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孔子说:“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礼记·经解》)正是因为《诗》教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孔子很重视用《诗经》来教育学生。
一、编订《诗经》,教导学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在孔子五十岁之前,“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到了晚年,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将“古者《诗》三千余篇”,“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定《诗》为三百零五篇。(《史记·孔子世家》)但是后世有学者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可信。关于《诗经》的编纂,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认为:“‘雅’和‘颂’一方面是《诗经》内容分类的类名,一方面也是乐曲分类的类名。篇章内容的分类,可以由今日的《诗经》考见;乐曲的分类,因为古乐早已失传,便无可考证了。孔子的正《雅》《颂》,究竟是正其篇章呢?还是正其乐曲呢?或者两者都正呢?《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礼乐志》则以为主要的是正其篇章,因为我们已经得不到别的材料,只得依从此说。孔子只‘正乐’,调整《诗经》篇章的次序,太史公在《孔子世家》中因而说孔子曾把三千余篇的古诗删为三百余篇,是不可信的。”(杨伯峻:《论语译注》)
清代《阙里孔氏诗钞》书影(孔子博物馆藏)孔子重视《诗经》,时常诵读。《论语·述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用当时各国通行的雅言诵《诗》、读《书》、行礼。雅言,犹如当时的普通话。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授弟子,经常督促弟子学习《诗经》。在孔子教导学生的典籍中,《诗经》排在首位。《论语》记载了孔子提醒弟子们要学习《诗经》的话: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学习《诗》有很多好处:《诗》中所写的事物可以引发我们的联想,从而感发、兴起我们的心意;我们可以通过《诗》中的描写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政治得失;《诗》可以培养我们温柔敦厚的感情,从而使我们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我们也可以借用《诗》中的语句,委婉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怨刺和批评;通过学习《诗》中所体现的道理,在家中可以服事父母,在朝廷上可以服事君主;也可以通过《诗》认识鸟兽和花草树木的名字。”孔子也敦促其子孔鲤(字伯鱼)学习《诗经》: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孔子对伯鱼说:“你研习《周南》和《召南》了吗?人如果不研习《周南》和《召南》,就会像正对着墙壁站立一样,看不到前方的路,也无法前行。”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说:“《周南》《召南》,乐名也。……所谓为《周南》《召南》者,不独诵其诗而已。”按照沈括的说法,“为《周南》《召南》”,也包括学习与《周南》《召南》中诗篇相关的歌舞。笔者认为,对《周南》《召南》的学习,还应包括对这些诗篇所蕴含的道德的理解和践行。按照诗篇中的教导说话行礼,才能在社会上行得通。《论语·季氏》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孔子的学生陈亢问伯鱼:“您是老师的儿子,您在老师那里,有没有听到与众不同的教导呢?”伯鱼回答说:“没有。父亲曾经独自站在庭中,我恭敬地快步走过。他问我:‘你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便退回学《诗》。过了几天,父亲又独自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快步走过。他问我:‘你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便退回学礼。我私下里只听到过这两次教导。”陈亢回去开心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我听闻了应当学《诗》,听闻了应当学礼,又听闻了君子在教育上并不偏袒自己的儿子。”
二、“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的沟通功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表明了当时学习《诗经》的实用价值。难道说不学习《诗经》,就没法跟别人说话了吗?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士大夫都要学习《诗经》,《诗经》是大家共有的文化资源,人们在交谈中可能会常常提到《诗经》,引用《诗经》的诗句来说明某事,或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懂《诗经》,就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无法和别人进行进一步的沟通。特别是在国与国的外交事务中,常常会用到《诗经》。《左传》中常常会出现“赋诗言志”的场景。如果不懂《诗经》,就无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当别人用《诗经》里的诗句来表达想法时,你可能会听不懂对方的意思。《左传》中记载了多次外交场合的“赋诗言志”,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在秦国: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有一天,秦穆公设宴招待晋公子重耳。