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中 生 有


  【原文】诳也,非诳也①,实其所诳也②。少阴,太阴,太阳③。


  【注释】①诳也,非诳也:诳,欺骗,迷惑。《武经三书·孙子·用间》即把诳事作为“虚假之事”。全句意为:虚假之事,又非虚假之事。②实其所诳也:实,实在,真实。实其所诳,是说把真实的东西充实到假象之中。③少阴、太阴、太阳:原指《易经》中的兑卦(少阴)、巽卦(太阴)、震卦(太阳)。这里少阴是指稍微隐蔽的军事行动,太阴是指大的秘密军事行动,太阳则是指大的、公开的军事行动。全句意为:在稍微隐蔽的行动中隐藏着大的秘密行动。大的秘密行动,也许正是在非常公开的、大的行动掩护下进行。参考第一计“太阴,太阳”解。


  【译文】用虚假情况迷惑敌人,但又不完全是虚假情况,因为在虚假情况中又有真实的行动。在稍微隐蔽的军事行动中,隐藏着大的军事行动;大的隐蔽的军事行动,又常常在非常公开的、大的军事行动中进行。


  【原文】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①,张巡缚藁为人千八②,披黑衣,夜缒城下③,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注释】①令狐潮:唐代安禄山的部将,原是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张巡的同学。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时投降叛军,后率军围攻雍丘,被张巡打败。②张巡:唐代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原为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受到群众拥戴,率军坚守雍丘,与数倍于己的叛军激战,击败令狐潮。后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坚持数月。张巡足智多谋,善于用计,打了很多漂亮仗,后因兵尽粮绝,壮烈牺牲,人们为他建词以表纪念。③缒:用绳子系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为古代防守时一种出城方法。


  【译文】无而装作有,这就是欺骗。欺骗行为不能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容易被对方发觉,因此,空无不能始终空无。使无转变为有,这就是由假转变为真,由虚转变为实。自始至终是无,那是不能打败敌人的。由无变为有,就能击败敌人。如唐朝叛将令狐潮围攻雍丘城,雍丘城守将张巡命士兵扎1000个草人,披上黑色衣服,夜里用绳子缒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地朝草人射箭,张巡一夜之间得到几十万支箭。以后,张巡夜里再把人缒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兵看着好笑,以为又是草人,并不防备。于是,张巡选派500名敢死队员,连夜缒下城去,攻击令狐潮的军营,烧毁营帐,把令狐潮的部队追杀到十多里之外去了。


  【名战重现】


  巧打坑道外骚扰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自1952年10月8日至11月25日爆发了上甘岭战役。美国侵略军在约3.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投人36万人作战,扔下了成千上万吨炸弹,把整个上甘岭山峰削去了2米多。在这种情况下,坚守主峰的志愿军战士只好撤进坑道。美军不断向坑道里投放烟雾弹企图熏死中国士兵。


   有一天晚上,我志愿军某连利用敌人疲乏之机搞了一次坑道外的骚扰战。他们先向准备出击的方向扔空罐头盒和其他发响的东西。开始,敌人对每一声响,反应都很灵敏,只要我军战士一扔罐头盒,美军士兵便朝发响的地方猛射一阵。我们的战士反复搞了三次、到了第四次,美军就不再有反应了。这时,志愿军的一个突击爆破小分队带上炸药包,迅速跃出坑道、转眼间就把距坑道口20米远的美军掩体炸上了天。当美军意识到发生什么事情时,志愿军小分队早已安然无恙地撤回了坑道。


  苏联红军布“空”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在袭击德军运输车时也采用了“无中生有”计。有一次,苏联红军上尉高策里泽率领的突击小分队接到一个任务;某公路是德军主力获得给养的重要运输通道,必须马上在那条公路上布雷。可是,突击小分队此刻恰好没有地雷了,如果要临时去弄雷,就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于是,高策里泽命令士兵们制作一些上面用德文写着“小心!地雷!”字样的木牌子。晚上,苏军小分队潜过敌军的防线,把这些牌子插在公路上。天亮后,苏军在观察哨里看见德军的运输车在公路上停下来,司机们小心翼翼地靠近牌子,胆战心惊地读着上面的字。


