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贯东西2500KM的天山山脉,纵向三列在中国境内的又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新疆十数个地州市有百分之七八十都和天山有关。新疆哈密市辖有伊吾县、巴里坤县。境内有北天山山脉的喀尔力克山、梅欣乌拉山、巴里坤山。


    哈密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级市,地处新疆东部(也是天山山脉的东端),是新疆通向中国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新疆门户”之称。东与甘肃省酒泉市相邻,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连,西与吐鲁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毗邻,北与蒙古国接壤,设有国家一类季节性开放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放口岸之一。


    哈密天山风景区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夏季绿草茵茵,一望无边;冬季银装素裹,千里冰封,可以看到“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景。这里既有巍峨的高山冰川、浩瀚的林海,也有一望无际充满生机的大草原。景区有白石头、鸣沙山、松树塘、天山庙和寒气沟五个景点,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外,还有供游人休闲、娱乐的各类度假村。盛夏这里气候凉爽、绿草如茵,是绝佳的避暑之地;隆冬这里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是赏雪、玩雪的好去处。


    哈密地处新疆东部,古称昆莫,汉称伊吾或伊吾卢,唐称伊州,元称哈密力,明以后称哈密,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活,人类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在哈密的雪山、草原和沟壑里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岩画,其规模、数量和精细程度令人震撼。


    喀尔力克山:是天山山脉的东端,东起甘肃新疆交界的明水镇,西止与巴里坤盆地的东,全长约400多公里,著名的天山喀尔力克平顶冰川海拔4888米,喀尔里克山位于天山山脉东部南麓的哈密绿洲。它有冰川160条,冰川面积达143平方公里,冰川最厚为73米。从某种意义上讲,喀尔里克山和白杨河共同哺育了哈密绿洲、哈密文明。山和水的交融共舞掀起了哈密演出的幕布,把哈密盆地打造成了一个文化底蕴极佳的盆地。


    喀尔里克山是天山的头部。从汉唐时匈奴活动的踪迹看,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把喀尔里克山当作图腾崇拜,因为山赐予他们衣食,他们称之为“白山”,冰川、积雪较多,在历史记载中,又被称之为“折罗漫山”。 喀尔里克冰川位于新疆哈密境内,属于横卧东疆大地东天山山脉的一个山峰,海拔4888米,是亚洲最大的平顶冰川。它形成的流域穿过辽阔的沃野,缓缓地流向了天山南北大片肥沃的土地,它是几十万哈密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几十万哈密人民赖以生存的资源。


    喀尔里克冰川面积59.65平方公里,由于冰川所处海拔高,很少遭到人为的破坏,保存完好,犹如63位素衣少女娴静的仰卧在天山母亲的怀抱中沉思。尤其面积约为0.7万平方公里的平顶冰川,更是成为全国平顶冰川的佼佼者,有“冰川活化石”之称。哈密喀尔里克冰川位于盐池乡政府南10公里处,终年积雪,周边分布着大小63条冰川,尤其是喀尔里克山的平顶冰川,面积约0.7平方公里,平顶山之侧的高山湖泊,其景色不亚于台湾的日月潭,素有固体天然水库之称,系美丽的伊吾河的发源地。


    哈密古岩画:早在新石器时代,哈密就有人类生活,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人类在哈密的雪山、草原和沟壑里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岩画,其规模、数量和精细程度等令人震撼。喀尔力克山的上马岩、下马岩都有各种古岩画,下马岩一处山坡顶端的一堆乱石上,刻满了各式岩画。有野山羊、狼、熊、马等等。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是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独特方式对历史的记录,是描绘和刻制在石头上的形象“史书”,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也是祖先给后人的珍贵的历史画卷。


    在哈密喀尔力克山分布大量的古岩画,岩画大多分布在古人类遗址附近的山坡和沟坎上,刻画在黑砂岩、花岗岩和板岩的岩面上,岩面大多朝东向阳,岩画采用粗线条的阴刻。仔细查看和分析这些岩画,就觉得这些岩画内涵十分的丰富,最常见的内容有毡房、动物、狩猎和各种车辆,以及氏族部落间厮杀的战争场面等。动物图中北山羊和鹿居多,狩猎图中拉弓射箭最为常见,有时也出现围猎现象,战争图中金戈铁马旌旗招展,车辆图栩栩如生雕刻精细。


    哈密最大的佛教石窟寺,石窟寺坐北朝南,依山势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筑形成。窟体内壁表层抹有3厘米厚的草泥,然后涂以白灰面,上绘壁画。现存的5个石窟为东西向排列,窟顶均残损。从残迹看为穹窿顶,近顶部的圆角处还残留有小块的壁画,为棕、红、绿白四色。3号石窟内佛像仅残存部分上身和腿部痕迹。在1、2号石窟顶部又修建于禅室、禅房三间。


