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冯友兰先生《论风流》,文中引用《世说新语》之言:“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同时引用庚信《枯树赋》所云:“昔年种柳,依依向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两段话主要都表明一个意思,就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其意就是在短短的时间里,树都老得不成样子了,人又能怎么经受得了岁月的摧磨呢?借树来表达人生的悲凉。


    在表达自己对以上感慨的看法之前,还是先说两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四年前,去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看到故居周边有很多很大的大槐树,一看最少都有百多年的树龄。当时我就想,这些树当中,一定有毛爷爷亲手栽下的呢,现在主人早已离去,可这些树却依然挺拔。我一时就发出了差不多如上面一样并不乐观的感叹,在心里默念道:人的生命力是远不如这树的。然而,我更想到了它曾经的主人,虽然离我们而去,却带着一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走出乡关,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让更多的“大树”茁壮成长。虽然当初的主人已经不能给这些大树提供呵护了,但这些大树一定知道,如今它们根基下的土壤却比当初更加肥沃了,它们一定会更好的生长下去。


   差不多也是四年前,一个几十年前在同一个工厂同事多年的朋友和我说,他家现在已经卖掉的房子前面有两棵高高的水杉,是他自己多年前栽的,现在对邻居做在旁边的临时搭建有一些影响,邻居找他商量,能否把这两棵水杉伐掉。虽然房子卖掉了,但那两棵树毕竟是他栽的,故邻居找他商量,想来这邻居也是通情达理的,但朋友却很有不舍,说:“树是有灵魂的!”这简单的一句话却打动了我。后来我也去看了这两棵水杉,整个小区的院子里就这两棵树,起码有三层楼高,笔直向上,相依而立,如同“双胞胎”一样,确实惹人爱,可以说不但给小区提供了一片荫凉,更是一道风景,要是把它们伐掉,叫谁也舍不得。更因为“树是有灵魂的!”四年过去了,不知道这两棵水杉还在不在。我和这位朋友也最少有四年没有任何联系了,希望这位朋友和那两棵树都能别来无恙。


   树,可以说是地球赐给大自然和人类生命的一部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树还会不会有这丰富多彩的世界,人类必须对树要有敬畏和感恩。以“参天”来形容大树,也表达了人们对大树的敬重。单从生命力而言,树一定比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要坚强。只要给它一片土壤,它就会扎根,即使没有足够的土壤,哪怕是石缝,哪怕是万丈悬崖,也能长出高大的枝干。不久前去了奉节白帝城,看到江岸离江面七八米高处的悬崖上长出的非常高大的树,一大排树根钻出石缝,沿着江边的岩石一直延伸到了江水里汲取其生长需要的水分,而且从水里的根部又长出了小树,小树干伸出到很深的水面,当时我和一同游玩的朋友都发出了感慨。


    从树身上我们应该感悟到人类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生根”生存,如何长大,又该如何回报社会。


  


   我们需要树,我们爱惜树,我们甚至要感恩树,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是树根固化了土壤,才有了这青山绿水,是树叶的光合作用提供了氧气,所有的生命才得以自由地呼吸。


  


   然而,树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同样要面对大自然的酷暑寒冬,要迎对干旱野火,同样要面临疾病和虫灾,甚至人类的乱砍滥伐。最终更会枝枯叶败,成为泥炭。但一棵棵的树却能够此消彼长,发芽结果,落地生根,永不枯竭。


  


   但不管树怎么茂盛,生命力怎么强大,树,还是树,哪怕过了千万年,仍然还是拥有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的树。


  


   而人呢?虽然生命力没有树那么长久,却可以江山代有才人出。正如前文说到的改变整个中国的毛爷爷一样,人类可以改变世界,可以创造历史。虽然如我朋友说的树有“灵魂”,可人更富有情感和思维,更懂得抒发和交流,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能举杯邀月,可对酒当歌,能九天揽月,可五洋捉鳖,更可以代代相传……何必慨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而应该勇敢的说“树且如此,人有何堪!”


  


   对,树且如此,人有何堪!


本文标题:树犹如此人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