   读着读着,他们害怕极了。顷刻间,公路上堵满了装载着各种军用物资的德军汽车,交通全部堵塞。红军的炮兵这时就对德军的运输车发动了突然炮击,一阵猛烈的炮轰,打得德军运输军队损失惨重。


  暗 渡 陈 仓


  【原文】①利其静而有主②。益动而巽③。示之以动。


  【注释】①示之以动:动,行动,动作,这里是指军事行动。全句意为:把佯攻的行动故意显示在敌人面前。②利其静而有主:静,平静;主,主张。全句意为:利用敌人已决定固定的时机。③益动而巽:益和巽,都是《易经》的卦名。《易经·益·彖》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是说益卦下卦为震、为动,上卦为巽,为风、为顺。意思是说,行动合理、顺理,就会天天顺利,无有止境。又解:益,收益;巽,为动、为前进。联系本计,意为:表面上,努力使行动合乎常情;暗地里,主动迂回进攻敌人,必能有所益。


  【译文】故意采取伴攻行动,利用敌人已决定固守的时机,暗地里迂回到敌后进行偷袭,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原文】奇出于正①,无正则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②,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③,姜维遣廖化屯白之南而结营焉④,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⑤,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必自东袭洮城矣⑥。”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⑦。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此则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注释】①奇、正:古代兵法术语之一。正,是正面常规作战,奇,是侧翼暗中袭击。《孙膑兵法·奇正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明攻为正,暗袭为奇。《百战奇略·正战》:“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百战奇法·奇战》:“凡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②栈道:我国西南地形险要多悬崖。悬崖间,用木头架路通行,叫栈道。③邓艾屯白水之北:邓艾(公元197~264年)三国时棘阳(今河南新野)人,每见高山大泽,就地研究军事部署,被司马懿赞为奇才。初为司马懿椽属,建议屯田开渠。公元249年,与郭淮共同抵抗姜维。姜维撤退,郭淮向西攻打羌,邓艾说:“贼兵撤退不远,恐将卷土重来,以分兵防备不测为宜。”后来果然在洮城打败姜维。公元263年,他同钟会分兵出击,偷渡阴平,一举灭掉蜀国。白水之北,即今四川松潘县东北。④姜维:(公元202~264年)三国时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蜀汉诸葛亮死后,为军权继承人,多次率兵伐中原,劳而无功。魏军攻蜀,他坚守剑阁。后来后主刘禅降魏,才被迫向钟会投降。后企图恢复蜀汉,事败被杀。廖化:三国时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曾参加黄巾起义,后归蜀汉,为关羽部将。姜维北伐中原时,廖化被任为先锋官、太守、刺史等职,封中公侯。⑤法:这里泛指兵法、兵书。⑥洮城:即洮阳城,在今甘肃岷县西百里处。⑦径到洮城:抄小路到洮城。


  【译文】出奇制胜的用兵之法来自正常的用兵原则。如果没有正常的用兵原则,也就没有出奇制胜。不公开地修筑栈道,暗渡陈仓就不会成功。三国时代,邓艾屯兵于白水的北面,姜维派廖化在白水的南岸安营扎寨。邓艾对他的将领们说:“姜维突然把他的部队开回去了。我们的兵力少,按照兵法,他应该不等架桥就渡河攻击我军。我断定姜维是为了切断我军退路,派廖化驻扎在河边牵制我们,他自己率大军去袭击洮城去了。”于是,邓艾带领部队连夜偃旗息鼓,抄小路赶到洮城。姜维果然正在那里渡河。邓艾先一步赶到,据守洮城,因而洮城未被姜维攻陷。这是姜维不会运用“暗渡陈仓”计,而邓艾又识破了他“声东击西”的计谋。


  【名战重现】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自从韩信被拜为大将,就开始计划出关东进。


   一天,韩信高坐中军帐内,召先锋樊哙进账听令:“将军拜受先锋之职,汉王马上就要出征,但是通往三秦的栈道已经被张良放火烧毁了,三军不便通行。命令你带领一万人夫,重修残缺,疏通险阻。周勃、陈武协助监修,限期一月完工。违反规定,军法从事。樊将军勿辞辛劳,连夜带人前去!”


