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越王勾践, 他经历了王侯沦落为俘虏,再从战俘变成霸主的非凡人生道路,其人生的经历可不是一般的。提到勾践,你是不是立刻想到了卧薪尝胆的故事呢?
我们经常用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来描述勤奋努力的精神。越王勾践无疑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伟大英雄。然而,有人评价他是古今第一位阴谋家,是通过阴谋诡计使越国重振旗鼓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史记》中记载,越国的祖先是大禹,传说大禹的后裔少康有一支子孙迁徙到了会稽山下,并代代守护大禹的陵墓,他们成为了越国的统治者。前面我们讲到吴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而越国在那场战争中站在了楚国一边。在吴王远征楚国时,越王勾践趁着吴国后防空虚攻打吴国,吴王阖闾在讨伐越国的战斗中受伤之重,最终不治而亡。临死前,阖闾向儿子夫差交代一定要为自己报仇。吴越两国的恩怨从此拉开了序幕。越王勾践打败阖闾后开始自得意忘形,他想着阖闾差点灭了楚国的大人物啊。他的死是在我手里,那我岂不是比阖闾还厉害啊?于是他梦想着一举吞并吴国。越国的大臣范蠡是一个机智多谋的人,他很清楚吴国在国力上远远超过越国。
前面越国能打胜仗只是侥幸。所以范蠡竭尽全力劝说勾践不要轻易动兵。然而勾践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召集了越国精兵,浩浩荡荡地向吴国发起进攻。果然,越国的鲁莽行动正中吴王夫差的下怀,夫差视吴越之间的仇恨如不共戴天,努力筹划,一直等待着报仇机会。
他立即发动全国的精兵迎战。勾践这场战斗本来就不够名正言顺,再加上实力悬殊,很快就被夫差打败。勾践的军队在太湖边被吴军彻底击溃,溃逃到了会稽山,最终失去了国土。勾践这一次失算太多,害惨了自己和越国,眼看着国家即将灭亡。然而,在这个危急时刻,范蠡和另一位大臣文种挺身而出,用财宝和美女贿赂吴国太宰伯嚭。伯嚭与吴国另一位重臣吴子胥是死对头。
伯嚭原本担心灭掉越国会增加吴子胥对吴王夫差的影响力,此次收受越国好处之后,更是与吴子胥对立。范蠡看准了吴国内部的矛盾,成功地挽救了勾践的性命。然而,越国从此成了吴国的附庸,小国与亡国毫无两样。成年的男子都在战争中丧命,每年还得给吴国进贡,越国人肩负沉重的负担。
勾践意识到都是自己的冲动和愚蠢,让国家沦落成这样,于是他再也不敢高高在上,与老百姓共同承担苦难的生活。他穿的衣服都是妻子的,吃的粮食都是自己种的。为了复兴越国,他时刻牢记着被困在会稽山上的耻辱,每天不管做什么都带着一颗苦胆。吃饭时舔舔苦胆,时刻提醒自己,你是否忘记了那次被击溃的耻辱?
经过整整七年的努力,越国逐渐恢复生气,但仍然太微弱,根本无法与吴国抗衡。为了报仇雪恨,勾践与范蠡、文种等大臣共同制定了一个秘密计划,积极鼓动吴国称霸中原。越国的计策是让吴国在与齐国、楚国、晋国等大国争霸的过程中耗尽国力和兵力,而越国则坐山观虎斗。而吴王夫差本来就有成为中原霸主的雄心,只是伍子胥坚决反对,因为他早就看穿了越国的阴谋,一直劝诫夫差越国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为了摆脱伍子胥这个绊脚石,勾践利用了太宰伯嚭与伍子胥的矛盾。越国给伯嚭送礼,让他劝说夫差,声称伍子胥反对北伐中原是因为他与吴国的敌人齐国早有勾结。夫差勃然大怒,下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含恨而终,临死前,他吩咐手下说,一定要把我的双眼挖出来,钉在吴国的城门上,让我看着越国的军队攻进来。
伍子胥一死,夫差可以为所欲为,开始向中原进军。有一年夫差准备去黄池召集诸侯举行盟会,正式宣布称霸。这一次,夫差带走了吴国所有的精锐,吴国内只剩下太子和一些老弱残兵。
勾践终于等到了时机,趁吴国后防空虚,越国全力出击,直取吴国的都城。吴军被击溃,太子乃至吴国元气大伤。然而,在这个时候,勾践还没有真正能够吞并吴国的实力。吴国送来珍宝,勾践和吴国和谈,得到了一些好处后才退兵。但据说勾践在黄池会盟上态度蛮横,吴国吃了败仗,接下来的几年,齐国、晋国相继来找吴国的麻烦,吴国精锐逐渐消耗殆尽。
这时,勾践重新围困吴国的都城,整整三年,夫差走投无路,羞愧难当,最终自杀。越国吞并吴国后,国力大增,勾践将国都迁往北方的琅琊。越国的军队在江淮之间横行无敌。周天子册封勾践,中原诸侯纷纷朝贺。勾践从会稽失败到最终振作起来经历了整整22年的时间,达到了巅峰,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那么,勾践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实际上并没有。此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为越国复兴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范蠡逃到了齐国,隐姓埋名种田。
为什么呢?原来范蠡早就看穿了勾践的猜忌心态。可以一起共患难,但不能共享富贵。如果留在勾践身边,恐怕会遭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这就是《史记》中的原话,也是流传至今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射杀了要吃的飞鸟,弓箭也可以收起来。捉住了狡猾的兔子,那么猎狗也就没用了,可以杀掉一起吃了。这句话是在形容勾践,一旦成功就会将功臣踢开。
事实会像范蠡所说的那样吗?看看另一位功臣的下场就知道了。范蠡劝告也帮助越国复兴的另一位大臣文种与他一起流亡,但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他计划用一种不问朝政的方式避免勾践的猜疑。然而,却适得其反,勾践更加怀疑文种别有用心,于是下令让文种自尽。他告诉文种说,你为了灭吴一共提出了七条计策,寡人只用了三条就成功了,那剩下的几条就请你带过去给先王吧。文种只能含恨自杀。
勾践既得志又嚣张,残害忠良,埋下了越国覆灭的祸根。越国走上了吴国穷兵黩武的老路,重蹈覆辙。勾践的霸业只能传给他的儿子这一代,而在他儿子时代,越国就被楚国给消灭了。
越王勾践的故事体现了《史记》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以叙事表扬或批评的方式,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体现司马迁对人物的态度。
《史记》将勾践说成是夏朝少康的后代,而少康是通过艰苦努力将夏朝从危机中拯救出来的中兴明君。勾践的恢复国家的功绩与少康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通过这样的历史联系,司马迁赞扬了勾践忍辱负重、忠于事业的坚韧性格。
如果司马迁的故事只讲到了勾践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复国,那么勾践的形象就是一个善于运筹帷幄、懂得忍耐,最终报仇复国的中原霸主。然而,司马迁却写下了越国复国后两位重臣的下场,特别是文种之子的悲惨经历,一下子加强了勾践猜忌多疑、阴险奸诈的形象。
本文标题: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