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推荐文章1:通行本《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原文与实用简释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侯王若能守之②,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⑤。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①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说大道无主宰欲,对万物顺其自然。“无不为”是说大道参与一切变化过程,无不能为。 无为的“为”,表示目的;无不为的“为”,表示作为。注意,这是指大道的运行方式。


  ②守之:即守道。侯王的责任是维护好大道法则,制定出好的法制并带头遵守,令法制通行于社会各个方面。


  ③万物将自化:这里是指万民都会自然随同法制转化。化,变化,转化。


  ④化而欲作:转化中有不服要胡作非为者。欲作,要违背大道法则妄为。


  ⑤镇之以无名之朴:以大道无名、朴实的精神来抑制肆意妄为的冲动。这是指大道教育。除了依靠法制外,治理社会还必须有教育辅助和保证。


  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这种大道教育完成后,守道将完全是自觉的。无欲,不必要。


  ⑦天下将自定:天下将自然安宁。这是老子社会治理设想的目标。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推荐文章2:《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解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第三十七章的核心观点。“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去干预、不强行妄为。道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运行,看似无为,却让世间万物各得其所,成就了一切。在自然界,日月星辰按规律运转,四季交替有序,花草树木自然生长凋零,这背后都是道的力量。道不彰显自己的功劳,不居功自傲,却默默地使万物蓬勃发展。这种无为的智慧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过度的人为干预反而会破坏事物的自然发展,我们应该尊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让一切自然展开。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如果侯王能够遵循道的无为原则来治理国家,那么百姓和万物都会自然地发展变化。百姓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实现自我发展。例如,政府不过多干预市场,市场就能在自然的供需关系下繁荣发展;不过多限制百姓的生活方式,百姓就能安居乐业。道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万物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侯王守住道,就如同给万物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让它们自然而然地走向繁荣。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当万物自然发展而有人的欲望开始滋生膨胀时,就要用道的质朴来加以引导和约束。欲望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引发纷争和混乱。道的质朴是一种纯净、本真的状态,它能让人们回归内心的平静,摒弃过多的贪念。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被名利、物质所迷惑时,需要用内心的质朴来抵御诱惑。“无名之朴”就像一股清泉,能够洗净心灵的尘埃,让社会回归到有序、和谐的状态,这正是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推荐文章3: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总是通过无来作用于万物,从而做到无所不为。


  这句话要结合“弱者道之用”来理解。柔弱为氣,大道通过氣来影响和作用于万物。大氣连接万物之内氣,在无的层面上形成一个整体。大道通过影响大氣,对万物产生了全面、整体的作用,从而无所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如果能守住无为之道。


  结合上下文,这个之,指无为,指道,指樸。侯王管理天下,所以要效仿大道的无为。无为,也指不干预万物的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敢为,是不妄为,不强为;更不用说违背万物之自然了。


  万物将自化:万物都将自己演化发展。


  化,甲骨文、金文形状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


  

  与化有关的词组和成语很多,如:文化、造化、融化、退化、变化、演化、化妆、消化、点化、泥古不化、化险为夷,等等。从这些词组、成语可以看出,化,还是有种随时间而变的一种意象。犹如,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儿、孩子、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到死亡,有种演化、变化;也如,树木从一颗种子,不断生长壮大为参天大树这样的一个过程。当然,化还有更深、更多的内涵,这里篇幅所限,不展开。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是侯王守住无为之道,万物都将按照自己的自然,随着时间节律演化发展,无须干预。


  化而欲作:演化中有种欲望要发作。


  欲:欲望、将要,一字两意。这个过程就有种不合理的东西,也就是贪欲将要出来但是还没有出来,有种蠢蠢欲动的样子。


  圣人是不管具体的一个小事的。所以,这个化而欲作,指的是万物受到天地氣化中的一种邪氣的影响,从而将要偏离了正常演化的轨道。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樸:我用无名的樸来纠正它。


