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400年-421年)是十六国时期最后建立的汉族政权,疆域主要包括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


   西凉历三主,存在仅有21年,但在乱世中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统治,已属不易。更重要的是西凉的建立为汉族在西北地区保留了一块立足之地,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少数民族政权向西扩张的步伐,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西凉国主李暠,字玄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是汉代前将李广的第十六世孙。三百年以后唐代大诗人李白亦自称是李暠的九世孙,看来这个家族历来都有昂扬进取的风范。少年时期的李暠勤奋好学,精通经史。他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还对兵法韬略有着浓厚的兴趣。正是这样的学识背景,为他日后的军事和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99年,后凉建康太守段业自称凉王,欲更换敦煌太守,派索嗣取代李暠。李暠在臣下建议下拒绝交权,派兵击败索嗣。随后李暠向段业上书控告索嗣,索嗣被杀。段业向李暠道歉,并升任李暠为镇西将军,给予更多权力。公元400年,风云际会,北凉晋昌太守唐瑶揭竿而起,拥戴李暠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李暠顺势而为,建立西凉政权,国号"庚子",追尊祖父与父亲,同时任命众多能臣干吏。他派遣得力助手宋繇东征,攻克凉兴等地,并大力屯田积粮,为日后扩张奠定基础。翌年,李暠向后秦纳贡,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手腕。402年后秦皇帝姚兴任命李暠为安西将军,封高昌侯,西凉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建国成功后,李暠致力于内政建设。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


   首先李暠重视农业生产。他下令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河西走廊这个原本不甚肥沃的地区变得富庶起来。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李暠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对新开垦的土地实行税收减免,这大大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


   其次,李暠注重文教发展。他延揽贤士,亲自登门聘清当时河西士林的领袖、儒学大家刘炳任文学祭酒,兴办学校,倡导儒风,鼓励人们读书习文。在他的治理下,西凉虽地处边陲,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许多文人学士慕名而来,为西凉的儒学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李暠对鸠摩罗什非常尊重,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翻译条件,使得大量佛经得以翻译成中文,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制度上,李暠借鉴了汉晋的官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政府机构。他任用贤能,赏罚分明,使得西凉政权运转有序。李暠还特别重视法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值得一提的是,李暠还十分重视民族团结。他不仅善待汉族百姓,对于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也采取怀柔政策,出现了胡汉杂居融合、安居乐业的局面,这在当时乱世中是难能可见的。


   与此同时,他巧妙地与南凉建立友好关系,成功抵御了北凉的威胁。同年,李暠将都城迁至酒泉,既加强了对北凉的压力,又继续鼓励农耕,巩固国力。接下来的数年,尽管北凉屡次侵扰,李暠仍专注于内政建设,致力于维护境内安定。410年,太子李歆率军大败北凉,进一步巩固了西凉的统治。


   417年,李暠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七岁。朝廷追谥其为武昭王,庙号太祖。临终前,李暠将国事托付给长史宋繇,辅佐新君李歆。李暠去世后,李歆继位,成为西凉后主。三年后,于公元421年年底,西凉被北凉所灭。


   虽然西凉的历史相对短暂,但李暠的一生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一个落魄世家子弟到流民领袖,再到开国君主,李暠的经历堪称传奇。李暠的功绩也得到后世肯定,唐朝时期,他被追尊为兴圣皇帝,彰显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李暠曾对儒学大家刘炳所言,自己更适合做一个文人而非政治家,似精神偶像陶渊明、谢灵运般寄情于山水间,淡泊于宁静中,然时事艰难,为苍生黎民计,只能负重前行,救民于一方,虽难亦不辞千万辛苦,这或许正是令后人仰慕不止的原因吧!


   ——写於2024.08.14晚


本文标题:西凉人是什么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