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沁园春·雪》


  作曲:生茂 唐诃


  演唱:殷秀梅


  诵读:剑 青


  剑青诵读音频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咏物抒怀词,也被称作是毛泽东众多诗词中最出色的一首。词作于1936年2月,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准备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他亲自登上海拔千米的高原,但见白雪皑皑,祖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十分壮丽。联想到当时的革命形势,毛泽东胸中感慨万千,于是,他怀着必胜的信念,写下这首气势磅礴的咏雪名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三句,是对眼前雪景的概括性描写,它总领全篇,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词以白雪起兴,下笔气势非凡,瞬间把读者带到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千里”、“万里”两句是互文,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皆是雪飘。


    诗人登高望远,眼界极为开阔,可即便如此,千里的冰面,万里的飘雪,如何能遍览?这种奇景不过是合理的夸张罢了,作者以眼前之小景,投天地之大景,使全词的意境显得极其开阔。从另一方面来说,“冰封”则是凝然静谧之景,“雪飘”则属于轻盈曼妙的动景,二者结合,静中有动,动中寓静。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几句,写景更加壮观。词人极目长城内外,只见大雪茫茫,无边无际;再看整条黄河,它在大雪的覆盖下,已经失去了奔腾汹涌之势。这里,“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的延伸,“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的拓展,境界十分广阔,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句,将白雪皑皑下的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将白色的丘陵比作奔跑的白色大象,不但极其生动壮观,且化动为静,赋予山、原已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十分震撼。“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更加强化了这种生命力所体现出的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以上是化动为静,静中寓动,接着几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属于静态描写,将雪晴下的江山美景比作妖娆的美人,显得浪漫美好。


    下阕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转入对历代英雄人物的品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二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以“惜”字总领开来,展出一幅历史长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帝王,他们都有其伟大的功业,也有其缺点与不足。这里,词人用一个“惜”字,表明对它们既同情,又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措辞严谨,直言其不足之处。到了成吉思汗,则先扬(一代天骄),后抑(只识弯弓射大雕),带有讽刺意味。


    最后,词人感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即那些英雄人物都已成为历史,那个封建的旧社会也已不复存在。“今朝”的风流人物,一点也不逊色,他们必当不负历史的使命,不负人民的期望,干出一番更伟大的事业。


    雪景自古以来就是一幅最引人入胜的绝佳风景,诗歌中的咏雪名篇亦不可胜数。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领袖,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胸中有丘壑,腹中有山川,如此美丽的雪景在他的心中映射出来,就是整个广阔的世界,是整个人民的世界。于是,这漫山遍野的雪花,成了无数可爱的革命者、人民群众的化身。他们遍布长城内外、黄河上下,他们有着共同的志愿,有着澎湃的热情,敢与“天公试比高”。


    这首词被陈布雷评为“盖世之精品”,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赞曰“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千古绝唱与否暂且不论,它的确成了人们心中最伟大的一首咏雪词作,生茂、唐诃为之谱曲,终成一首大气磅礴的艺术歌曲。人们每每听到或读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在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之中。


  方明朗诵《沁园春·雪》


  歌唱家殷秀梅在演唱《沁园春·雪》的时候,,音质圆润浑厚、 气息流畅、 演唱的非常有艺术感染力。

  【经典诵读】《为人民服务》


本文标题:大河上下顿失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