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非遗馆分馆


  通榆政协文史馆李锐士诗意雕影馆???


  通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通榆县第九中学校省级非遗展览室


  通榆第二实验小学非遗传承工作室


  《致诸葛亮》


  羽扇轻挥动九垓,卧龙岗上待云开。


  三分势定隆中对,六出师兴汉室哀。


  赤壁烟销樯橹灭,祁山泪尽将星衰。


  托孤未负君王事,千古忠良共仰怀。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致敬魏征》


  犯颜直谏震金銮,十渐十思沥胆肝。


  耻君尧舜呈疏易,止帝骄奢克己难。


  明镜高悬知得失,急流勇退识恭谦。


  君臣典范垂千古,贞观遗风可齐贤。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徵和李世民为后世树立了明君贤相的典范,魏徵被誉为千古谏臣,李世民被誉为千古明君,他告诫李世民切不可像隋炀帝那样荒淫无度,视天下如无物,我行我素导致隋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发不可收拾。治国安邦“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史为鉴,避免重蹈前朝的覆辙。增强忧患意识,强调居安思危。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征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李世民: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


  贞观之后,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致敬寇准》


  澶渊督战挽雕弓,胆略超群慑寇戎。


  正色朝堂诛佞语,孤身宦海树儒公。


  心牵民瘼千秋颂,志复燕云百代崇。


  可叹功高招忌妒,雷州饮恨望归鸿。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980年)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准《六悔铭》原文: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


  《宋史》:吕端谏秦王居留,表表已见大器,与寇凖同相而常让之,留李继迁之母不诛。真宗之立,闭王继恩于室,以折李后异谋,而定大计;既立,犹请去帘,升殿审视,然后下拜,太宗谓之“大事不糊涂”者,知臣莫过君矣。宰相不和,不足以定大计。毕士安荐寇凖,又为之辨诬。契丹大举而入,合辞以劝真宗,遂幸澶渊,终却钜敌。及议岁币,因请重贿,要其久盟;由是西夏失牵制之谋,随亦内附。景德、咸平以来,天下乂安,二相协和之所致也。准于太宗朝论建太子,谓神器不可谋及妇人、谋及中官、谋及近臣。此三言者,可为万世龟鉴。澶渊之幸,力沮众议,竟成隽功,古所谓大臣者,于斯见之。然挽衣留谏,面诋同列,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定策禁中,不慎所与,致启怀政邪谋,坐窜南裔。勋业如是而不令厥终,所谓“臣不密则失身”,岂不信哉!


  《致敬包拯》


  铁面森然悬月冷,丹心浩荡胜潮鸣。


  开封府上惊堂木,陈世头前铡刃横。


  岂畏豪强遮暗日,终持法理报清明。


  今人若问廉何在?遥指庐州那座茔。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包拯在执法上主张宽严结合,他在执法时,会根据具体情况,该宽则宽,该严则严,秉公处事。包拯在知州为官时,不拿当地一具砚台,不仅与历任州官有别,而且在贪污成风的社会中也颇为少见。包拯还对后世子孙定下家规,并将家规刻在石碑上垂诫后人。包拯的堂舅犯了法,为了警告其他横行乡里的族人,他决定“杀一儆百”,亲自审讯他。在确定了案情后,他命令衙役严厉打击他的堂舅,并责令退堂。此后,包拯的家族亲友也收敛了一些。[22]包拯的铁面无私不仅表现在他对宗族、亲旧的一视同仁,还对皇后、国戚、将帅的不法行为,极力主张绳之以法。仁宗皇帝即位后,出现后妃干预朝政的情况,包拯要求仁宗皇帝“特降指挥止绝”。他提出建议,凡有关官吏的任免和处分决定都由国家机关的中书省(丞相府)、枢密使、三司(管理财政的部门)及开封府酌情办理。学者张华盛、傅腾霄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妃对朝政的干扰,有助于澄清吏风。


  李焘:“拯性峭直,然奏议平允,常恶俗吏苛刻,务为敦厚。虽疾恶甚至人情所不及,即推以忠恕。不为苟合,未尝伪色辞以悦人。不作私书,至于干请,无故人亲党一皆绝之。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虽贵,如初官时。”


