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丘吉尔(1874一1965),出身于英国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是英国财政大臣,母亲是美国百万富翁的女儿。


  在学生时代,他是老师眼中“最狂妄、最不守纪律”的差生。除了英语这外,其他成绩几乎都是倒数第一。为此,他多次受到鞭打,但他从小就表现得很倔强,挨打时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他有着独特的个性。好出风头,喜欢冒险,勇于斗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他才华横溢,能力超群,但他口无遮拦,任性使气,多次被赶出政治舞台。在沮丧时,他写道:“我被抛弃,遭孤立、拒绝和受人厌恶。”


  在政治上,他有远见卓识。他先于世人看出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并抨击英国政府的绥靖政策。


  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巨头闻名于世。


  三巨头是二战中同盟国的领导核心,也是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设计师。联合国的建立和它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都他们设计的。至今,联合国仍在这个格局下运行。也就是说,他们对世界的影响至今犹存。


  在三巨头中,丘吉尔更像是个召集人。往往是他先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同罗斯福商议,再同斯大林讨论。


  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来说,他居功至危。可以说,是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建立起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一同盟国。


  他为保卫英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他担任海军大臣期间,对保持英国海军的强大采取了诸多措施。


  在希特勒最猖狂的时候,在英国本土遭轰炸、面临德国入侵的危急时刻,丘吉尔以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鼓舞和激励着每一个英国人乃至全人类奋起投入战斗。


  二战初期,英国的军队几乎每战必败,但丘吉尔鼓励将士们斗争到底,直至迎来转机。


  在军事方面,他有战略眼光。


  二战中,对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时机,他的见解是正确的。斯大林多次指责他言而无信,也有人说他是故意拖延,以便消耗苏联军队的力量。


  但看了他陈述的理由,我觉得颇有道理。他认为,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登陆作战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举例说,当年希特勒曾命令德军制定越过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的作战计划,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作战计划始终未能制定出来。


  后来,同盟国的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时,空军、海军已经很强大,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才保证了登陆的成功。


  由此这也使我们想到,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没能解放台湾?如果要解放台湾,首先要有制空权,其次要有制海权,不然,陆军再强大也难以取胜。


  丘吉尔能敏锐地看到新式武器对战争的重要性。他是“坦克之父”。坦克在二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他比别人看得更超前、更准确。


  例如,他在伊拉克建立空军基地,由空军取代陆军担任警察职能,从空中来镇压落后的殖民地土著,威力更大,也更有效。


  仅此一项,丘吉尔就把驻伊拉克的4万名英国士兵减少了一多半,军费开支也由4千多万英磅减少到不足5百万英磅。


  他独具慧眼,鼎力支持戴高乐将军和他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在这一点上,罗斯福总统与他的观点并不一致。


  他对蒋介石并不友好,拒绝了蒋介石“把香港归还中国”的要求。在三巨头签订的《雅尔塔协定》中,为了使苏联对日作战,牺牲了中国的利益。


  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说家,有一条举世无双的舌头。他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我只有热血、辛劳、汗水和眼泪贡献给大家!"


  他对权势情有独钟,喜欢大权独揽,有时候会超越职权,胆大妄为。


  他是英国统治阶级(英国皇室和资产阶级)的“鹰犬”,忠实地维护英国统治阶级的利益。


  他一贯反对英属殖民地的独立,虽然他也说等到殖民地有自我管理能力的时候会让他们独立,但在他看来,那是遥遥无期的。


  对殖民地的独立运动,他与罗斯福总统的立场大相径庭。


  对工人罢工,他一贯态度强硬——派军队镇压。


  在二战胜利在望的时候,功勋卓著的他却出人意料地丢掉了首相的位子。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选举活动中脱离了人民,他提出的政治纲领同英国人民当时的要求背道而驰。


  丘吉尔善于随机应变。


  美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对战胜日本有了十分的把握,他就不想让苏联军队参加对日作战了,以免他们得到更多的实惠。


  他是一个坚定的反共分子,对红色革命有天然的恐惧。


  战前他就宣布:“布尔什维克是全人类的敌人”。战后,也马上变脸,与苏联为敌。


  1946年,他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提出英美联合反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且提出要在美国拥有原子弹而苏联还没有的情况下尽快动手打击苏联。直至苏联拥有了原子弹,他才不再如此嚣张。原子弹对保家卫国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但他的“铁幕”演说,促进了世界两大阵营的形成、“冷战”和军备竞赛。


  当年,丘吉尔还提出要建立“统一的欧洲”,与苏联对抗,在条件成熟时也要和美国抗衡。


  当然,他设想的“统一的欧洲”,是以英国作为首领的。他的目标是:英国要做世界第一。这个“统一的欧洲”的设想,就是欧盟的发端。


  丘吉尔有“英语民族”优越感,他企图证明英语民族才是最优秀的民族,才能负责主宰全世界的命运。在这一点上,他与希特勒断言只有德意志民族才是最优秀的民族有相似之处,是非常危险的倾向。对此,斯大林予以猛烈抨击。


  1951年,他在77岁高龄的时候,第二次当选为英国首相。


  1955年,81岁的他因年老体弱辞去首相职务。


  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又是历史学家、画家。


  他还是伟大的作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稿费收入成了他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使他过着富裕的生活。他写作的方式,主要是口授,然后由他的秘书整理成篇。


  丘吉尔个子不高,身材粗壮,精力充沛,但他在追求女人方面不够主动和大胆,以致他最心爱的女人成了别人的新娘。首相的女儿曾经追求他,虽然他不爱她,但也差一点为攀龙附凤接受她。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中意的妻子,34岁结婚,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他活到91岁高龄。在去世时,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英国女王为他举行了国葬。


  他和罗斯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个人友谊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了英、美两国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延续至今。


  他和斯大林曾是盟友,更多的时期是对手,但彼此赢得了对方的尊重。一生傲视群雄的斯大林说:“他是一百年才出现一个的大人物!”


  艾森豪威尔说:“我通过和他战时的合作感到,整个地球似乎成了这个能人的操场....….”


  美国总统肯尼迪把丘吉尔视为心目中的英雄,他一生致力于研究、效仿丘吉尔。


  尼克松总统认为,丘吉尔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希特勒——怎样的一个恶魔?


  八卦表示子女的性别和排序


本文标题:温斯顿丘吉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