    在石窟的顶部还修建了小型的窟寺和禅房,形成了上下两层巍峨壮观的佛寺群落。“伊吾”(哈密)干热气温高,但庙尔沟河两岸的气候湿润,适宜僧人修行,为了创造更好的修行条件,僧人们又在石窟西部小山包下开发了僧房,每间僧房有地道相连,共有三个出口。一洞口面向石窟建筑群,一洞口向北30米处也向石窟群,另一洞口位于小山包顶部偏难南处,较好的解决了通风问题,又使产禅房内不太潮湿冬暖夏凉。


    巴木墩遗址,当地的哈萨克人称为克尔乔马克,位于天山喀尔力克山南麓 巴木墩沟沟口两侧。这一组古建筑群遗址建造在山坡一处较高的山丘上,东西并列两个较大的石堆遗址,整体使用石块垒砌垒砌残高5米左右,倒塌比较严重,但顶部保留了石堆遗址祭祀的痕迹,中间为凹型,周边有巨石切砌墙保存较好的部分残留一米高左右,整体是建筑群直径约40米,现有残迹20米左右。


  


    喀尔力克山哈密市沁城乡牛毛泉科尔乔玛克遗址,是一处属于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石结构建筑遗址群。遗址群有多块巨石上发现有人工凿出的石眼,共六十余个,石眼的平均直径为20厘米,深12~25厘米。遗址区见有少许陶片及石器。陶片均为夹砂红陶为主,石器主要是石磨盘。


    白杨沟佛寺遗址,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当地维吾尔族人称为“台藏”。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白洋河从遗址中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个部分,寺院、石窟遗址在白杨河西岸,构筑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筑,并在窟前接砌前室 ; 二是利用断崖直接开凿成窟 ; 三是在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此种建窟库形式,与吐鲁番帕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异。窟内壁均抹草泥,现依稀可见极少部分的彩色壁画,壁画与庙尔沟石窟寺基本一致,是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


    早在清代中期,为防止人为地将意外灾难引入天山绿洲牧场,随时可以彻底关闭进出新疆的门户,就在吐葫芦(又叫作“土古鲁”)地方修建了“卡隘”,也就是扼守古道的要塞。这见载于清道光年间编撰的《哈密志》。民国初年,提倡“实业救国”、关注西部交通与资源的工程师林竞,在“五四”前夕——1919年4月14日路经这一带,他的考察日记曾记载:“八十里,胡桐大泉。一百里,明水,亦名兔甫卢。有唐墩,有破城,有银矿,今废。”


    沁城地方北连外蒙,东通安西,西近哈密,南通镇西,为防蒙第一紧要之区,若果有事之时,敌人由外蒙来哈,势必由土葫芦以至沁城,是土葫芦地方尤与沁城有唇齿相依之势,地势扼要。必须用土筑一高厚之营墙,其势如内地堡寨之形,方好驻兵防守,否则无险可望,无堡可凭,茫茫荒野,无论敌人大军难御,即由外蒙仅来数百人,便无法抵御,亦不能稳扎稳守以待援兵。此项应筑堡寨亟宜及早筹办。


    天山山脉喀尔力克山东部的小堡,小堡村是新疆哈密市伊州区沁城乡下辖的行政村。小堡事件:1931年新疆哈密小堡镇维吾尔族农民反抗当地驻军的武装暴动。小堡驻军排长张国琥依仗自己是军阀金树仁同乡,强占农民土地百余亩,并常借“麦西来甫”之名戏辱妇女,受到当地维吾尔族人民痛恨。是年2月,张国琥竟违反民族习惯和伊斯兰教教规,欲强娶农民阿不都艾米提之女为妻。阿不都艾米提为保全其女,假意允婚,暗约乡邻举事。2月27日,将前来娶亲的张国琥灌醉后用狼牙棒打死,随其前来的32名士兵亦被缴械处死。小堡农民随即持枪进驻沁城,准备迎击官军。不满金树仁反动统治的哈密农民纷纷响应,围攻各地驻军。从而揭开了哈密农民武装起义序幕。


