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大学生
1989年,30年前,我高考。
1989年的高考在七月,2003年以前的高考都在七月。
我是吉林省人,由于中考时没有考上本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重点高中延边二中,所以我仍在读了小学、初中的延边州图们市某工厂子弟学校继续一条龙读高中。子弟学校因“子弟”二字可想而知生源和教学质量、管理、学习氛围都不怎么样,不过我这一届的同学,比我学习好的、聪明的有很多,如果换做现在或当时能有机会上好一点的学校,能考上大学的一定会更多。
我上高三时,我们这一届高三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两个班同学加在一起只剩20几人,再算上几个重读生,学生总数也就30人吧。看我的高三毕业照,照片上总共41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12人(不含重读生),任课老师和校领导16人。
我初中毕业时,同届有四个班近200名学生,大约有一半考入了工厂技工学校,这在当时对于没有把握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既现实又简单的一条出路,三年后就可进厂当工人了。还有若干学习稍好的考取了中专,上高中的又有多人转到外地更好的高中去了。所以,升入子弟高中的学生只有70多人,这70多人又大致形成两个极端,一是学习好的准备考大学的,二是再上三年拿个高中毕业证就行的。升入高中后,又有一次考技工学校的机会,所以又有一部分同学上了技工学校,另外还有个别去当兵的、去自谋职业的。这样,到我高中毕业时,我这一届同学就只有20几人了。其实我那些上技工学校的同学,有不少是学习很好的,在上技校和考大学之间权衡选了前者,若继续上高中,考上大学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那样他们的人生道路就是另外一条了。
1988年9月,高三开学典礼,我作为学生代表坐在主席台上。
(二)1989年6月,对于即将高考的小镇上的学生来说,除了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新闻,我们的生活、学习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和改变。与往年一样,按部就班在考前填报志愿。
我当时的愿望第一是军校,第二是建筑学院。明知几无希望,但也不忍让栏目空白,在提前录取批次和重点院校批次填上了“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等。具体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填写的院校还有“长春地质学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等。当时的想法一是农林地质类好考(地质类似乎可以游山玩水更好些),二是想着离家远点(青春年少总难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家人在这上面也帮不上什么,所以自己的想法占了主导。
提前录取、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大专,每一类又有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参考志愿等,每一院校又有多个专业,所以,可填写的院校及专业可以有很多。
(三)
东北的夏天不热,所以七月份高考还是六月份,对东北学生来说没什么差别。
1989年7月7、8、9日,我在吉林省图们市参加高考,我们镇上的同学和老师6日住进市里的宾馆。我是理科,考试科目7门,总分710分,分别为数学120分、语文120分、英语100分、政治10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生物70分。文科6门,没有物理化学生物,有历史和地理,总分640分。
由于我居住地区为少数民族自治州,所以在10日上午还有针对少数民族考生的一门课程考试:朝文,或蒙文。
而我因为报考了建筑学院,所以我在10日下午参加了一场针对报考建筑类院校考生的徒手画考试,现场素描静物写生——我自信能过这一关。另外还因我报考了军校,所以我另外又参加了针对报考军事院校考生的体检,我对报考军校根本没抱希望,不说成绩,单是近视就过不了关。
考试结束后,我的班主任徐老师关切问我估算能不能考到460分?她觉得如果能考到460分,起码能走大专吧。我说460分应该可以,我自己的估算大概是480分。如果走不了本科,我想那就再复读一年。
1989年7月,我的高考准考证。
(四)夏日的一天傍晚,别人带给我高考成绩单,一张小纸条,我的高考总成绩是494分。再几日,知道了吉林省普通高校的本科录取分数线,理科492分。
以往从来没有过的,拿到成绩单后,我们又重新填报志愿,原因自然是......,很多高校更改了招生计划,总的来说是减招了。减招是坏事,而知道成绩后重填志愿又是好事,所以我不知对我们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
我这分数刚过本科录取线,所以提前录取院校和重点院校都不用多考虑了,我的目标就放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上了。不过人都有怕吃亏心理、都有侥幸心理,心想重点院校也不要空着吧,万一呢?于是原来怎么填的还怎么填上,包括参考志愿里的“长春地质学院”我也顺手填上了。
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有了着落,放飞心情,我一个人乘火车去了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市亲戚家玩了几天。
1989年8月,我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松花江边。
(五)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不是意料中的“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而是意料外的“长春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是重点院校,所以对我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的问题又一次摆在面前。但总的来说,能考上大学就是幸运的了,能有多少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自己的前程呢?更别说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
1989年9月,我和母亲、姐姐在长春市南湖公园。
上了大学才知道,身边外省同学比我分数高很多的比比皆是,别说我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参考志愿),有的同学压根就没填这个学校,甚至相关的地质类院校也没填,甚至还特意写了“不服从”调配,照样被“抓”来了。对他们来说,幸运还是不幸呢?我有一个大学同学选择了“抗争”,经过一段时间后仍没法适应没法将就,他不想认命,不想就此埋没了自己,不想就此没了思想,再加上感情纠葛和一番寻死觅活,终于退学了。退学后,他走向社会闯荡数年,终又再回考场,考上了北京大学考古系。
人生中有无数岔路口,就像一棵大树,从树干到每一个树枝顶端。我在18岁这一年遇到的岔路口,沿着并非己愿的“长春地质学院”这条路走了下去,人生不能重来,若沿着“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这条路走下去,我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呢?
1989年9月,我在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宫前。
(六)我的高中同学参加高考的不算复读生文理科总共也就10几人,1989年的高考成绩却相当不错,考上本科的有4人,分别是长春地质学院(理)、西北大学(理)、延边医学院(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文),另外还有几人考上了大专。我们这一届及我们几位同学就成了新一届高三学生的榜样,在外地读书的也有几人转了回来,我们子弟学校的高中部似乎又燃起了希望。
但希望只在一瞬间,随后短短几年,仍免不了年级断档到最终取消高中部的命运。
三十年来,伴随着国企改革、教育改革、高校扩招、高校合并、民办教育等等一系列改革,洪流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但也卷走了泥沙和岸边的小生物。三十年来,中国的教育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七)
198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66(万人),录取60(万人),录取率23(%)。
199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8(万人),录取160(万人),录取率56(%)。
200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20(万人),录取629(万人),录取率62(%)。
201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75(万人),录取791(万人),录取率81(%)。
201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31(万人)。
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正式实行标准化,共9个科目。
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收费元年、军训元年。
199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元年。
1996年:国家出台《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方法》。
村村有菜
2019.06.08
本文标题:1989年大学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