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爹和那些干儿子
干 爹
从传统上来说,干爹是由干娘衍生出来的。根据八字预测理论,如果某一孩童八字偏弱或五行有缺项,预测师就会告诉他找一个其弱或缺的某项之女命人来充当干娘,扶持或化解一下。这样以来,有了干娘,干爹也就自然诞生了。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单独认干爹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即使现在也不少。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干爹这个词,原本的含义却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认干爹,本来是一件有情有义的事,没有太多的功利色彩,而,放到现在,本来很单纯的拟血亲关系,却多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尤其是干爹认干女儿,这事儿反倒成了丑闻的发源地。
其实,这种攀干亲的风潮,自古就有。最常见的,是同性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干爹认干儿子,干儿子拜干爹。这种事,在古代官场上是比较常见的,而且是拉拢关系,攀附权贵的重要方法之一。
古代官场为什么喜欢认干亲?分析起来不外乎下面几种原因。
一、养“儿”防老
你看,刘备。三国时期,刘备收了刘封为义子。《三国志》里记载,刘封本名寇封,不姓刘,自幼父亲去世后,被舅舅收养,他就跟着舅舅姓了刘。刘备在荆州时,因缘际会,在一次饭局中见到了刘封。当时,厨子上菜,不小心掉了一块肉在地上,刘封随手就捡起来,吃了。刘备一惊,问,这肉掉地上都脏了,你为什么还要吃?刘封答,现在是乱世,老百姓和士兵饭都吃不饱,我怎么还会嫌一块掉在地上的肉,脏呢?
刘备听完,很是高兴,与自己的心意正好吻合,便对刘封心生喜爱,于是就收他为干儿子。
刘封也很争气,他性格刚强,有勇有谋,参加了多次大战,表现不俗,是个难得的将才。刘备对他也非常器重,甚至还动过把刘封定为继承人的念头。
当然了,后世对刘备为什么突然收刘封为义子,一直有争议。其实,除了刘备对刘封确实很喜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当时的刘备,已年近半百,但膝下无子,那时候后主刘禅还没出生。刘备奔波半生,几次经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在荆州那会儿,50多岁的刘备,难免有一种晚景凄凉的感慨,这时候刘封的出现,正好填补了他内心所需,触景生情之下,收为干儿子也就自然而然了。
所以,刘备收刘封为干儿子,是老来无子,怕晚景凄凉,想养“儿”防老。
二、为我所用
这就是利益勾连出来的干亲,历史上有很多权臣,为了积蓄力量,大肆认养义子,笼络人心,来谋取更大的权力和利益。你看,唐末的陇西郡王——李克用。
晚唐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藩镇割据,天天打仗。这时候,为了存活,谁手下能征惯战的人多,成功的几率就大。所以,这一时期,非常流行收干儿子。
据历史记载,唐末的陇西郡王——李克用,收了100多个干儿子。后来经过考证,能够正式确认的干儿子有11个。这些人,都曾经待在李克用的身边,负责警卫工作,关系比较亲近,加上能力也很出众,就被李克用拉拢,收为干儿子。
李克用的亲儿子、干儿子和部将,总共13人,曾经组成历史上著名的“十三太保”。这十三太保,个个文韬武略,无所不精,而且年轻勇猛,不怕牺牲,让李克用如虎添翼。李克用和这十三太保,再加上他那些精兵猛将,每次作战都身穿黑衣黑甲,蜂拥而上,勇猛无敌。这帮人在沙场上,为李克用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与此同时,李克用觉得此法可复制,于是就不管你是哪个民族,有没有背景,只要你骁勇善战,对他打仗有帮助,他就收为义子。
咱再看,魏忠贤。一个太监,收义子,可以理解,没办法有后代嘛,但,魏忠贤收干儿子,绝不是为了养“儿”防老。他当时权倾朝野,许多党羽都相继归附于他,甚至满朝文武,都奉其为“干爹”。魏忠贤集团,有五虎、十孩儿、四十孙等称呼,这些人都自称是魏忠贤的义子。
比如五虎,都是进士出生,十孩儿、四十孙,也都是三榜进士,以及朝廷里中层级别以上的干部。他们投靠魏忠贤,赢得权力之后,就急不可待地贪污纳贿,卖官鬻爵。
