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软怕硬!中方对75国发出警告后,不到24小时,迎来两大国家访华
2024年4月21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罕见发出警告。内容直指某些国家在中美经贸博弈中试图“讨好美国、牺牲中国”,中方表示“不会容忍任何国家损害中国利益”,并将“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不到24小时,伊朗与日本相继将派出高规格代表团访华。
两国目的虽各有侧重,但共通点在于:在中方亮明态度之后,主动选择沟通,试图避免因误判带来战略被动。
伊朗外长率先访华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22日宣布: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将于4月23日访问中国。开启对中国的访问行程。
根据伊朗外交部的公开信息,本次访问的核心议题与即将在4月26日于阿曼举行的美伊新一轮核问题谈判密切相关。
阿拉格齐在出发前接受塔斯尼姆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伊朗方面“在重大外交事务中始终与中俄保持高度协调”,本轮核谈判前访问北京“是加强合作、统一立场的重要步骤”。
这意味着,在面对美国强硬施压的同时,德黑兰希望与北京就谈判策略进行最后的沟通。
尤其在伊朗当前经济困境与西方制裁未解的背景下,确保中方继续在国际核谈问题上发挥平衡作用,对伊朗而言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阿拉格齐还访问了莫斯科,足见伊朗在核协议恢复问题上,选择的是“先固盟友、再谈对手”的路径。
在中东地区局势不稳的大背景下,这种外交安排体现出伊朗高度审慎的战略布局。
日本政党派团访华
同日,日本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率团访华,并且日本首相石破茂21日在官邸会见齐藤铁夫,并向他转交了致中国领导人的亲笔信。日本访华行程从4月22日至24日,为期三天。
据《朝日新闻》报道,此次访问原定为“日中政党交流”,但鉴于中方对日方近期对美贸易态度的不满,齐藤此行显然被赋予了更多使命。
这封日本首相石破茂的亲笔信的具体内容未对外公开,但外界普遍解读为石破希望通过齐藤向中方传递缓和关系、寻求稳定沟通机制的意愿。
就在4月17日,日美首轮关税谈判于华盛顿结束。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美方在谈判中提出多项严苛要求,包括进一步扩大美国汽车进口、承担驻日美军开支等。
结果谈判不仅未达成协议,还让日本代表团颇感“被羞辱”。美国总统特朗普罕见亲自插手,令谈判规格骤升,却并未释放实质性让步。
而在谈判刚刚结束之际,中国商务部于4月18日宣布,将对日本原产的某类电解电容器纸延续反倾销措施,实施为期五年的关税征收。这一举动被部分日本媒体视为中方对日方“配合美国施压”的回应。
齐藤铁夫作为执政联盟公明党的领导人,素来主张务实外交,对华立场相对温和。此次“带信访华”,意图在中日间“降温止损”已是明摆之事。
中国外交话语的变化
本轮外交互动中,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变化是:中国对外表述方式的转型。
长期以来,中方在对外冲突中多使用模糊性语言,以避免激化矛盾、保留外交灵活性。
从4月21日商务部发言人的表态来看,措辞之清晰、态度之明确,展现出中方外交语言从“宽缓含蓄”转向“定点明确”的风格变化。
“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得不到尊重”、“与虎谋皮”、“两头落空”这类话语,已经不再是外交惯用的含蓄表达,而是直接对准那些在中美之间试图“左右逢源”的国家。
这不仅是对75国“选边站队”的一次提前预警,更是向国际社会释放的战略信号:中国不再回避正面冲突的可能,也不会坐视他国以中国为代价向美国交易。
外交语言的转变,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应对国际局势变化的自信增强。
日本企业的“绕行外交”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政府与美国谈判失败之后,日本企业界也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
据《日经新闻》4月19日报道,多家日本制造业巨头已派遣中高层赴中国,分别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沟通,试图在政府陷入困局时保住在华业务。
受中美脱钩、关税不确定性影响,日企在芯片、精密仪器、汽车电子等领域遭受较大压力。
其中一家位于关西地区的化学品企业负责人在匿名接受采访时坦言:“不能指望政府谈成什么,我们只能靠自己,把商业渠道保下来。”
这股“企业自救”潮,实则折射出日本国内的双轨应对模式——政府受制于同盟义务与政治博弈,企业则更关注现实市场。
不少企业甚至尝试绕过政府间谈判机制,直接与中国相关部门或合作伙伴建立“非官方沟通机制”。
中方对此并不抵触,但也未大开绿灯。态度明确:欢迎合作,前提是相互尊重。这一点,也在齐藤铁夫与中方官员会谈时得到印证。
他公开表示:“当前中美摩擦升级对日本并无好处,政党层面希望加强与中方的沟通,为地区经济稳定出力。”
言外之意,是希望中方理解日本的处境,但也透露出日本政界、商界双重焦虑。
大国风范
短短24小时内,两个国家主动访华,形式不同,目的相似。
伊朗希望稳住谈判后盾,日本试图修补关系裂口。
中方没有主动邀请,也没有冷处理,而是通过语言转变、政策延续、接待安排展现出清晰逻辑:我们欢迎对话,但不接受利益交换下的“算计”。
面对中美之间愈演愈烈的结构性博弈,各国所做的选择、所释放的信号,都会被北京认真记在本子上。
这场大国竞争的本质,或许从未是简单的“谁赢谁输”,而是一个关于规则、位置和信任的持久战。
本文标题:欺软怕硬!中方对75国发出警告后,不到24小时,迎来两大国家访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