  《致文天祥》


  铁马冰河碎玉壶,丹心独抱向天呼。


  零丁洋里悲歌在,惶恐滩头剑气孤。


  半壁江山埋血泪,一腔忠义贯星图。


  汗青照夜名节重,留取精魂万古书。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原名文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期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从小习文,十八岁中进士,二十一岁状元及第。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文天祥任秘书省正字职,后因上书建言、反对投降而数次被罢官。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起兵勤王,官拜右丞相兼枢密史,后孤身出使元营谈判,被元军统帅伯颜扣留,逃脱后到达永嘉(今浙江温州),重振抗元,转战于福建和江西等地。宋少帝祥兴元年(1278年)八月,文天祥被授少保、信国公;同年底,在五坡岭被元军所俘,随后被押往元大都,牢狱三年,拒不投降,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在元大都燕京柴市刑场(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被杀害,终年四十七岁。


  于谦: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文天祥誓死不降、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影响了很多明末清初的仁人志士。明朝兵部尚书李邦华受文天祥影响巨大,李自成攻破京城时,他没有出逃,而是先在文天祥祠堂里过了一夜,第二天作诗一首,遂自缢殉国。跟文天祥有着相似经历的明末状元刘理顺,也是在殿试时被皇帝亲擢为第一名。在李自成破京城时,他也效仿文天祥,提笔写下了“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的诗句,然后北面而拜,上吊身亡。明兵部尚书瞿式耜和总督张同敞在桂林被攻陷后,因拒绝出逃而被清军俘获。清定南王孔有德多次劝降两人,但都被拒绝。瞿、张二人在狱中诗歌唱和,临行前,瞿式耜写下《绝命词》:“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张。三百年来恩泽久,头丝犹带满天香!”然后,二人整肃衣冠,向南行五拜三叩头之礼(辞帝之礼),最后以身殉国。除此以外,文天祥对普通大众们的影响也很深远。文天祥忠君爱国的形象,让世人肃然起敬,各地纷纷组织人力、财力、物力建造文天祥祠、纪念馆等,以供瞻仰。


  《致敬海瑞》


  铁面冰心悬玉镜,青袍瘦骨立琼州。


  一封直谏惊雷动,万卷公文明月收。


  锄莠敢摧权贵邸,赈粮先解庶民忧。


  今朝若问刚峰志,犹抱清风守故畴。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明史》: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故自为县以至巡抚,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赞曰: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


  《致敬于谦》


  铁骨铮铮正气存,丹心一片耀乾坤。


  两袖清风昭日月,千钧重任系国门。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心。


  英名永驻垂青史,万古流芳励后昆。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从小聪颖过人,承习家教。6岁入私塾,15岁时考取县儒学生员,博览群书,尤其喜读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们的正直气节。17岁乡试落第后,闭门读书,到20岁考取县学廪生,名列前茅。23岁中举,次年入京会试,名列第一。明永乐十九年(1421)中进士,但殿试时因策伤时,只得三甲第92名。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二十一年,奉命出巡湖广,考察官军功过,又到川贵边境招抚瑶、壮等少数民族。他微服私访,详察民隐,在江西昭雪冤狱数百人,斥革犯法王府官员15人,一时威震府县。在川贵边境,他察知边将胡作非为,“邀功妄杀”,就如实揭发,加以惩处,兴利除弊,政誉卓著。宣德三年(1428),受都察院右都御史顾佐的荐举,任江西监察御史。两年后,调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南等地。在任19年间,兴修水利、筑路铺道、植树挖井、贷粮济贫、施药救难等等,政绩颇大。他屡屡上书为民请命,当时内阁三学士杨荣、杨溥、杨士奇佐政,政清治正,凡于谦所奏,都一一允准。后宦官王振把持朝政,于谦遭到忌恨和打击。正统十一年(1446),于谦上京奏事,荐举河南、山西参政孙原贞、王来两人出任巡抚,王振唆使通政使李锡上本弹劾,诬陷于谦因长期不得升迁而心怀怨恨,任意荐人自代,不合体统,而下狱三月。后在河南、山西两省官民和周、晋两藩王府的请求下,王振释放于谦出狱,降为大理寺少卿。后因迫于民愤,又恢复了河南、山西两省巡抚(即都察御史)之职。正统十二年,任兵部右侍郎,次年又升为兵部左侍郎,协理军务。