  樸:就是道。“道恒无名,樸”;所以称之为:“无名之樸”。在这个变化生长的过程之中,可能有那种不和谐的因素存在,蠢蠢欲动,我就用“致虚极守静笃”修出来的静氣、道行,来纠正他、教化他,让他安静。


  注意:上面是侯王守住无为之道,而这里是“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樸。可见,老子当年,不仅仅是干守藏吏、柱下吏等这种大家看得见的工作,还干管理天地氣化这种大家看不见的工作!圣人够忙、够辛苦。


  镇:通正、貞。镇、正、贞,在发音上相同;在字形上,真、贞,与鼎接近。所以,“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樸”,可以与“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正善治”互参。


  无名之樸,夫亦将不欲:用无名的樸来纠正它,也就不起欲望。


  不欲:没有欲了,不存在欲了。


  不欲以静:不起欲望自然就会安静下来。


  天下将自定:天下万物将自己回到正道上。


  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得道、食母、抱一,才能用无名之樸,才有能力去管理天地氣化,这个时候,天地氣化的小小的不正常,将要发作还没有发作,就被圣人化解于无形,没有了,不存在了。


  圣人是如何镇之以无名之樸呢?这是本章的关键之所在。圣人修之于天下的境界,自然百姓难以理解。但是,通天下一氣耳,吾道一以贯之。一,贯穿从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一直到修之于天下的全过程。所以,或许也能从个人的修身、修家、修乡的经验来管窥蠡测,而略知一二。


  有静坐经验的人大多有这样的体会,将要有种感冒的感觉的时候,静坐一会,往往就不会发作出来;这是一种修炼出来的道行。


  如果家庭、单位有种不和谐的征兆,往往是通过言语真诚交流,就把潜在的矛盾化解了。这是听得见的声,伴随着听不见的音,音声相和,化解了无形的氣的隔阂。


  从以上是否可以得到启发呢?圣人的对话对象是天地。他平时希言、贵言、不言,但是在需要的时候,用他修出来的道行,用神与天地对话,没有声的音,伴随着听不见的言,从而解决了天地氣化的问题。


  本文于“文化传统”平台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推荐文章4:巜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文意疏解


  1.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但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无为”并非指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不强行干预,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和规律。道看似无为,然而世间万物皆由道而生,依道而发展变化,所以道实际上无所不为,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与对万物主宰作用的统一。


  2.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侯王如果能遵循道的原则来治理国家,万物就会自然顺化。这将道的理念应用于治国理政,强调统治者应效法道的无为而治,不过度干涉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自然发展,让万物按照自身的规律生长、变化,社会就能和谐有序地发展。


  3.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当万物自然顺化而人们的私欲开始萌动时,我就用道的质朴来镇服他们。即使在自然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私欲扰乱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借助道的本质特性——质朴,来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平和的状态,抑制过度的私欲。


  4.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用道的质朴来引导,人们也会因此而去除私欲。道的质朴无华、纯真自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让人们受到感染,摒弃过多的欲望,回归到简单、纯粹的生活状态。


  5.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人们去除私欲而内心平静,天下自然就会安定。私欲往往是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的根源,当人们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过多欲望驱使,社会就能实现稳定与和谐,再次强调了道的无为而治思想对实现社会安定的重要意义。


  名家注解


  1. 王弼注


  - 对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弼注:“顺自然也。万物无不由为以治以成之也。”王弼强调“无为”就是顺应自然,而万物都是由道的这种顺应自然的作用得以治理和成就,解释了道的无为与无所不为之间通过顺应自然建立起的联系。


  - 在“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处,王弼注:“言侯王若能守道,无为而治,则万物各得其所化也。”王弼明确指出侯王若坚守道的无为原则来治理,万物就能各自得到自然的发展变化,突出了侯王守道与万物自化的关系。