子犯对重耳说:“我不如赵衰有文采,请让赵衰跟随您赴宴。”在宴会上,重耳赋《河水》,秦穆公赋《六月》。之后,赵衰说:“重耳拜谢恩赐!”重耳下堂而拜,叩头,秦穆公则走下一级台阶表示辞让。赵衰说:“国君把辅佐天子的重任赋于重耳,重耳岂敢不拜?”子犯和赵衰都是重耳的臣子,子犯又是重耳的舅舅。公子重耳因骊姬之乱逃离晋国,在外流亡19年,子犯和赵衰始终随侍左右。当重耳流亡至秦国,秦穆公设宴招待,子犯认为自己不如赵衰文学水平高,不懂《诗》,担心在宴会上无法做好外交辞令,就建议让赵衰跟随重耳一起赴宴。在宴会上,重耳赋了《河水》这首诗。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引《国语·晋语四》韦昭注,认为《河水》应为《沔水》之误。《沔水》是《小雅》里的一篇,诗的开篇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意思是,滔滔不绝的流水啊,朝向大海奔流,以大海为宗主。韦昭说,重耳赋此诗,“言己反国,当朝事秦”,即表达了如果秦国能帮助自己返回晋国为君主,就会服事秦国的想法。诗中又说:“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可叹我的兄弟们、国人以及朋友们,没有人肯顾念国家的祸乱,谁没有父母呢?谁能来帮助我呢?江永《群经补义》认为重耳“亦欲以此感动秦伯,望其念乱而送己归也”,即想用这些诗句感动秦穆公,希望他能够顾念晋国的祸乱,送自己回晋国。秦穆公听到重耳赋此诗后,就赋了《六月》这首诗。这首诗也出自《小雅》,写的是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征伐,恢复了周文王、周武王的事业。诗中说,“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以佐天子”“共武之服,以定王国”。韦昭说:“此言重耳为君,必霸诸侯,以匡佐天子。”(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秦穆公赋此诗,鼓励重耳,说他以后如果做了晋国国君,一定会像尹吉甫辅佐周宣王一样,匡佐周天子,称霸诸侯。赵衰听到秦穆公赋此诗后,让重耳拜谢恩赐。他明白秦穆公赋此诗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做出了正确的回应。
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孔子重视《诗经》的实际功用,他赞赏那些在学了《诗经》后能很好地运用《诗经》来从事政治和外交的人,同时也批评那些只会背诵《诗经》但不会在实践中应用的人。如《论语·子路》: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熟诵《诗经》三百零五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不能通达;派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谈判;即使背诵的再多,又有何用?”不仅仅是国家间的外交会用到《诗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诗经》。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有一位隐士通过引用《诗经》里的诗句来提醒孔子: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
孔子在卫国,有一天正在演奏磬的时候,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人从门前经过,说:“这个敲击磬的人,有心事啊!”过了一会儿又说:“很鄙陋啊,这硁硁鸣响的磬声。它好像在说,没有人懂我啊!没有人懂得自己,就不要去求别人懂啊,就这样坚信自己、坚守自己的善道而独善其身就可以了。如果水深没过了腰带,就和衣蹚过水去;如果水浅在膝盖以下,就提起裙裳走过去。”孔子说:“诚然如此啊,他说得也有道理!只是我有我的坚持,我就不去反驳他了。”“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诗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意思是:水深没过腰带,就和衣蹚水过河,这样衣服会全都湿掉;水浅则可以提起裙摆过河,避免衣服沾湿。俞樾《群经平议》说:“盖如荷蒉者之言,随世以行己,视孔子所为,难易相去何啻天壤?”(参见程树德:《论语集释》卷三○)荷蒉者劝孔子“随世以行己”,现在天下政治昏暗,动荡不安,就不要再去游说国君了,不如隐居避世。这两句诗的意思如同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孔子自己也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话。所以孔子说“果哉”。但孔子有自己的坚持,如果所有的君子都隐居了,谁又来拯救乱世呢?虽然天下无道,但孔子还是要努力试一试,他做的正是那不容易做的事情。这一章里,荷蒉者引《诗经》里的诗句来提醒孔子,甚至是批评孔子,孔子懂《诗经》,所以听懂了他的意思,并给出了自己的回应。如果不明白“深则厉,浅则揭”的含义,就无法明白荷蒉者的意思了。又如孔子曾引用《诗经》来赞美子路: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绵袍子和穿着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自卑羞耻的,那个人就是仲由吧!‘不嫉妒别人,也不贪求富贵,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会不好呢?’”子路听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就一直念诵这两句诗。孔子看到这个情形后,又说:“仅仅做到这一点,又怎么会足够地好呢?”“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诗出自《诗经·邶风·雄雉》,孔子和子路都懂这首诗的意思,所以孔子引用这两句诗来夸赞子路,子路一听就明白了。如果子路不懂这首诗,又怎么能很好地理解孔子对自己的鼓励和教导呢?