  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英宗在王振挟持下,对瓦刺部的侵扰举棋不定,开始步步退让,后又轻举妄动,率兵亲征。“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瓦剌也先一部大举南侵,京城危在旦夕。留京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急召朝臣共议对策,当时朝廷上下,一片恐慌,翰林院侍讲徐珵等人主张迁都。于谦临难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军务,坚决驳斥迁都派,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他率兵22万,精心部署,列阵九门,誓死抗敌,并扶郕王即位,追英宗为太上皇,以定民心。经过5天激战,击退了瓦剌部的进攻,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以功加官少保。景泰元年(1450),英宗朱祁镇回到北京,皇位争夺趋于激化。在于谦等主张顾全大局的大臣的提议下,代宗朱祁钰表面上欢迎太上皇回京,暗地废立英宗皇储,另立己子为皇太子。不久,代宗皇太子病死,仍不准英宗子恢复皇储。英宗被软禁在南宫,图谋复位。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英宗乘代宗病重之际,纠集旧臣冲进东华门,登奉天殿行即位典礼,复辟成功,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就清除异己,把于谦等大臣下狱,幽杀代宗于西宫。不久,处死了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于谦遗体为都督同知陈逵收殓,次年归葬杭州西湖三台山,成化元年(1465),宪宗朱见深即位,为于谦平反冤狱,恢复官位名誉,改于谦北京故居为“节忠祠”,杭州故居为“怜忠祠”。弘治二年(1489),追赠于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


  于谦能诗善文,著有《于肃愍公集》8卷、《少保于公奏议》10卷等。


  当年明月: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致史可法》


  烽火扬州鼓角哀,孤臣血溅雨花台。


  衣冠冢葬衣冠恨,肝胆诗凝肝胆才。


  十日屠城悲易帜,千秋守节愧降牌。


  梅花岭上寻忠魄,雪沃江南万树开。


  史可法(1602年—1645年5月21日),字宪之,号道邻,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 大兴籍 ,明末抗清名将 、民族英雄 ,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


  史可法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及第,授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他早年以孝闻名,师从左光斗,在恩师受害后冒死探监。崇祯八年(1635年),史可法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监军江北诸军堵截农民军。崇祯十年(1637年)七月,史可法被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光州等府县,负责提督军务。后由漕运总督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京师失陷,史可法不得已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新立的政权党争严重,史可法只能尽量调解诸将,劝解孔昭等人与张慎言等人的矛盾;上谏朱由崧劝其励精图治;督师江北调解江北四镇首领黄得功、高杰等人的矛盾;劝导高杰接受朝廷领导;回信清摄政王多尔衮维护明朝正统;亲自防守王家营向北到宿迁一带抵御清军,以此延续明朝正统与清军斗争。他官至督师、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围攻扬州。据清代文学家全祖望所作散文《梅花岭记》记载,史可法死守扬州,拒降遇害,其衣冠冢葬于扬州城外的梅花岭。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为其上谥为“忠靖”,后清朝乾隆帝追谥为“忠正”。他的遗留作品有《史忠正公文集》四卷,此集以他的谥号为名,乃后人收集其生平所作之诗刊印。政治上,史可法本不同意立福王,最终因马氏英等人的坚持拥立福王;军事上,他参与了镇压起义军与扬州之战,都未能取得明显战果;外交上,史可法认同“借虏平寇”之策,埋下了弘光政权瓦解的伏笔。清乾隆帝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高度夸赞史可法,认为他清正刚直,乃忠贞之臣。


