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学生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核心素养。


  二、课程理念、


  包括五个方面:


  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


  三、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三会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四、课程内容


  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


  其中,前三个学习领域以数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综合与实践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思考: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数学课又该怎么上,怎么教?


  教学建议:


  (一)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确定数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要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


  比如,确定小学阶段“数与运算”主题的教学目标时,关注学生符号意识、数感、量感、运算能力等的形成;确定初中阶段“图形的性质”主题的教学目标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的形成。


  (二)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教师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通过合适的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从以下3个方面激发学生思考


  1、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2、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


  真实情境创设可以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的数学经3、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同时,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增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


  教师在进行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时,可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五)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融合


  教师可以利用数学专用软件等数学工具开展数学实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数学知识的建构。


数学学生素养数学课程教学学习核心意识数学知识主题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