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先提出了“书画同体”这个命题,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书画同源。在原始时期,书法和绘画还未形成两种独立的艺术或文化形态,那时书画是不分的。元代大艺术家赵孟頫曾提出“书画同源”一说,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准确的。


    书与画的繁体字分别是書与畫,上部分都有“聿”字,读yù。我们先分析“聿”字。


  “聿”字甲骨文


    聿,会意字。“聿”是“笔”(筆)的初文,甲骨文,金文都像以手执毛笔写字的样子。因为毛笔大多以竹子作笔杆,所以后来的“笔”字加“竹”头。


    書(书),读sh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书,箸也。从聿,者声。”形声字。本义是书写;记载。因为书的造字方法有争议,我们看一下字形演变:


    “书”的甲骨文,见上图,上部是“聿”,表示手执笔,下部是“口”,表示说, 即用笔写下口说的内容。这个“口”也可是书写用的陶、瓦、甲骨等物品的象形。


  


  “书”字的金文


    “书”的金文字形变化很大,主要组字要素与甲骨文相似,小篆规范笔画后写作“書”,成了上“聿”下“者”的形声字,其实也是“聿(笔)者” ,即“书写的人”的会意字,表达的也是“书写;记载”的意思。


    后来的楷书字形,通过把“聿”旁下部的“者”旁上部的笔画合而为一的办法简化了字形,就是后来隶书的“書”。


  “画”字的甲骨文


    畫(画),原为会意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字形上部像一只手拿着笔的样子(即现在的“聿”),下部是一些交叉的图形,两相会意,表示手持笔以画出下面的线条。手(又)既可在笔左也可笔右,有时也把“又”省去;笔下可有笔毫,亦可无。


  “画”字的金文


    商代金文字形与商代甲骨文基本一致,至西周随着“画”字字义的扩展变化,字形也发生了讹变,交叉的线条被田地形的“周”所取代,描绘的是用手丈量土地时的情景。


  “画”字的演变过程


    畫,小篆字形基本统一,隶书字形较多,有的把上面的“聿”省减掉了,楷书延续隶书字形。现代汉语简化为“画”,只保留了田及周围的界线。


“画”字的含义

    古字形上部表示以手执笔,下部是笔画出的线条。画的本义是用笔描绘图形, 一说本义是划分地界。


   现在既作名词,指绘图、图像、笔画等,又作动词,指用笔墨描绘、写、签押、署名等。


  


  (高鹏程 撰文 2024.04.28)


  『作者简介』


   高鹏程,男,1966年出生,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舒同书法临沂研究会会长,临沂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师范学校毕业,现为临沂河北小学书法教师,罗庄区文史研究员,罗庄区象棋协会名誉会长,罗庄区诗联书画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原临沂市象棋协会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书协副主席。著有《舒同书法(楷)技法精解》、《舒同书法(行)技法精解》等。爱好广泛,喜欢文学,尤其擅写舒同体书法。


本文标题:书画繁体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