  《致郑成功》


  闽海雄风卷怒涛,将军横槊气凌霄。


  孤忠力挽唐圭碎,赤手擎明战帜高。


  鹭岛屯兵磨剑冷,鲲沙逐虏阵云豪。


  至今东望沧波外,犹有雷声咽旧潮。


  郑成功(1624—1662)原名郑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他是明朝末年福建总兵官郑芝龙的儿子。当福王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时,郑成功二十一岁,正在南京读书。弘光政权垮台后,郑成功回到福建。这时,唐王朱聿( yù)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立隆武政权。郑成功朝见了朱聿键,提出了富国强兵、抵抗清军的主张。朱聿键很喜欢郑成功,就认他做本家,赐他姓朱,名朱成功。


  1646年秋,清军攻陷浙江,接着大举进攻福建。掌握隆武朝政大权的郑芝龙准备投降清朝,故意撤掉仙霞关的守军。清军长驱直入,在汀州(今福建长汀)俘虏朱聿键,隆武政权灭亡。郑芝龙投降清朝后,郑成功和父亲决裂,在厦门鼓浪屿起兵反抗清朝。


  郑成功率领部队在福建、浙江、江苏一带和清军打了许多次仗,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为了长远之计,他决定渡海到台湾去,以台湾作为抗清的根据地。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侵略者乘着明朝国势衰落的时机,出兵侵占了台湾,在台湾建立了殖民统治。郑成功向台湾进军前,写信给荷兰侵略军头子,指出台湾是中国的国土,中国有权收回,叫他赶快率领侵略军撤出台湾。荷兰侵略军的头子非常害怕,派翻译何廷斌来和郑成功讲条件。何廷斌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人,他把荷兰侵略军的情况报告郑成功,还向郑成功呈献了一幅详细的台湾地图。台湾人民听说郑成功要收复台湾,都感到非常兴奋,纷纷渡海来投奔郑成功,愿意为收复台湾出力。


  1661年4月,郑成功率领战士二万五千人、战船百艘,在台湾鹿耳门一带登陆。登陆后,跟荷兰侵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郑成功的指挥有方,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和台湾人民的积极支援,荷兰侵略军战败了,侵略军的头子被迫向郑成功呈递了投降书。1662年,最后一批荷兰侵略军被逐出台湾,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政府、制定法律、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努力建设。他还亲自到当地高山族居住的地区进行访问,派人制造了大批铁制农具,在高山族人民中推广使用。经过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台湾的各种生产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不幸,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不久就病逝了,这时他才只有三十九岁。他的死,引起了人民的哀痛,人民将会永远纪念这位从殖民主义者手中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的民族英雄。(朱仲玉)


  《致林则徐》


  虎门一炬震瀛寰,力挽狂澜胆剑寒。


  粤海销烟澄玉宇,伊犁植柳绿边关。


  每因国事忘家事,不以民艰避己艰。


  百载回眸公去后,有人酹酒奠青山。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


  林则徐生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家境贫寒,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进士及第,选任庶吉士。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出任浙江杭嘉湖道,道光三年(1823年)升任江苏按察使,十一年(1831年)擢东河河道总督。次年任江苏巡抚,整顿吏治、平反冤狱、兴修水利。十七年(1837年)擢升为湖广总督。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奏请求禁绝鸦片,林则徐主张严格禁烟,提出六条禁烟措施,在湖广地区大力开展禁烟运动。道光帝深以为然,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工作,并且在虎门将收集到的鸦片进行销毁,即“虎门销烟”,并因此受到诬陷被革职。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奉命到浙江镇海协防,不久又被派往伊犁戍边。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被启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奉命进剿广西叛乱,中途行次潮州,林则徐病重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傅,谥文忠。林则徐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等;他的奏稿、公牍、日记合编为《林则徐集》;为了解外国情况,派人翻译西书西报,编成《四洲志》。林则徐在他四十年的政治经历中,历官十四省,为官期间他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疏通漕运、赈济灾民、革除弊政;在国家危难关头,他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销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史学家陈胜粦评价林则徐:“林则徐身处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大变动时代,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由于他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正确地认识了他所碰到的现成条件,并为探索怎样改变这些条件、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孜孜不倦地从事实践活动,他才成为对我国历史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十大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