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里的中新中国之八: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讨论了中苏双方有关政治和经济问题,并于1950年2月14日由周恩来和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套邮票就是为了纪念该条约的签订发行的,全套三枚。邮票图案采用了中国著名画家王式廓的油画原著,描绘了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时和斯大林亲切握手的情景。背景是中苏两国地图、代表中国和苏联的天安门与克林姆林宫组成。画面右下方是一面中国国旗,左下方是一面苏联国旗,并由“1950”年份的标识连接在一起,巧妙地组成两支巨大的航船,中苏两国的舵手屹立船头,两只手紧握在一起,标志着中苏两国人民兄弟般的友谊和同舟共济的决心。


   毛主席一生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莫斯科。第一次是1949年12月,名义上是参加斯大林70祝寿活动,实质目的要建立中苏友好同盟。第二次是1957年11月,主要是参加10月革命40周年纪念活动。


   毛主席第一次去苏联可谓一波三折,故事很多。早在1947年春天毛主席就第1次提出想去莫斯科,但那时候斯大林担心中国内战共产党能不能最后打赢?婉言拒绝了毛主席。到了1948年底,国民党已是兵败如山倒,毛主席又提出要去莫斯科,但1949年初,斯大林让中共和国民党和谈,苏联作为中间人调停,毛主席坚决拒绝了,两个人弄得很不愉快。斯大林告诉毛泽东,你不要来了,我派人去。他派了苏联第一副主席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通过西柏坡的访问,斯大林知道中共将来要向苏联一边倒,所有政策跟苏联的保持一致。他非常高兴,加大了对中共援助的力度。同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秘密访苏,斯大林答应了中共提出的几乎所有要求,但在一个重要问题上卡壳了。原来中苏之间有一个同盟条约,是1945年蒋介石和斯大林签订的条约。按照那个条约,中国同意外蒙古通过公投分离出去;同意中苏共同管理中长铁路(中长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州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全长2400公里);旅顺港作为中苏海军的共同基地;大连港作为自由港等,条约规定有效期30年。斯大林担心中共夺取政权后会否认这个条约。


   中共原定1950年1月1日建国,斯大林担心中国内部会出现权力真空,西方将会干涉,建议尽量提前。中共采纳了斯大林的建议,后定于1949年10月1日建国。建国后毛主席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解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问题。


   1949年11月,毛泽东给斯大林发来电报,说现在有时间去莫斯科了,主要目的是要签订一个新的同盟条约,斯大林迟迟没有回复。后来毛主席是以给斯大林祝贺70大寿的名义去了莫斯科。为此,毛主席亲自筹备生日礼物,知道斯大林喜欢中国农特产品,毛主席除了准备瓷器、茶叶、丝制品等,点名要带山东的莱阳梨、胶州大白菜、潍坊的萝卜和章丘的大葱作为斯大林的生日礼物。


   毛主席到莫斯科第一次会见斯大林,寒暄了几句马上就提出关于1945年的条约问题,斯大林立即打住,毛主席很生气。等到祝寿结束,各国领导人都走了,就剩毛泽东一人,他就待在宾馆里很多天不露面,哪里也不去。没几天外电的谣言四起,说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了,中苏发生了严重分歧,弄得斯大林非常被动。后来毛主席给斯大林一个台阶,发表了一个书面接见塔斯社记者的声明,明确说来莫斯科除了给斯大林同志祝寿以外,还要谈关于中苏同盟条约、商品贸易等问题。斯大林也就很快同意按照中国的条件签订新的同盟条约。毛主席请周恩来专程来莫斯科与苏联具体商谈新的条约。经过反复、艰苦的谈判,再加上美国的挑拨离间 从反面起到一定作用,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订,其中最重要的是不仅争取到苏联的各种援助,而且无偿收回中长铁路管理权;大连港的行政权立即收回;旅顺港在1952年底前归还中国。毛主席和周总理为新中国争取到最多的国家利益,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外交成果。


   下为纪念邮票和毛主席访苏的照片


本文标题:中苏友好同盟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