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红色汇*王湔鉼


  文字:王萍 2020.6.1


  


致敬!远去的岁月,烈火中的英雄!

  


  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75年过去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2020年6月1日,是抗大建校84周年纪念日,缅怀抗大先辈,传承抗大精神!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储备、输送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抗大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3年11月7日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大恢复创建于陕北瓦窑堡,红军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周昆任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


  


  1936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创办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随即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第一期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的瓦窑堡镇米梁山上闾家大院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出席并发表讲话。抗大的成立,春雷般唤醒了沉睡的中华大地,成为抗战烽火中凝聚抗战力量、鼓舞必胜信念的一面光辉旗帜,在全国人民心中升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胜利曙光。


  


  1936年7月3日,抗日红军大学随中央机关抵达志丹县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1月20日,抗日红军大学随中共中央各机关离开志丹,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为教育长,刘亚楼为训练部长,杨至成为校务部长。副校长刘伯承不久调任援西军司令员。


  


  


  毛泽东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抗大学生开始主要招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学制从4个月到半年、8个月、1年、3年多不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第8期为3年多。


  


  抗大第一期称为红大一期,后来直接转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招收1065名学员,其中红军师、团以上干部38人,罗荣桓、罗瑞卿等既是学员又是领导干部。保安校舍是学员自己动手挖的窑洞。


  


  抗大第二期开学时,仅大学部就有14个队1300多名学员。1938年4月抗大第四期开学,学员猛增到5500多人,其中八路军、新四军和白区地下党派来的干部900多人。此后,抗大学员不断增加,开设了10余所分校。


  


  


  1939年7月,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太行根据地)。在陕北留下抗大三分校。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大的根据地都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校长。


  


  抗大是名副其实的锻造战将的最高军政学府。毛泽东不仅亲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还经常为抗大授课,《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不朽的名篇就出自他在抗大的讲义。朱德总司令兼任抗大教员,并亲自为抗大授课。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


  


  为夺取抗战胜利,抗大担负起了为民族解放战争造就大批抗战骨干的光荣使命,这些毕业生很快成为新组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中坚力量。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这首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抗大校歌“黄河之滨”,震撼心灵,抗日救国的激情不断被点燃,激励和吸引着无数的爱国青年来到黄河之滨的宝塔山下,成为抗日大军中的一员。东至东海之滨,西至西北高原,到处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回荡着抗大的歌声。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和爱国知识分子,满怀抗日救国的热忱,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身背简易行装,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冲破日寇和国民党的层层封锁线,高唱抗日救亡歌曲,昼夜不停、川流不息地奔赴延安,千里迢迢来到抗大寻求抗日救国真理,探索民族解放道路。


  


  


  从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延安接纳的3万多名青年学生,一半以上进入抗大学习。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抗大成为锻造全民族抗日先锋的战斗堡垒。毛泽东指出:“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而“抗大的革命与进步,是因为它的职员教员与课程是革命的进步的,又因为它的学生是革命的进步的”。事实正是如此,抗大成立不长时间,就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培养成为全心全意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事业而英勇奋斗的抗日骨干。抗大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史沫特莱、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米勒、艾黎等国际友人和世界学联代表团都慕名到抗大参观访问,许多人还要求抗大接受他们为名誉学员。国际友人柯棣华大夫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得赞叹:“奇迹,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在艰苦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抗大办学10年,总校辗转迁移,校址几经变更。先后为抗日部队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培养输送了10万多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军政干部,在抗日烽火中成长为栋梁之才。他们中既有能征善战、统领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也有战斗在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基层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可靠的人才保证。抗大培养的优秀军政干部中,一大批成为共和国名将。


  


  延安的抗大总校也曾辗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43年1月返回陕甘宁边区,3月,徐向前出任校长兼中央处理委员会主任、抗大总学习委员会书记。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抗大完成了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1945年10月,原抗大总校一部分教职学员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副校长何长工带领下向东北进军,1946年2月底到达吉林通化,筹办“东北军政大学”。新中国建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国防大学。各个分校则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等军政大学。


  


  


  第一期


  


   (瓦窑堡--保安,1936年6月至同年12月)


  


  1936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将1933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 “中国红军大学”继续办下去。同年6月1日,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的瓦窑堡镇米梁山上闾家大院创办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随即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


  


  1、组织机构和学员红大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学生共一千零六十三人,分为三科:一科三十八人,二科约二百人,三科八百余人(驻甘肃环县木钵寺)。一、二科在职干部只有十四人,专职教员有杨兰史、罗世文、张如心。曾在三科任教的有杜平斋、柳青、赵守一、冯治国、廖冠贤、张文华、李东朝、韩振纪、刘绍清、王泮清、冯达飞等。这期抗大学员全部来自红军,一科的三十八名学员,大多是红军的中、高级干部。其中有罗荣桓(兼一科政委)、彭雪枫、谭政、苏振华、杨成武、莫文骅、赵尔陆、刘亚楼、杨立三、张爱萍、王平、耿飙、肖文玖、郭树声、贺晋年、谭冠三、李涛、张纯清、周文龙、胡竹庭、刘鹏、冯玉和、周建屏、刘惠农等。