子路雕像
三、《诗经》以比兴促教化《诗经》思想纯正无邪,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毛诗序》云:“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见《诗经》的教化功能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清焦循《毛诗补疏·序》说:
夫《诗》,温柔敦厚者也。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自理道之说起,人各挟其是非,以逞其血气。激浊扬清,本非谬戾,而言不本于性情,则听者厌倦,至于倾轧之不已,而忿毒之相寻。 《诗经》里的诗表达感情的特点是温柔敦厚。不是直接表达,而是用比兴来委婉地呈现;不讲干巴巴的道理,而是讲有血有肉的感情;不致力于说服别人,而致力于感动别人。那些说道理的文章,作者常常各自有是非之心,难免意气用事。激浊扬清,本是应该的,但只说道理而不照顾人的情性,就会使读者和听众感到厌倦,甚至导致怀着愤怒的心互相攻击。因此《诗经》就显得至为可贵。它通过比兴的修辞手法,以委婉含蓄的方式唤醒读者的情感,使读者在感动之余受到了教化。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中的一段话对此作了很好的总结:
关关之雎,挚有别也;呦呦之鹿,食相呼也。德如鸤鸠,言均一也;德如羔羊,取纯洁也;仁如驺虞,不嗜杀也。鸳鸯在梁,得所止也;桑扈啄粟,失其性也。仓庚,阳之侯也;鸣鵙,阴之兆也。蒹葭露霜,变也;桃虫拚飞,化也。“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诚不可掩也;“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道无不在也。“南有乔木”,正女之操也;“隰有荷华”,君子之德也。“匪鳣匪鲔”,避危难也;“匪兕匪虎”,慨劳役也。《蓼莪》?《常棣》,知孝友也;《蘩蘋》?《行苇》,见忠信也。《葛屦》褊而《羔裘》怠也,《蟋蟀》俭而《蝣蜉》奢也。“爰有树檀,其下维谷”,美必有恶也;“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恶可为美也。黍以为稷,心眩于视也;蝇以为鸡,心惑于听也。“绿竹猗猗”,文章著也;“皎皎白驹”,贤人隐也。“赠以芍药”“贻我握椒”,芳馨之辱也;“焉得谖草”“言采其虻”,忧思之深也。“柞棫斯拔”“侯薪侯蒸”,盛衰之象也;“凤凰于飞”“雉离于罗”,治乱之符也。《相鼠》?《硕鼠》,疾恶也;《采葛》?《采苓》,伤谗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
《困学纪闻》书影诗人用雎鸠来比喻君子淑女,唤醒我们关于夫妻相互尊重和忠诚的道德理念。用鹿见到食物必定会呦呦鸣叫呼朋引伴,来唤醒我们心中相互友爱的情感。用鸤鸠对七个孩子爱意满满、公平对待,来提醒君主要一心一意施行仁政、尽心尽力养育民众。羔羊皮做的羔裘,用十根洁白、柔韧的丝线缝制,提醒我们要德性纯善,在行动上坚忍不拔。《驺虞》这首诗里虞人为天子准备了五只野兽,天子射中了一只便收手,表现了天子不嗜杀的仁慈之心。鸳鸯栖息在鱼梁上,提醒我们应当安处于美好的德行中。本来食肉的桑扈却在吃粟米,批判那些本来应该有道德的国君却无道德而坏乱朝政。仓庚和鸣鵙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茂盛的芦苇因露霜降临而变得枯萎,比喻美好的礼乐文化如果遭遇武力的统治就会沦为野蛮的文化。小小的桃虫会变成大鸟,提醒我们如果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鹤在水泽边鸣叫,声音传到了高远的天空,告诉我们只要心怀真诚,一定会被别人认识,把别人感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比喻道无处不在,提醒我们随时随处都要以仁义之道来修身养性。生长在南方的高高的树木,昭示着正直女子的节操;生长在低湿之地的荷花,象征着君子的美德。不是鳣鱼也不是鲔鱼,故不能像它们一样潜逃深渊,让我们感慨人生有无法逃避的危难。