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滋滋冒油的牛胸肉,曾是美式烤肉餐厅的灵魂。但如今,中国许多主打“正宗美国风味”的烤肉店,悄悄换掉了菜单上的核心原料——美国牛肉。


   “美国牛肉太贵,顾客吃不起”


  北京知名连锁餐厅“本垒美式烤肉”的负责人坦言,美国牛肉价格比澳大利亚同等级产品高出40%,每月近8吨的用量让成本压力陡增。5月起,他们将全面改用澳大利亚牛胸肉和加拿大猪肋排,“顾客反馈反而更好,因为性价比更高”。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路透社调查发现,随着中国对美国牛肉加征关税,叠加美国本土因干旱导致的牛肉涨价(涨幅达50%),许多中国餐厅和供应商开始转向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替代市场。北京一家牛肉贸易商透露:“以前专做美国牛排的店,现在连招牌都改成了‘澳洲谷饲’。”


  贸易战的“餐桌效应”


  美国牛肉每月对华出口额约1.25亿美元,虽在双边贸易中占比微小,但其逐渐退出中国市场的趋势,折射出贸易冲突对产业链的深远影响。有分析指出,澳大利亚牛肉凭借价格优势和稳定的供应,正快速填补这一空白。


  消费者:“好吃不贵才是王道”


  对于普通食客而言,“正宗”或许不如“实惠”重要。一位常吃美式烤肉的顾客表示:“只要肉质好,产地没那么重要。现在套餐价格降了,反而更愿意常来。”


  结语:


  从“美国招牌”到“澳洲优选”,一块牛肉的转身,既是市场的选择,也是全球贸易博弈的缩影。当政策与价格共同改写菜单,最终定义“美味”的,永远是消费者的舌尖。


本文标题:中国美式烤肉“换牛肉”背后:贸易战下的舌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