  


  2、开学典礼:抗日红军军政大学成立,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出席了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


  


  3、移驻保安:同年七月,红大一、二科跟着党中央移驻保安(今志丹县)。


  


  第二期


  


  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红大改名为抗大。(延安,1937年1月至同年8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1月,红大跟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甘肃环县的三科迁到甘肃庆阳城内,同二、四方面军的两个步兵学校(随营学校)合并组成红大第二校,后改称抗大步兵学校。


  


  1、抗大公开招生:从这一期开始,抗大公开招生。


  


  2、学员编队:1937年1月20日,抗大二期正式开学。这一期共设四个大队,学员一千三百六十二人,加上甘肃庆阳的抗大步校一千四百余人,共两千七百余人。


  


  其中一、二队是红军的团、师、军干部,如陈赓、杨得志、周子昆、何长工、洗恒汉、曾希圣、罗炳辉、赖传珠、胡耀邦、王维舟、姚继鸣、邵式平、周纯全、王诤、刘希平、刘型、罗华生、张经武、叶绍华、季干辉、王尚荣、戴玉林、戴季英、黄春圃、谢朝文、陈克寒、姚喆、伍云甫、谢高、张际春、陈奇涵、倪志亮等。


  


  西安事变后,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一部分爱国军人也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其中有张学良的弟弟张学诗、张学明,杨虎城将军的儿子杨拯民等。


  


  三至八队是红军的连、营干部队,共七百五十三人。九至十四队为青年学生,共六百零九人,编为四大队。


  


  四大队的学员大都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主要是北平、天津等地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爱国青年学生。另外还成立一个女生区队,共五十九人,其中有贺子珍、康克清等。


  


  3、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和政治部、训练部、校务部。毛泽东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校长林彪,刘伯承担任抗大副校长,傅钟担任政治部主任,刘亚楼担任训练部部长。工作人员增加到八十七人,其中大部分是第一期毕业的学员。抗大步校共编四个营、十三个队,学员一千四百余人,都是红军的班、排干部。刘伯承兼任校长,袁国平担任政委,张际春担任政治部主任。


  


  第三期


  


  抗大—“伟大事业” (延安,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


  


  1、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和海外侨胞奔赴延安


  


  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国内各省市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以及归国的爱国华侨,纷纷奔赴延安到抗大学习。


  


  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抗大没等二期同学毕业离校,第三期就于1937年8月1日正式开学了。三期开学以后,仍有不少新同学结队前来,学校决定随到随编队。


  


  2、学员编队


  


  第三期共收学员一千三百七十二人,编为三个大队。一至六队为红军干部,大多是原四方面军的干部,共六百一十六人。其中有李先念、王树声、许世友、王建安、王宏坤、曾传六、曹祥仁、丁国钰、罗舜初、李寿轩等。七至九队为青年学生,共三百六十六人。另外还有一个训练老干部的军事队,一百一十二人,一个训练新干部的军事队一百一十人,一个游击训练队六十七人。


  


  第四期


  


  努力奋斗,光明就在前面。(延安,1938年4月至同年12月)


  


  第四期于1938年4月16日正式开学,同年8月至12月分批毕业。


  


  1、空前大发展:第四期是抗大空前大发展的一期,仅五至八月份,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到延安的就有二千二百八十八人,本期共收学员五千五百六十二人,编为八个大队,四十三个队。其中训练八路军、新四军干部的七个队,九百零七人;训练知识分子的三十一个队,四千六百五十五人,占学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其中女生六百五十四人,编为第八大队,张琴秋任大队长。由于学员空前增多,延安原来的校舍已容纳不下。因此,除在延安驻四个大队外,还在瓦窑堡、蟠龙、甘肃的庆阳等地分驻了四个大队。


  


  1938年5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本期教学任务,总结建校和领导青年知识分子的经验,选举成立了新的校务委员会。同时还加强了党对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领导。


  


  这一期全校工作人员扩大到一千三百八十六人,其中大部分是学校本身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干部,这就大大加强了教育的力量。


  


  计有军政教育科长和主任教员二十三人,其中有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郭化若、张庆孚、杨钊等;军事教员和助教九十人;政治教员和助教一百二十八人;文化教员十二人。这一期中,政教科长杨兰史同志积劳成疾,不幸病逝。本期训练部增设了编辑科,开始出版自己编写的教材。


  


  


  分校介绍


  


