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腕踝针?


  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针刺疗法。


  经络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将身体划分为三阴三阳,而腕踝針所划定的6个纵区与经络皮部大体相似。只限于上肢的腕部和下肢的踝部,采用的是沿皮下平刺,《难经》所说“卧针而刺之”的“刺卫无伤荣”的刺法,取的是浅层的“卫气”,与中层的“营气”和深层的“谷气”不同。原理:腕踝针之所以有效是由于神经末梢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引起反射弧联络神经的复杂调整作用,这是种客观存在的神经传导功能活动。


  进针点图解


  腕踝针的身体区分:


  是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以横膈为界,将6个纵区分成上下两段。


   腕部进针点及其主治:


  腕部进针点共有6个,约在腕横纹上2寸(相当于内关、外关穴)处,环绕腕部分布排列。从腕部掌面尺侧起到桡侧,再从背面桡侧起到尺侧,依次顺序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其中,上1、上2、上3在腕部掌面(屈侧面),上4在掌面背面交界的桡骨缘上,上5、上6在腕部背面(伸侧面)。


  腕部进针点


  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和尺侧屈腕肌腱之间。术者用拇指端摸到尺骨缘后,向掌心侧轻推,该点即在骨缘与肌腱内侧缘之间的最凹陷处。主治前额痛、眼病、鼻病、三叉神经痛、面肿、前牙痛、流涎、咽痛、咳嗽、恶心呕吐、眩晕、心悸怔忡、胸痹、盗汗、失眠、癔病、皮肤瘙痒症等,为临床最常用者。


  上2: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相当于内关穴处。若病人此处皮下脂肪丰满,肌腱不易看清时,可嘱其握拳,即可使肌腱显露。主治颞前痛、后牙痛、痄腮、颌下肿痛、胸闷胸痛、哮喘、手掌心痛、指端麻木、乳痛、乳胀等。


  上3:桡骨缘向内1cm,在桡骨缘与桡动脉之间。主治高血压病、侧胸痛、腋汗、肩痛等。比较少用。


  以上各点,取穴时掌面朝上。


  上4:拇指侧的桡骨缘上。取穴时,手的掌面向内竖放,术者用两手食指夹住桡骨两侧,进针点即在骨缘处。此处若有较粗的血管时,进针点位置要适当上移。主治头顶痛、耳痛、耳聋、耳鸣、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肩周炎(肩前痛)、胸痛等。


  上5:腕背面的中央,桡骨和尺骨之间,相当于外关穴。取穴时,掌心向下平放,术者用两手食指夹住腕部两侧骨缘,取其中间的点。主治颞后痛、落枕、上肢麻木或感觉障碍、上肢瘫痪或运动障碍、肘关节痛、腕指关节痛、上肢或手指颤动、手部冻疮、肩周炎(肩外侧痛)等,为临床常用者。


  上6:小指侧的尺骨缘后方约1cm处。此处因有尺骨小头隆起,进针时该点也要适当上移。主治后头痛、枕项痛、颈椎病、胸椎病等。


  踝部进针点共6个


  约在足内外踝隆起最高处以上3寸(相当于悬钟、三阴交穴)处,环绕一圈,分布排列。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至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其中,下1、下2、下3在内侧面,下4在胫前,下5、下6在外侧面。


  下1:靠跟腱内缘。主治胃部胀痛、恶心呕吐、脐周痛、急性肠炎、淋证、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阳痿、遗精、遗尿、阴痒、足跟痛等。


  下2:在内侧面中央,靠近胫骨后缘。术者用拇指由跟腱向前摸到胫骨后缘即是。主治肝区痛、少腹痛、过敏性肠炎等。


  下3:胫骨前嵴向内侧面一横指处。主治膝关节内缘痛等。


  下4:胫骨前嵴与腓骨前缘的中点。术者用两手拇指摸清两骨的骨缘,取其中间点。主治股四头肌酸痛、膝关节痛、下肢麻木或感觉障碍、下肢瘫痪或运动障碍、下肢颤动、踝关节痛等。


  下5:外侧面中央,靠近腓骨后缘,在骨缘和邻近腓骨长肌腱所形成的浅沟处。主治肾绞痛、腰痛、股外侧皮神经炎、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


  下6:靠跟腱外缘。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尾骨痛、足前掌痛、肛门病证等。


  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适应症


  1.各种痛症:各种急性扭伤,肌肉软组织疼痛、手术后伤口疼痛、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偏头疼、牙痛、痛经等。


  2.某些神经精神疾病:失眠、焦虑、抑郁。


  3.其他各科的一些病症:内科、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等。


  注意事项


  1.腕踝针进针一般无酸麻痛胀感,有则需调针。


  2.针刺方向一般朝向病所。


  3.几种症状同时存在时,要分析病症主次轻重,多以主重急症所在区选点。


  4.如出现晕针、滞针、血肿等现象,按毫针刺法的异常情况处理。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能够将腕踝针这项技术传承发展下来也是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光彩。“细钻研,不放弃,中西医,创奇迹”,而腕踝针只是中医特色疗法中的其中一项,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是我们的责任和目标,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


本文标题:腕踝针及分区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