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奔走在荒野之中,让我们同情诗人正经历着辛苦的劳役。诗人因怀念父母、心中忧伤而把青蒿看成了莪蒿,唤醒了我们孝敬父母的感情;诗人用常棣(即棠棣)花的花萼托着花瓣比喻兄弟相亲相帮,唤醒我们友爱兄弟的感情。只要内心真诚,蘩蘋等野草野菜也可以用来祭祀神灵,告诉我们要为人忠信。到了冬天却还穿着葛藤编织的草鞋,可以看出主人的吝啬小气;羔裘本是上朝时所穿的衣服,国君却在闲居游玩宴会的时候穿,说明国君已怠于政事。《蟋蟀》这首诗说“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提醒我们不要荒淫奢侈,也不要太过节俭;《蜉蝣》这首诗里的贵族们的衣服像蜉蝣楚楚如雪的翅羽一样光鲜亮丽,诗人以此批评他们不思进取,奢侈无度。园中的檀树下生长着楮树,启示我们美的事物旁边必定有丑的事物伴随;周原土地肥沃,苦菜像麦芽糖一样甜蜜,启示我们不好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好的事物。把黄米苗看成了高粱苗,说明诗人因内心忧伤,而认错了植物;把远处的鸡鸣说成是苍蝇的嗡嗡声,是因为心中沉溺于欲乐而听信谗言。绿竹茂盛,形容君子文采斐然;白驹拉着马车驶向空谷,是贤者将要隐居山林。我赠送你芍药,你赠送我花椒,芬芳的礼物成了男女私定终身的定情物;哪里能得到忘忧草,让我忘掉思念丈夫的痛苦?我要去采摘贝母草,疗治我伤痕累累的祖国。这说明诗人的忧虑和思念太深了。砍伐柞树、棫树,开辟道路,写出了周代蒸蒸日上的气象;树林里长满了只能做薪柴的灌木,比喻君主昏庸,任用小人,预示着政治的衰败。凤凰高飞,百鸟相随,比喻君主德行美好,有众多贤臣辅佐,预示着国家太平;狡猾的兔子跑来跑去,耿介的雉却陷于网罗,象征着君主亲小人、远贤臣,国家将乱。你看那老鼠还有皮,你作为人却不懂得礼仪!你这肥大的老鼠啊,不要吃我的黄米!诗人写出了对丑恶之人的愤怒。葛为恶草,诗人用采葛来比喻国君任用小人,诗人担忧小人亲近国君会以谗言败政,所以说“一日不见”国君,“如三秋兮”。苓本应该生长在低湿之地,现在却有人告诉你说在首阳山上采苓,这显然是不可信的,这也是诗人在提醒君主不可听信小人的谗言。《诗经》想要说明一个道理的时候,不是直接说出,而是用身边的事物作比喻,用生动的形象来唤醒我们、启发我们,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也更容易接受。《诗经》有利于教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和音乐的结合。“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诗经》之音乐的美妙:“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奏乐,到结尾演奏《关雎》,美妙动听的音乐都充盈在耳边。”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仁德的语言比不上仁德的音乐感人之深。正是这种与诗歌相配的音乐的美妙,使得《诗经》更富于教化功能。刘永,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文化素质教研部主任、讲师。已出版《江南文化的诗性精神研究》《诗经选》等著作,发表《美国梦?欧洲梦?江南梦》《〈庄子〉内篇的哲学体系新探——以古代印度哲学为参照》《从阳明心学看江南国学的诗性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四维结构视域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生死视野下的国学四维度理论简论》等二十余篇论文。曾获2016年上海市育才奖。(本文刊载于《走进孔子(中英文)》2024年第2期。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本文标题: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