  抗大总校有十四个大队。大队长是团级干部。大队下面分为中队、区队。


  


  一分校


  


  ?1939年2月,抗大一分校在晋东南的故县成立。校长何长工。1940年1月,迁至山东沂蒙山区。1941年与滨海师范合并改为滨海建国学院。先后改名临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临沂师范学院、临沂大学。在甘肃庆阳的抗大步校,也于八月毕业,并结束了抗大步校。随八路军总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另一部分于1938年5月调到陕北洛川,编为抗大第四期的第六大队,又称抗大洛川分校,校长韦国清,政治部主任黄欧东。后来洛川分校合并于抗大一分校。


  


  二分校


  


  1938年12月,抗大二分校在晋察冀建立,校长是陈伯钧。后更名为华北军政大学,即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三分校


  


  抗大三分校建立于延安,许光达任校长。1941年12月,改为延安军事学院,三分校的俄文队后发展成为黑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四分校


  


  1940年3月,抗大四分校在豫皖苏边区的永城成立。前身是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后曾改名为雪枫军政大学、华中雪枫大学、华东军政大学、第三高级步兵学校。1947年3月18日,其中以华东军政大学炮兵大队为基础,在山东沂水扩建为华东特种兵纵队特科学校,即后来发展起来的南京炮兵学院。其余则由1952年2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即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五分校


  ?


  1940底,抗大五分校在江苏盐城地区成立,又叫抗大华中总分校,后迁淮南,校长先后是陈毅、谢祥军。


  


  六分校


  


  1940年,抗大六分校在山西武乡成立。1943年结束。后在六分校基础上组建抗大太行大队,后扩建为抗大太行分校,1945年10月,抗大太行分校并入晋冀鲁豫军政大学。


  


  七分校


  


  1941年7月,抗大七分校在山西兴县成立。校长彭绍辉。后于1943年迁往甘肃庆阳东华池。


  


  八分校


  


  1941年5月,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一部为基础,扩建抗大第8分校,隶属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罗炳辉、冯文华、高志荣、刘毓标、刘述鲛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3年春,抗大华中总分校结束后,一部分干部和教员加强充实第8分校。同年秋,分校缩编为新四军第2师教导团。


  


  九分校


  


  1942年5月,以抗大第5分校苏中大队为基础,扩建抗大第9分校,隶属新四军第1师。粟裕、刘季平、张崇文、杜屏、曹为情、谢云晖、刘亚奇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该校成立后,即渡江南下,到苏南地区与第2、第16旅教导队合并。1943年夏,随着整个苏中形势的好转,第9分校返回江北办学。1945年春改编为"苏中公学",后并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十分校


  


  抗大十分校共有2个:


  


  1942年2月,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随营军事学校为基础,组建抗大第10分校。李先念、任质斌、肖远久、郑绍文、余潜、杨焕民、冷新华、邝林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由于新四军第5师兼豫鄂豫湘赣军区部队较为分散,该校遂编成4个教导团分散办学。


  


  在此之前,新四军第7师在安徽省无为县也组建抗大第10分校,谭希林、曾希圣、陈仁洪担任分校领导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分校改称新四军第7师随营学校。


  


  


  太岳分校


  


  1944年10月,以抗大太岳大队为基础,组建抗大太岳分校,隶属八路军太岳军区。陈赓、赵征夫、李良汉、李茂之担任分校领导工作。1945年10月,抗大总校一部从陕西省绥德地区到达山西省长治地区,遂与太岳分校、太行分校合并组建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


  


  太行分校


  


  1945年春,以抗大太行大队为基础,组建抗大太行分校,隶属八路军太行军区。童国贵、彭宗珠、孟擎宇、李克林担任分校领导工作。


  


  1945年10月,太行分校与太岳分校和抗大总校一部在山西省长治地区合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1948年改为中原军政大学,1949年改称二野军政大学,1950年随二野进入西南,和西北军政大学合并为西南军政大学,1951年再次更名为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1952年迁往哈尔滨,参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发展为四川外语学院。


  


  特科大队


  


  1939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抗大总校离开延安到华北抗日前线办学,1940年2月,总校来到武乡,驻蟠龙镇。抗大第六期在武乡开学。抗大总校来到武乡后,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决定开办特种技术训练,在各地抽调人员组建了特科大队,大队长兼政委刘鼎,副大队长邓国卿,政治处主任铁坚,下辖参谋连、机枪连、通讯连、工兵连、兵器研究所等。特科大队驻扎在温庄和大陌村,并参加了温庄战斗。由于大队长刘鼎是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军工部机关设在黎城县上赤峪,为方便工作,1940年8月,特科大队迁往黎城。1941年,以特科大队为基础成立太行工业学校,解放后发展成为中北大学。


  


本文标题:中国抗日军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