   樊哙说:“元帅将令,不敢不依。但是栈道艰险,三百余里尽烧毁,一月之内怎么能够完成?”韩信摆摆手说:“遇到困难切切不可推辞!素闻将军忠义,正当去建如此奇功。勿要推诿,立即启程。”


   樊哙本来还要推辞,但又害怕犯了军令被韩信杀头,只得忍气吞声,带领一万人夫,连夜赶赴栈道抢修。


   栈道山路崎岖,树木丛生,三军无立足之地,修复工作无从着手。


   樊哙思量:“一定是韩信不能伐楚,把这个责任推到我的头上,他迁延时间,不肯发兵。”不管怎样,樊哙也只好带着周勃、陈武攀山越岭,查看地形·..


   樊哙三人看到如此险境,面面相觑,彼此相顾说:“高山如此险峻,即使十万壮士,恐怕一年也甭想修完!”


   樊哙作为主将,也不敢太甚泄气,只得说:“韩信军令甚严,更受汉王宠爱,我等只好吃苦耐劳,加紧修筑才是!”


   樊哙带着一万人夫,高处插木,断处架桥,隘处凿石,隐处开路,精疲力竭,气乏神劳,心里咒张良,脑中骂韩信。士卒疲苦,受伤者众,樊哙一筹莫展。


   不过开工三五天,只见中大夫陆贾,带领数十从人,扛着一块大木牌,传檄而来。木牌上赫然写着:


   “ 大兵即日东征,樊哙加紧督催人夫,按期修好栈道,准时出师;违反限期,军法从事!”


   樊哙见此,叫苦不迭,忙向陆贾求情:“栈道工程十分浩大,一万人夫,一月怎么修得?敢劳大夫大驾,与我在元帅和汉王面前方便一言。”


   樊哙把陆贾请到工所,准备酒肉招待,叩请陆贾为他方便一二。


   陆贾趁无人之际,在樊哙耳边说了一通。樊哙听了转愁为喜。酒完茶罢陪着陆贾走出工所之外,樊哙一路嚷嚷而行。


   樊哙扬言说:“如此浩大工程,一个月怎么能够完成?就是一年,也未必能够完成!”


   樊哙千声怒,万声苦,声称要派人去求他的连襟刘邦,借请人马前来修筑。


   陆贾告辞欲归,又高声反复吩咐:“樊将军不可自误,违了元帅期限。元帅军法甚严,先锋应该知道。”


   陆贾一走,樊哙当日叫人写表送到南郑去找刘邦借请民夫。刘邦忙叫御史周苛火速往普安郡借得一千人夫,送给樊哙,反复叮嘱樊哙,务必如期完成!樊哙收到人马,心中大喜,把人夫编成排甲,每五十名为一甲,立总甲一名,小甲五名,管理修筑·....


   樊哙暗中叫来周勃、陈武授以韩信密计。


   大散关守将名叫章平,是雍王章邯之侄,得知刘邦派樊哙带兵修筑栈道,准备东征。近日多次收到亚父范增檄书,令章平用心把守散关,一有消息,立即传报三秦。章平立即将此等情况飞报章邯。


   章邯闻报,对左右说:“韩信在楚,毫无建树;进去汉中,不过凑数而已。刘邦无知,拜为大将!韩信素来没有威望,一日之间拜为大将,怎么能服三军之心?数百里栈道,怎么一时可以完工?这等用兵,不过拖延时间而已,实属纸上谈兵!”


