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从很多天前,大家都在策划这个8天长假如何能玩得更尽兴。
我的计划是带儿子去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看展。以前,这里每有展览我都会带他来看,虽说他记不住太多,但总能记住一些,再经常翻看一下原来的记录,也学了不少东西。
早上淅淅沥沥地下了点小雨,但天气预报说,午后天气就会转晴,晚上仍能看到皎洁的月光。这话我也不全信,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倒是真的。午后的确出了太阳,但只是昙花一现,毕竟晚上没看到月光。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开展的时间是2019年9月7日,到今天已一年多了,我和儿子也看过几次,但每次都有不少收获。今天尤其感到幸运,我们看到了《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二十卷》,更幸运地是翻开的一页就是《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幸运还在继续,我回家后一查资料才知道,杜甫的这首诗竟然是古代咏中秋月的第一首诗。清代诗评家卜陈彝在《握兰轩随笔》中说:“中秋玩月不知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我们来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锋衔白帝城。
气沉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这两首诗都是杜甫于大历二年避乱瀼西时所写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杜甫记录了中秋圆月及月下的秋景,抒发了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第一首诗的首联,化用《古乐府》“藁砧令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睹月兴感,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颔联中“转蓬”是指自己像风中的蓬草一样,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行地远”是说自己远离故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都是在说明月的光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沉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唐朝诗人经常以汉来代唐)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井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虽说今天没看到月亮,但看到了杜甫这两首咏中秋月诗,也算是无比幸运的事了,也借杜甫这两首诗,祝大家双节快乐,团圆美满,喜庆不断。
本文标题: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