同时,魏忠贤也通过这些干儿子们,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养了不少大小的爪牙,滥杀无辜、排斥异己,建立了一个只忠于自己的、壮大的利益核心集团。这也使得专权的大臣或宦官,通过收干儿子来组建自己的利益集团,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
认干爹收义子,从功利角度来说,更多是互惠互利、各取所需,是双赢的买卖。干儿子因为干爹而得势,干爹也有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好帮手。
虽然古代的官场上,认干爹的习俗并不是完全负面的,有许多没有子嗣的人收养义子义女,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也有许多为了现实利益之争,收干儿子或者认干爹的。
那么,这种关系里,有没有真情?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还有就是,千万不要以为,在官场上认干爹,是一本万利的事儿。你没有过硬的能力,很难被干爹看中,但,你要是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又容易被干爹防范。干爹只要给一点小恩小惠或者赐予荣华富贵,干儿子就得付出身家性命为干爹服务。
咱你看,和世开。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齐时期,和世开通过溜须拍马,一路高升,最后官拜宰相,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越来越大,趋炎附势的人自然络绎不绝。当然,朝廷的一些官员为了保全地位或者想加官进位,纷纷依附和世开,心甘情愿当他干儿子。
有一回,和世开得了伤寒病,在家休养,有一位官员前去探病,太医正在开方子,说,和大人,你这伤寒病太重了,吃普通的药没用,恐怕得服黄龙汤。和世开问,黄龙汤是什么药啊?太医说,黄龙汤就是陈年的粪汁(粪汁就粪汁,还要加个陈年,写到这我都恶心了……没办法,中医记载:黄龙汤可入药)。
和世开一听,面露难色,谁愿意喝粪汤啊?正在为难之际,那位官员觉得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马屁机会,于是便说,和大人,你不用担心,这药很好喝,要是你担心有毒,我先喝。于是就拿起那碗陈年粪汁,喝得干干净净,连渣都不剩。
和世开一看,这个感动啊,这人靠得住,对我这么忠心,于是大加赞赏,当场把这位官员收为自己的干儿子。像这种为干爹以身试药,以喝粪汁为代价,换得提拔重用的机会,这都是小意思,如果碰到那种难搞的干爹,那干儿子只能自认倒霉了。
咱再看,石敬瑭。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遗臭万年的皇帝,他的名字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卖国贼。他就是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他认干爹的代价太大,大到遗臭万年。
石敬瑭,本来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没儿子,作为驸马,石敬瑭应该继承皇位,但,被人截了胡,夺走了皇位。
石敬瑭没有实权,更没有兵权,眼睁睁看着到嘴的肥肉被掠走,他不甘心,他来气。走投无路之下,他铤而走险,把目光投向了邻居——契丹国。
契丹人向来骁勇善战,锐不可当,战斗力爆表。如果能得到契丹族的支持,就能借助他们雄厚的军事实力来夺回皇位,那,怎么才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呢?
石敬瑭想了个办法——认干爹。他放下身段,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干爹,这耶律德光比石敬瑭还小10岁,但为了得到大辽的帮助,石敬瑭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干爹”。
石敬瑭承诺,只要能夺回江山,就割让燕云十六州(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一带)给契丹。他甚至还自称是——儿皇帝(这个专有名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意思是,我让中原成为契丹的儿国,每年向契丹进攻大量的财物。
这个条件让耶律德光心动不已,心想,原来想得到这些东西,还要打仗,现在多好,认个干儿子就行了。于是,耶律德光答应了石敬瑭。带兵南下,偷袭成功,石敬瑭如愿以偿,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个靠“认干爹”坐上皇位的皇帝。