   章邯左右劝说:“亚父范增多次传来檄文,大王还是严加防范,派遣一员大将协助章平把守散关,可保万无一失。”章邯说:“栈道工程浩大,一时难以修完,真有汉兵入寇,那时兴兵不迟。不要自我惊慌,空费人力物力。”遂收下章平文书,打发差人说:“待有新的情况,快来报告。”


   差人回报章平,章平也不作防御汉兵准备。


   一日,守关军士报告:“汉家修建栈道人夫一百人受苦不过,逃来投降。”章平说:“我正要探听修建栈道消息,快叫他们上关来。”


   守关兵士带着一百名汉家人夫,上关来见章平。


   章平说:“你等是何处之人,为何逃来?如来诈降,自送其死!”


   众人纷纷说:“我们是普安郡民工,汉王借来帮助樊哙修筑栈道,但是整天供给不足,被樊哙催逼得紧。栈道工程艰险,却要一月完成,就是一二年也未必能完·····刘邦拜韩信为将,众人不服,逃兵日多,空说兴兵,不见动静,岂能成事!我们虽是人夫,但有两位总甲,猎户出身,最有武艺,情愿归附将军,干些事情,携带我们吃顿饱饭,哪里敢有二心?”章平询问两位为首之人,一个叫做姚龙,一个叫做靳武。两人的话,与他探听情况一般无二。姚龙、靳武二人做事谨慎,得到章平信任,很快被提拔为大旗牌官,与章平经常参与关上大小事情。韩信自从派遣樊哙修筑栈道去后,加紧了对军队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训练,韩信又请刘邦去阅军。


   刘邦对萧何说:“前些日子已经阅兵,已知韩信用兵规矩,何必再去看呢?”


   萧何说:“大王必须亲自一观,看看韩元帅遣将调兵,大王也好安心东征!”


   刘邦最大的特点就是听劝,所以排驾又去校场观看阅兵。刘邦进入大营,到中军坐定,接受韩信率领诸将朝拜完毕,韩信又请刘邦登上将台观看。


   刘邦看完,赞叹说:“将军治兵,孙子、吴起不及!元帅之师足以东征。”


   韩信说:“只因樊哙修筑栈道未完。”


   刘邦说:“栈道工程浩大,将军限期一月,恐怕难以完成。”


   韩信说:“到时候我自会礼请大王出师,大王不用担心,不必下问。”


  韩信整顿军马完备,奏请刘邦择日起兵。各位将士面面相觑,但是不敢动问,只得密奏刘邦。刘邦也不知详情,忙唤萧何询问。


   韩信回答说:“这叫明修栈道,让三秦不作准备,汉军却从陈仓小路进军,不出十日,抵达散关,让章平以为我军从天而降。这叫暗渡陈仓。丞相只将此言密告汉王,不必圣虑。”


   萧何将韩信的话语密奏刘邦,刘邦大喜。


   次日,刘邦下旨,大小文武群臣随驾东征,只留萧何镇守汉中、巴、蜀。


   韩信派牙将孙兴替回修筑栈道的樊哙,只留两三千继续修理栈道,方便过往行人。韩信将人马分为四队:


   第一队先锋樊哙。带着牙将八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敌情,不可轻动,飞报后军,听候将令。


   第二队主将夏侯婴,带领牙将二十名,骁将十名。先锋得胜,催军抢杀;先锋不胜,出兵救援,情况紧急,再报中军,只可稳住,不可后退。


   第三队韩信自己统领,将佐四十员,分为四个支队。


   第四队刘邦与大小文武百官总领,傅宽、周昌来回照应。


   汉元年八月,韩信四路兵马向关中挺进。


   韩信大队人马,不走栈道,直往陈仓小道前进。樊哙前队开路,大军鱼贯而进。


   散关守将章平,时时派人探听樊哙修筑栈道进展情况,只听得回报,栈道修建已经换了主将,改由牙将孙兴管理,人夫减少了许多,工程完工遥遥无期,没有任何东征迹象。章平与姚龙、靳武等人自认为平安无事,毫无防备。


   突然间,守关士卒飞报汉军遍地蜂拥而来,先锋樊哙已经杀到关下。


   章平大惊:“栈道尚未修好,汉兵从何而来?”


   姚龙说:“是不是樊哙吃苦不过,逃来投降?可再派人探听,以便发兵。”


  靳武说:“也是!”


