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闰几月
点点滴滴(15)
也许你曾看到过这么个帖子,是这样开头的:“你们可知道1976年闰六月(原文如此——yhsang注)吗?有三位伟人同年逝世,四十年终于在2017年轮回闰六月。”
我不想说这是“危言耸听”,但起码是“杞人忧天 ”,是对历法的无知。
先纠正一下:1976年(丙辰年)不是闰六月,而是闰八月。(这个纠正并不重要,只是“有错必纠”而已。)
农历设置闰月,完全是一种人为的适应自然规律的措施。无关“吉利”或“不吉利”。
世界通行阳历(公历)。我国大部分地区甚至海外华人集居的部分地区通行两种历法,一种是阳历(公历);一种是农历,也叫“夏历”。(对应于阳历,民间习惯把农历称为“阴历”,这完全可以理解,也不等于否定农历是“阴”、“阳”巧妙结合的事实。)
阳历以回归年作为历法的基础。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不是正好365天,而是目前的365天零5小时48分46秒!(闰秒的情况这儿从略。)
因此用置“闰”的办法来平衡,在每400年里增加97日(注意:不是100日),每四年就有一个闰年,其二月是29天,而平年的二月只有28天。(1900年和2100年的二月不闰,仍是28天。)
农历以月球的圆缺盈亏周期作为历月的依据,月球的盈亏周期一般是29天12小时44分2.9秒。月大30日;月小29日。一个平年是354日,比阳历少11日。我们的祖先很有智慧,他们用每19年增加7个闰月的办法使农历与24节气所反映的一年四季相协调。
所以,农历每隔两年或三年设一个闰月,该年就有13个月,计383或384天。
你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有趣现象:你19周岁、38周岁、57周岁……时,阳历生日与农历生日是同一天或只差一天。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我有个1984年(甲子年)闰十月初五出生的朋友,他家乡的习俗是过生日只按照农历,结果他等于从来没有生日。因为上世纪和本世纪的200年里,农历闰十月仅此一次!
那么闰月是如何安排的呢?
这要从二十四节气说起。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最早成书于《淮南子-天文训》。而事实上,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是融合了我国各地先民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而缓慢形成的,很难找出一个确切的开端。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节气安排在12个月里,每月有两个节气,前一个叫“节”,后一个叫“中”。如正月的“立春”和“雨水”,“立春”是“节”气,“雨水”是“中”气。(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由于农历的一个月平均只有二十九天半,某种情况下,一个月只剩“节”气,而没有“中”气。农历历法规定:没有“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上一个月的附属(副月)——称为闰月。
比如今年(丁酉年)7月23日(初一)到8月21日(三十)这个农历月中只有“节”气“立秋”,而没有“中”气,这个月就不能“独立”,只能附属于前面的六月,叫做“闰六月”。
自1901年起,直到2100年,两百年间我国农历共设闰月73个。(如果只取一百九十年就有闰月七十个整。)其中:
闰二月 8个
闰三月 8个
闰四月 14个
闰五月 14个
闰六月 12个
闰七月 8个
闰八月 6个
闰九月、闰十月、闰十一月各一个。
显而易见,农历如果不考虑太阳周年运动,其历法会简单得多,当然也就没有那么伟大了。用现代眼光来看,古人划分的节气每一个都对应着地球绕日公转15度!非常了不起!
不违农时,顺时劳作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我国农村流行着很多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搭建起了阳历和阴历沟通的桥梁,调和农事节律,细分农业季节,功勋卓著!
古人认为,人的生命中早已注入了和二十四节气变化一样的节律,因此要身体健康,就要顺其自然。反季节的饮食起居,是对自身的摧残。顺时顺势才是正道!
三伏天就在眼前,今年的初伏的第一天是7月12日(农历六月十九日)。
有些朋友有个误解,以为一到夏至就开始入伏了,其实正确的说法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也叫头伏)的第一天。换句话说,没到小暑是不可能入伏的。而且没到立秋也不可能出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开始进入末伏。)
在此谨祝我所有的朋友夏安!
本文参考资料:
王乃仙《农历鸡年“闰六月”》
陈勤建 在“历史与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系列讲座中的演讲
本文所用剪纸图案全部来自互联网
本文标题:1976年闰几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