机不撒手,一会儿大笑,一会儿紧张地咬指甲。更让人费解的是,妈妈发现她最近一边刷视频一边录屏,要反复看十多遍。如果中途被打断,小羽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上学会焦虑,放学后作业也不做,总是偷偷翻手机。


  妈妈担心她刷手机上瘾,便带她到武汉儿童医院就诊。该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刘敏评估发现,小羽不是手机上瘾,而是得了强迫症。至于反复录屏的做法,刘敏沟通后弄清楚原因,原来小羽曾刷到成年人谈恋爱甜蜜镜头,小羽一时紧张,不小心手滑点了赞,吓得赶紧取消,生怕被家长和同学发现。


  后来,小羽为了避免再出这一状况,开始边刷边录屏,后面再看录屏。久而久之,她刷得越久,检查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人也开始茶饭不思,觉也睡不好,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系统发现停留、点赞,会默认偏好这一类风格,后续会推送同一类型的视频。”刘敏介绍,所谓“算法”会不断推送相似内容,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对于一些尚未了解的内容易产生兴趣,明知道家长不让看但是又想看,久而久之容易产生一些强迫行为,比如小羽这样录屏后反复检查,还有一些孩子表现为对评论、点赞等过度关注等。


  刘敏介绍,强迫症不是简单的“小毛病”,而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核心特征的精神障碍,患者会因无法控制的侵入性念头或重复行为感到强烈焦虑,且通常伴随明显的功能损害。孩子出现强迫行为,家长一味强硬制止是不可取的,反倒会适得其反,建议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关心和安抚,陪他们一起度过“强迫期”。另外,家长也可设置“焦虑瓶”,鼓励孩子写下心里话,全家一起讨论时用事实打消孩子的疑虑。当孩子忍不住进行重复行为时,家长可设定闹钟,陪孩子一起干点其他事,一次次拉长忍耐时长,给大脑按下“暂停键”,减少强迫症的发生。


  刘敏提醒,青春期的孩子身心敏感,建议家长为这一时期的孩子提供适当的青春期科普教育,如果孩子遇到问题,要主动和家长沟通、寻求帮助,家长也应理性对待,和孩子一起度过敏感阶段。


  (:极目新闻)


本文标题:10岁女孩沉迷刷短视频被确诊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