   章平等人商议未定,樊哙已经开始打关。章平忙一边差人飞报章邯,一边准备出兵攻打樊哙。章平与姚龙、靳武商议,自己带兵迎战樊哙,姚龙、靳武二人带兵守把四门,严防汉兵偷袭。


   章平带兵下关与樊哙交战,章平抵挡不住,大败回关,下令闭门不出,坚守待援。樊哙催军攻打,关上坚守不出;樊哙一时没有妙计,忙差人飞报中军元帅韩信。


   韩信带着一千文臣武将来到关下,登高细看一遍,发现暗号,也知章平中计,下令火炮手一连放了三十个风火大炮。


  关上守军一时惊惶失措,不敢上关把守。章平只得催促士兵守关。姚龙、靳武以及所带一百人夫,各持兵器,紧紧跟随。


   关下韩信出马阵前,大呼:“告诉关上守将,速到关上答话。”


   章平带着姚龙、靳武等人,一齐来到关上。


   韩信扬鞭大声说:“西楚霸王暴虐无道,背约自立,放弑义帝,天下百姓咬牙切齿,如今汉王刘邦亲统义兵,你等本该束手请降,怎敢闭关自守,抗拒天兵?你若开关投降,免你一死,敢说一个“不'字,管叫你片甲无回!”


   章平向前骂道:“我是雍王贵族,怎肯投降一个胯夫?”


  章平尚未说完,姚龙、靳武猛扑上去,劈头揪住,立即捆绑起来,一百人夫也一齐刀出手,剑出鞘,四周保护。


  姚龙大呼:“关上军士:汉王仁义天下归心。速来投降,一律免死;企图顽抗,格杀勿论。大兵围困关下,我等把住关口,你们只有投降,才是活路!”


   守关士兵自知进退无路,纷纷缴械投降。


   姚龙、靳武下令打开关门,迎接韩信大军入关。姚龙、靳武不是别人,正是跟着樊哙一起修筑栈道的周勃、陈武。两人密受韩信之令,逃到关上诈降,乘机擒拿章平;结果不费吹灰之力,攻下了最难的一关。


   这就是韩信东征第一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隔 岸 观 火


  【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①,暴戾恣睢②,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以顺动③。


  【注释】①阳乖序乱,阴以待逆:阳、阴,指敌我双方两种势力。乖:分崩离析。逆:混乱,暴乱。全句意为:敌方众叛亲离,混乱一团,我方应静观以待其发生大的变乱。②暴戾恣睢:穷凶极恶。③顺以动豫,豫以顺动:语出《易·豫·彖》:“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豫以顺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豫即喜悦。豫卦坤下震上。顺以动,坤在下,是顺。震在上,是动。意思是说:阴阳相应,天地之间也能任你纵横,何况建诸侯国、出兵打仗呢?这些目的一定能达到。用在本计上,即以欣喜的心情,静观敌方发生有利于我方的变动,以便顺势而制之。


  


  


  【译文】当敌人内部产生争斗、秩序混乱时,我方应静观待其发生变乱。敌人穷凶极恶,自相仇杀,必然自取灭亡。顺应时势而行动,就能像《豫》卦所说的那样,要达到令人喜悦的目的,必须顺应时势行动,不宜操之过急。


