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喜事是什么意思
我的家乡将丧事儿叫白喜事儿,上了一定年纪的老人去世叫喜丧。这真是充满人生智慧的叫法,体现着中国人的达观,这也就是中国人的生死观。如此一叫,好像丧事也没有那么可怕和悲伤,至少变得可以让人接受了。既然死亡不可抗拒,那么就当是必须到来的一件事来迎接吧。
家里有人去世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叫报丧,就是将家人去世的信息告知亲朋好友,告知邻居等村里的人。相当于现在的发布讣告。村里的人得知消息后,就会主动来帮忙。亲朋好友也都会来吊唁帮忙。死者的亲人都会披麻戴孝,哭声连天。如果没有哭声。或者哭声不大,会被认为是对死者的不孝。这时,家人会给死者穿好寿衣,开光入殓,就是装入棺材。开光入殓时,主持人会有一套说辞,边洒酒,边念叨“开眼光、亮堂堂,开手光、抓钱粮”……等等,都是一些祝福死者的话。只要不是突然去世,寿衣等也都是早早准备好的。
乡亲或亲友前去吊唁,主要是对逝者的不幸去世表示慰问,同时会将几张烧纸送上。逝者的家人,一般是儿子会跪下将烧纸接过来。那时吊唁只送烧纸,不送挽幛,更不送挽金。
老人去世后,讲究入土为安,没有特殊情况,会尽快将死者下葬。一般是第三天即安葬。
安葬死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口好棺材。儿女是否孝顺,家境如何,大都体现在为死者准备的那口棺材上。棺材讲究尺寸大小和木料薄厚。尺寸越大,木料越厚,则表示质量越好,儿女越孝顺。有的老人生前就让家人为自己准备好寿材,亲眼看着木匠给自己打好棺材,有的还会试着进去躺一下才放心。我爷爷奶奶姥姥的棺材都是提前准备好的。爷爷61岁时病重,家人就给他准备了棺材,到他85岁去世时,那口棺材在爷爷奶奶住的房间放了24年。
如果没有提前准备棺材,就只能现打。如果木料也没有准备,那就只能现放树,现破木头。湿木头无法凿卯榫,只能用钉子钉,也无法上油漆,叫白茬棺材,意思是不怎么讲究的棺材。我们村里的一户刘姓人家,老人在大年三十去世,没有提前准备棺材,只好放树现打。又因为春节供销社不开门,钉子也买不到,只好用木匠现有的小钉子钉,结果往墓坑放时,棺材散架了。这个事儿被村里人讲了好多年。
安葬时,一般都是请人将棺材抬到墓地。村里的青壮年都会帮忙,一大帮人换着班将棺材抬到墓地。墓地太远的,会用生产队的马车将棺材拉到墓地。
起棺之时,逝者的儿子会将一个小瓦盆顶在头上,跪在棺材前,使劲摔在地上,叫做摔丧盆子。还会有一个亲人给死者西天指路,意为使死者走得顺利。死者的儿孙还要扛幡走在送葬队伍的前面,儿子扛白幡,孙子扛花幡,重孙子扛香幡。送葬时,除花圈外,讲究一点儿的,还会给死者扎纸人纸车纸马等。会扎这些东西的人叫扎古匠,文革前,会有人以此为生,文革中破四旧,扎古匠就只能改行了。
死者下葬后的当天,要给死者烧纸,叫做送盘缠,大概是给死者送路费的意思。此后,还要给死者烧头七、三七、五七、七七,就是分别在死后的第七天,第二十一天,第三十五天,第四十九天上坟烧纸,表达哀思。之后要烧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三年之内,春节不贴对联。三年以后,就只在清明和忌日上坟烧纸,祭奠亲人了。我们老家那时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女儿不上坟,上坟都是儿子的事儿。现在这个习俗也有所改变,因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很多人家没有儿子,就只能女儿去上坟了。
文革前,农村有一些人家里是供着祖先的牌位的。逢年过节,都要给祖先上香磕头,现在大概绝迹了。
一般只要在村里生活十年二十年以上的人家,都会有祖坟。死者一般都会埋入祖坟。未成年死亡或者活不到一定寿数死去的,则不能埋入祖坟。我的姥爷38岁去世,就不能埋入祖坟。在我的姥姥83岁去世后,姥爷才和姥姥并骨,一起埋入祖坟。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老人去世都是土葬。80年代以后,国家提倡火葬。说是提倡,实际上是强制。不火葬,会有许多制裁措施。我二大爷家二哥的岳父去世后,没有火葬,因为他是公职人员,就不给家属发放遗属费。这会是一笔很大的损失。有的即使火葬,也是将骨灰盒再装入棺材土葬。前些年,必须火葬的政策有所松动,老家又开始土葬。
人有生就有死。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人世间最公平的一件事。而如何安葬死者,则千差万别,又体现出极端的不平等。普通老百姓的葬礼,无法与王侯将相,达官贵人相比。即使在农村,安葬死者,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简单一些,有的复杂一点儿。有的死前儿女不尽孝,死后却大操大办。这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厚养薄葬,才是对死者的最大尊重。农村的葬俗也不尽一致,但目的却是一样的,就是安葬死者,告慰和悼念先人。
人生就是一场场不断的离别。和父母离别,和配偶离别,和儿女离别,和亲朋好友离别。相守都是暂时的,离别却是永远的。人往往都是在和亲人的离别中成长的,没有生离死别,可能就永远都悟不懂人生。学会告别,不仅是人生的智慧,更是人生的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刻,珍惜当下。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终将永远离开。
2023年12月28日写于呼和浩特。
本文标题:白喜事是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