    伊吾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位于新疆东北部,天山喀尔力克山北麓东段,梅欣乌拉山东端,总面积19519平方千米。伊吾保卫战是1950年3月至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第16师一部在新疆伊吾城对股匪进行的著名防战斗。保证坚守北山碉堡战士饮水供应,是取得保卫战胜利的关键。叛匪封锁了送水道路,北山主峰战士们的饮水完全被中断了,形式非常严峻。连里决定由吴小牛牵一匹枣骝马完成这一危险任务。枣骝马给北山主峰碉堡送水一次成功,此后它就单独执行任务了。它不仅送水,还送急需的粮食和弹药。枣骝马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成为一匹“军功马”,战争胜利后荣立三等功,部队决定“不做退役处理”。1967年枣骝马因衰老而死亡,当地军民为它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1988年8月1日,中共伊吾县委、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这匹军功马,在县城西边的元盘山上建起一座大理石军功马雕像,让后人瞻仰缅怀它的丰功伟绩。


    伊吾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汉称伊吾卢,隋、唐设伊吾郡。1950年9月1日,正式成立伊吾县人民政府。伊吾县主要对外交通通道有四条,一是哈伊线,二是淖柳线,三是淖乌线,四是淖三线。县境内有喀尔里克冰川、幻彩湖等风景名胜。2020年1月22日,伊吾县入选“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伊吾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汉称伊吾卢,隋、唐设伊吾郡,但都不是指今日的伊吾,而是指以哈密市为中心及周围的地区。


   清光绪十年( 1884年)新疆建省,县境归哈密直隶厅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 1935年),成立伊吾设治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设治局升格为三等县,成立县政府。


    1950年2月,成立了中共伊吾县工作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伊吾县最早的组织机构,1950年9月1日,正式成立伊吾县人民政府。


  1951年3月,经中共哈密地委批准,成立中共伊吾县委员会。


  


    伊吾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北天山的喀尔力克山和梅欣乌拉山东段,东北部与蒙古国交界,西部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相邻,南部与哈密市隔山相望,县城距伊州区176千米,介于东经93°35′~96°23′,北纬42°54′~44°29′之间,县境东西长215千米、南北宽175千米,总面积1951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伊吾县地处群山环抱中,从地形上看,为南北向倾斜,由山地、盆地、谷地等地貌单元组成,基本上是“三山两盆夹三谷”。三山,即南部的北天山喀尔力克山,其余脉横贯东西;中部为天山支脉的梅钦乌拉山;北部为阿尔泰山东段余脉,是与蒙古国为界的天然屏障。两盆是盐池盆地和淖毛湖盆地。三谷为前山谷地,吐葫芦、苇子峡谷地,下马崖谷地。县域最高处喀尔里克山北坡最高峰托木尔提峰海拔4886米,最低处为淖毛湖盆地海拔在400米~500米,县城海拔1700米。


    伊吾县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温变化较大,山地、盆地之间气候差异明显,东西部气温差异较大。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县域内最高气温43.5℃,最低气温-40℃。年降水量11.5毫米~200毫米,年蒸发量2000毫米~4378毫米,年无霜期最长175天,最短8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500小时~3326小时。风、雪、洪、旱、虫灾经常发生,是自治区易灾县,系五类高寒艰苦地区。


    幻彩湖-伊吾盐池,又叫托勒库勒湖,位于伊吾县盐池乡政府以北2公里处,属典型的内陆蒸发湖,现有湖面不足3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896米。维吾尔人称其为“吐尔库勒”,意为静谧的湖。


    幻彩湖水无臭,半透明,因蕴藏着378万吨的盐矿和芒硝,而使得其水有苦碱味,为极咸的碱性水。该湖既无出口,也无入口,是由地下泉水汇集而成。车过盐池乡,远远望去一湖碧水、水天相连,沿着没膝深的草儿进入湖畔,草长莺飞,紫色、黄色、兰色的马莲花迎风绽放,香气袭人。幻彩湖里主要的矿物质是盐、芒硝和黑泥。据专家考证,用这种含盐量极高的水沐浴,不仅可以清洁消毒,还对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黑泥虽看起来不起眼,可它是上好的美容用品,用它来做面膜,不会比您用的其它任何化妆品有丝毫的逊色。


    幻彩湖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随着天气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晴朗的日子,湖面像大海一样碧蓝,日落时分,晚霞映照,绿里透红;当要起风时,湖面呈粉红色,要下雨时,湖面呈紫色。当地牧民有趣的称它为“天气预报”湖,常言是“出门看天气”,盐池牧民是“出门看幻彩湖”。


   幻彩湖之所以成粉色,是因为它的湖水中含有一种盐生杜氏藻,能在含盐量极高的艰难环境中生存,并且体内含有杯状色素体,在生存条件不佳的情况下,会产生血红素,这导致了湖水呈现出大面积的粉红色。当地温度的差异,会导致盐生杜氏藻体内的血红素产生变化,高温下的幻彩湖湖水比低温下的幻彩湖湖水来来得更淡些,这就导致了为什么幻彩湖的湖水会不断变色。另外,在光照的强度不同的条件下,幻彩湖夜会变色。