  - 关于“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王弼注:“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将镇之无名之朴,不为主也。”王弼认为当万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人们的欲望开始兴起并想要有所成就时,就用道的无名质朴来镇服,强调道不以主宰者的姿态强行控制,而是以质朴的特性引导。


  - 对于“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王弼注:“私欲弘矣,能塞之,则国治。”王弼指出当私欲膨胀时,用道的无名质朴能堵塞私欲,从而使国家得到治理,说明道的质朴对抑制私欲的作用。


  - 在“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处,王弼注:“无所欲求,安其本分,则不失也。”王弼认为人们没有过多欲求,安于自己的本分,就不会出现混乱,天下自然安定,阐述了去除私欲与天下安定之间的逻辑关系。


  2. 河上公注


  - 河上公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注为:“道以无为为常也。道无所不为,言万物皆由道而生也。”河上公简洁地表明道以无为作为常态,同时强调万物皆由道而生,解释了道的无为特性以及道对万物的生成作用,体现道的无为与无所不为的内涵。


  - 对于“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河上公注:“言侯王若能守道无为,万物将自化,效于己也。”河上公指出侯王若守道无为,万物就会自然顺化,且这种顺化会对侯王自身产生积极影响,强调了侯王守道的重要性及其效果。


  - 在“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处,河上公注:“万物已化,欲作巧诈,当以道镇之也。无名之朴,道德也。”河上公认为当万物顺化后出现巧诈等不良欲望时,要用道(即无名之朴)来镇服,将无名之朴解释为道德,突出道在抑制不良欲望方面的作用。


  - 关于“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河上公注:“镇之以道德,物将自不欲也。”河上公进一步说明用道德(无名之朴)来引导,万物自然就会去除欲望,强调道对去除欲望的引导作用。


  - 对于“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河上公注:“情欲断绝,人当安静,天下自正。”河上公直接表明当人们断绝情欲,内心安静,天下自然就会走上正轨,强调去除私欲对实现天下安定的关键作用。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推荐文章5:《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原文及祥解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原文:


  通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祥解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体现,探讨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通过无为来达到自然和谐的状态。这一章的核心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开篇的“通常无为,而无不为”揭示了老子对“无为”的深刻理解。“无为”并非指消极怠惰,而是一种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行为方式。在老子的哲学中,真正的智慧在于不强求、不干预,让事物按照其内在规律发展。这里的“无不为”意味着在无为的状态下,反而能达到更高效的治理效果。这一观点与现代管理学中的“放权”理念有相似之处,强调通过减少干预来激发个体和集体的自我管理能力。


  接下来,“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进一步强调了领导者的角色。这里的“侯王”指的是统治者或领导者,老子提倡如果他们能够遵循“无为”的原则,便能让万物自然发展。统治者应当以身作则,保持谦逊和低调,不要过多插手人民的生活和自然的法则。这样,人民和万物便会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自然地趋向和谐与秩序。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政治治理,也适用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管理,强调顺应自然法则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则是对“欲”的警惕。人们的欲望往往是导致纷争和不和谐的根源。当欲望开始泛滥时,老子提倡用“无名之朴”来镇压这种欲望。“无名之朴”可以理解为一种纯朴、简单的状态,去除复杂的名利和欲望,使人们回归本真。在现代社会中,物质欲望的膨胀常常导致人们迷失自我,老子的这一教导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简单,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诱惑。


  最后,“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总结了前面的思想。老子认为,只有在不追求欲望的状态下,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平静能够影响外部世界,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此处的“静”不仅是指个人的内心状态,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的整体氛围。当人们都能放下私欲,追求内心的安宁时,社会自然而然会走向和谐与安定。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通过“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指出了领导者在治理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处理人类的欲望。老子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示。在快节奏和高度竞争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简朴和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依然是我们追求和谐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这一章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活的真谛,找到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推荐搜索词:

  

  1.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2.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感悟

  

  3.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注音版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三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