  【原文】乖气浮张,逼则受击①,退而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尚有数千骑②。初,辽东太守公孙康③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④。或说操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⑤。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⑥。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⑦,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注释】①乖气浮张,逼则受击:乖气,即敌方分崩离析的情势、氛围。全句意为:敌人内讧的情势出现时,如果去逼迫它,就会遭到它的还击。②袁尚、袁熙:三国时袁绍的儿子。袁绍死后,他的一个儿子袁谭在南皮城被曹操杀害,袁尚、袁熙被魏将焦触、张南攻打,逃奔到辽西的乌丸(即鸟桓);乌丸被打败,又逃到公孙康那里,后被公孙康用计抓获,斩首。③公孙康:三国时公孙度的儿子。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北35公里)人,因斩袁氏兄弟有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④乌丸:即乌桓,东胡族。居乌桓山(今辽宁省昭乌达盟阿鲁尔科沁镇西北)。汉末曹操灭乌九,其遗族后迁那河(今嫩江)之北,自称“乌丸国”。⑤柳城:在今辽宁锦县西北面。⑥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并力,联合起来对外。相图,相互图谋,相互倾轧。全句意为:逼得太急,敌人就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慢慢耐心等待,敌人以为没有外敌,就会内部相互倾轧。⑦《火攻篇》:《孙子兵法》篇目之一。该篇论述了火攻的种类、方法,以及将帅慎重用兵的道理。篇中说:贤明的君主和优良的将领,没有利益可图的时候不采取行动,没有收获的计谋不轻易采用,敌人没有遭遇危险,不急于用它作战·...·明智的君主对于用兵要十分谨慎,良将对用兵要十分警惕,这是保证国家和军队安全的策略。


  【译文】敌人自相倾轧的势头出现时,不要急于去逼迫它,逼迫它你就会受到反击。如果退避得远远的,敌人就会自己出现内乱。古时候袁尚、袁熙两兄弟逃到辽东去时,还有几千骑兵。开始,辽东太守公孙康凭着自己离曹操很远,不肯服从曹操。后来曹操攻破鸟桓,有人劝说曹操立刻乘胜去征讨公孙康,擒捉袁氏兄弟。曹操说:“我会让公孙康乖乖地把袁氏两兄弟的头送来,不用劳烦我们动兵啊!”九月,曹操带兵从柳城回来,公孙康果然砍了二袁的头送来了。诸将问曹操,这是怎么回事。曹操说:“公孙康向来害怕袁氏二兄弟,我如果急于去攻打公孙康,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付我;我放松警惕一下,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这是必然的情势。”有人说,这是《孙子兵法·火攻篇》的原理。兵书《火政篇》前段讲火攻的方法,后段讲用兵要十分谨慎,这和隔岸观火计,意思是相吻合的。


  【名战重现】


  从中挑拨,暗中点“火”


   战国时期,中原被分割成许多小国。列国诸侯互相争夺统治地位,经常兵戎相见,中原大地连年战祸不断。周王室已日益没落,战国群雄各自称强,纷纷割地自立为王。经过长期的战争,秦、楚、齐、赵、燕、韩、魏,七雄称霸各占一方。其中秦国因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将领作战经验丰富,士兵也骁勇善战,逐渐成为七国霸主。这时能抵抗强秦南下的国家首推赵国了。


   秦国因急于进入中原终于向赵国发动了进攻,在长平地区秦赵爆发了一场大战,赵国中了秦国的反奸计,阵前换将,换下了老将廉颇,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率领四十万赵国精锐同秦国作战。秦国使用名将武安君白起大败赵国。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取赵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春秋四公子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平原君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平原君报于赵王,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携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范雎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范雎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范雎点头称赞,并立即进宫面奏秦王。


   范雎进宫就立即面奏:“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范雎是秦王最宠信和依赖的大臣,凡有所奏无所不应,秦王果然同意罢兵休战。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赵国得到一个苟延残喘的机会,避免了眼前的亡国灭族之忧!


  但白起突然被召回师,心中不快,眼看到手的大功劳白白就这样没了。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因范雎位高权大,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就改派大将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重新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


   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范雎来到白起的住处,见到白起好言劝说。但范雎、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


   范雎回到秦王处,告诉了秦王白起称病不愿挂帅的事情,秦王很生气的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攻了五个月也没攻下来。秦王只好再次令白起挂帅,白起仍然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范雎又在一旁煽风点火,于是秦王就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又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以他的军事才能与对我国的了解,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


  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武安君白起,最后落到这个下场。秦国失去了一员大将,而赵国则解了心头之恨,去了心腹大患。


   当白起围困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后,秦国内的文武失和之火就燃起来了。赵国隔岸观火,自己免遭了损。


本文标题:无中生有暗度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