    哈密伊吾县喀尔力克山下维吾尔族骑骆驼牧羊人


    哈密伊吾县喀尔力克山维吾尔族牧羊妇女


    喀尔力克冰川下的维吾尔族学生(攀登喀尔力克冰川的骑驴向导)


    松树塘南距新疆哈密市73千米。 松树塘位于天山喀尔力克山西部,巴里坤山北麓,地跨哈密、巴里坤和伊吾的交界处,海拔1 800-3 000米,年平均气温在-0.4℃,经常出现6月落雪、8月降霜的现象,是以驮为主,驮挽、驮乘兼用的军用马新品种——伊吾马的产地。松树塘南依巴里坤山,北临绿草如茵的巴里坤大草原,在喀尔力克山西部洪积扇缓坡和山腰、谷地间松杉葱郁,森林满坡,云杉树一直延展到平野上。


    松树塘历史:清人洪亮吉游该地后作《松树塘万松歌》:"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千悉直上无回容。…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看峰前行马蹄驶,欲到青松尽头止。"古代这里设驿站,建烽火台。汉司马任尚,唐代姜行本曾在这里立下赫赫战功,附近有碑为证。现松树塘每到旅游旺季,彩旗飘扬,游人如织,草坪上"骑士"们纵马狂奔,山林中攒动着无数登山红男绿女的身影,彩色的哈萨克毡房中传出阵阵悠扬的歌声……面对雄奇的大自然造化,不由人们不奔放、豪迈。


    伊吾胡杨林是世界仅存的三片胡杨林之一,面积达47.6万亩。伊吾原始胡杨林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镇东10公里处,是中国境内分布最为集中的胡杨林


    胡杨是一种生命力极顽强的原始树种,有沙漠勇士之称。走进胡杨林生态园,扑面而来是一种原始气息,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原始生命的律动。那磅礴的气势,向你展示着不屈不挠的精神,那鬼斧神工般的形态,更使你感到大自然的壮美。千百年来,它们以顽强的意志抗击着大自然的侵蚀。让人惊叹的是,这些铁骨铮铮的树干,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如纤纤少女,有的像骏马扬蹄,有的像小象憨态喜人,有的像小鸟嗷嗷待哺。简直就是一座天然艺术宫殿。有诗中写到:“矮如龙蛇数变形,蹲如雄虎踞高岗,喜如神狐露九尾,狞如夜叉牙爪张。”胡杨林之美,由此诗可略见一斑。


    伊吾胡杨能生长在盐泽较多、较高的土壤上,是因为胡杨的细胞透水性较强,从主根、侧根、树皮到叶片都能吸收很多的盐分,并能通过茎、叶的泌腺排泄盐分,当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便从树干的结疤和裂口出将多余的盐分自动排泄出去,形成淡黄色的块状结晶,称“胡杨泪”,又称“胡杨碱”。


    北天山巴里坤山,坐落在哈密巴里坤县北,全长约200KM,东起哈密寒气沟,西止巴里坤县和昌吉木垒县交界处,最高峰是奎苏乡东南的月牙山,海拔4308.3米。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分布着大量的冰川。巴尔库勒,蒙古语,即指巴里坤,老虎腿的意思,成吉思汗大军西征时留名。一条像黑油漆刷出来的笔直的柏油马路直通巴里坤山。公路两边是一片千千坦坦苍苍茫茫的戈壁荒漠。层层黑沙砾呈现一片铁色铺展到无边的天际和巴里坤山下。远远望去,巴里坤山横坦雄卧,云雾飘绕,好似一头骚动不安的野兽在这苍凉的大千世界里寻找爱的寄托和生育子孙的温床。


  


    巴里坤故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分为汉城、满城,城墙总长5788米,墙高7米,顶宽4米,底宽6米,均为粘土分层夯筑而成。2019年10月7日,巴里坤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里坤故城遗址是新疆保存最完好、长度最长的清代城墙遗址,在研究清代新疆地区的军事、贸易、屯兵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雍正九年(1731)岳钟琪创筑。城周8里2分有奇,高2丈(一作1.9丈)。有4门:东承恩、西得胜、南沛泽、北拱极。四周有瓮城门楼四座、角墩楼四座,敌台铺楼20座。原为防御准噶尔兵营,乾隆三十八年(1773),定为镇西府治所。