可是他这个皇帝当得很不舒坦。不仅处处受限于他干爹,甚至连辽国的贵族也不给他好脸色,只要石敬瑭礼数稍有不周,人家就大发雷霆,他还得弯着腰低着头去赔礼道歉。这皇帝,当的真够窝囊。
对外,割让土地,外加每年孝敬干爹,布帛30万匹,钱财无数,还要时不时地被敲竹杠;对内,权臣刘知远,始终虎视眈眈,不断发动叛乱。面对内忧外患,石敬瑭在屈辱中当了7年的“儿皇帝”,终于一病不起,抑郁而终,结束了短暂的皇帝生涯,还给自己留下了千古骂名。
这干爹,认得相当不划算,无非就是过了个“皇帝瘾”。
看到这,可能认为干爹好当,义子难做。其实,当干爹的风险也很大。一旦,干爹被花言巧语蒙骗,认错了干儿子,那后果可想而知。
咱看,吕布。
这个三姓家奴,杀干爹专业户。他先认了丁原为干爹,杀了,然后认董卓为干爹,又杀了,后来想认曹操为干爹,曹操说,我还想多活几年。收了吕布这样的干儿子,相当于自杀。
再看,安禄山。
这人都认识,一介武夫,文盲一个,从一个小兵搭子干起,后来获得唐玄宗和杨家姐妹的宠爱,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拥兵自重,独占一方。
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的嘴甜,更得益于他心甘情愿给人当干儿子。人家认干爹,他认干娘。他认杨贵妃为干娘的事,世人皆知,这也让他进入了权力中心,成全了他的位高权重。
当时,安禄山进宫,朝见唐玄宗,看到杨贵妃也在,他就使了一个险招,他没有先向皇上磕头,而是先向杨贵妃叩拜。他解释说,我乃胡人,胡人的规矩是先母后父,传统不敢忘,所以我得先向娘娘磕头,这是我干妈,然后就请求杨贵妃收自己为义子,杨贵妃不知道怎么想的,还真就答应了。自然,唐玄宗也就成了安禄山的干爹。
其实,安禄山比杨贵妃大16岁,按正常伦理来说,杨贵妃是他姑娘才对。这个貌似忠厚,揣奸把猾的大胖子,成了同样不瘦的杨贵妃的大胖干儿子后,果然受尽优待,如日中天,春风得意。但,就是这个大胖干儿子,后来造反,逼着干爹唐玄宗一路向四川逃亡,很是狼狈,途经马嵬坡,干爹被迫把干娘给绞死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自此,大唐盛世终结,开启此后的200年,战乱四起,民不聊生。
可气的是,安禄山不仅喜欢认干爹,还特别喜欢给别人当干爹。据说,他认了8000多个干儿子。其中有个干儿子叫——李猪儿(不是错别字,就是野猪的猪),你看这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人。安禄山很宠爱李猪儿,安禄山胖,准确来说,应该是肥,肚子大,每次穿衣系带需要好几个人帮忙,两个人抬着肚子,李猪儿就用脑袋顶着肚子,这才能把腰漏出来,系上腰带。
有一回,李猪儿顶得力气大了点,把安禄山顶得不舒服了,一怒之下,就把李猪儿阉了。此后,李猪儿虽然表面上对安禄山依然十分顺从,但心里却恨死了他。晚年时候的安禄山,疾病缠身,极易动怒,动不动就对伺候在身边的李猪儿,非打即骂。终于有一天,李猪儿趁安禄山熟睡之际,一把刀捅进了安禄山的肥肚子。安禄山摇着幔帐大喊,啊呀,这个人是我的家贼……然后才断了气。
报应!你靠着当干儿子上位,最后死在自己干儿子手里,这叫报应不爽。
所以,基于利益博弈建立起来的干亲关系,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尤其是利益纠葛太深,彼此又极为熟悉,一旦干儿子要算计干爹,那就是致命的。
再看,乾隆。
乾隆有个干儿子——福康安,坊间传闻,说他是乾隆的私生子,这是无稽之谈。乾隆很宠爱福康安,早早地就让福康安在外统兵打仗,让他积累军功,以便日后封王。福康安也没让他失望,在很多重大的战役中立了大功。但,随着福康安的功劳越来越大,他就有点不思进取,开始贪图享乐了。
当时,福康安领兵去前线镇压苗民起义,他那会儿已经骄奢淫逸惯了,就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副手,自己整天待在营帐里喝酒行令、欣赏歌舞,结果西南苗民起义一直拖到了同治时期才勉强了结,前后绵延120多年,把大清拖得疲惫不堪。
可见,干儿子真要坑起爹来,往往也是不留情面的,不仅要了干爹的老命,甚至还能拖垮干爹的基业。
发生在咱身边的一个故事也很有现实性,前些年不是有农村基金会吗?我的一个同行,还主政某镇基金会的工作。每次去区里开会,都有其干儿子开专车随从,我们都很是羡慕。可基金会发生挤兑后,问题暴露出来了。其干儿子代他为主放了不少贷款,成为了死帐。结果其老兄代干儿受过,蹲了几年大牢。而干儿子眼看出事了,缺跑的无影无踪难以找寻。
(车麟生搜集整理于癸卯大雪节)
本文标题:干爹和那些干儿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