    咸丰五年(1855),降为直隶同知。城内有万寿宫、文庙、城隍庙、钟楼等建筑。四面穿行分4大街,均有铺面站房。其南大街东西小巷8道,皆为兵营房屋。东、西、北3大街均系民房。咸丰以前,城内除驻官兵700余人外,尚有满、汉军民3万余。光绪初年后,以裁兵减饷,兵房大半倾圮,街市萧条,人口锐减。城东半里有会宁满城,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周6里,驻领队大臣及满洲八旗兵。


    烽燧是我国古代传递军事信号和信息的工具。烽燧,峰是指烟,燧是指火,在通常情况下若有敌情,白天燃烟,晚间点火。据文物志记载哈密地区的烽燧,共有51座,其中哈密市19座,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29座,伊吾县三座。烽燧的建筑年代,除唐代外其余的均为清代所建。


    在中国古代通信设备不发达的时期,烽燧是最先进的通信工具,据专家实地测算,烽燧传递信息的速度是快马的10倍,当边寨发现敌人侵扰来犯时,西域几千里的烽燧在24小时之内就能传递到京城。执政者又能将信息很快的传递到边塞军营,为取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通信保障。


    恰普禅室佛寺遗址位于五堡乡四堡村北4.5千米,海拔687米。耸立在白杨河西岸的台地上,是一座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禅室遗址。该禅室由土坯砌筑,平地起建,平面为正方形穹窿顶,高2.2米, 边长近2.9米,墙厚0.55米。内壁用草泥抹墙,白灰粉底,顶部和内壁绘满小小的千佛像;壁画绘制以线描为主,艺术价值很高,具有高昌回鹘时期佛教艺术的特点。


    哈密天山庙位于北天山巴里坤山东部之巅,海拔2700米,南距哈密市60千米。登临天山庙,天山美景一览无余。天山庙全称"天山关帝庙",庙为方体建筑,长12米,宽7米,巨木为梁,青砖为墙,墙中嵌有四根立柱;上、下共三层,现顶部已毁。天山庙扼丝路北新道的咽喉要冲,它的历史上可上溯至汉唐,天山庙与汉、唐、清三代经营西域的历史都有重大关系,原庙中存"联额颇多"。因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天山顶部修建关帝庙而得名。


    古庙始建于李唐,海拔2700米左右。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几度被毁,但按史料和碑文记载,古庙历史确实悠久。若想前往览胜,就得沿哈巴古道,进南山口,然后顺山路蜿蜒北上,约一个多小时,便可抵达北部山口,看到天山庙遗址和复建的天山庙全景了。


    天山庙位于哈密北部天山顶,因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天山顶部修建关帝庙而得名。唐贞观十四年( 640年),候君集平定高昌时,行军副总管左屯卫将军、姜行本曾在此制作攻城器械,事华立记功碑于天山之岭。元、明时期称“阔石图”岭(蒙语:碑岭)。


    天山公路由此分道,急转直下,南去是南山口,北去是口门子。这里海拔2700多米,云巅鸟道,自古以来是东部天山南阳北阴的必经之路。建庙以前这里称“黑绀岭”。庙旁原有小屋一间,内藏汗、唐和清代碑刻,站在山顶远眺盘山公路,鸣沙山、巴里坤草原尽收眼底,真是一处自然、人文结合的旅游景点。


    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位于新疆巴里坤县西北18公里处,是一个高原湖泊,海拔1585米,南部是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部是北天山梅欣乌拉山,周边山峦起伏,水草丰美,湖中碧波荡漾。独具“迷离蜃市罩山峦”的奇观。巴里坤湖多年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恶化,湖泊面积萎缩,经过当地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现已得到逐步控制。


    据巴里坤县志记载,古时候巴里坤湖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后来湖水面逐渐收缩为500平方公里,到1944年湖水面积为140平方公里,湖面标高是1585米,到1964年湖水面积仅有112.15平方公里湖水面海拔1185米,1980年,巴里坤湖水面积只剩下52平方公里,由于湖水面积逐渐缩小,盐分很快浓缩。


    巴里坤湖湖面略成椭圆形,东西宽约9千米,南北长13千米,面积113平方千米,海拔1585米,四周山峦起伏,水草丰美,湖中碧波荡漾,东湖碧波荡漾,西湖一片银白,湖东有大片沼泽湿地,湖周是辽阔的牧场。独具“迷离蜃市罩山峦”的奇观。每当盛夏,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们游牧湖畔,毡房座座,牛羊成群,牧歌悠扬,是一处避暑旅游的好地方。


    巴里坤湖南岸有两座拔地而起嶙峋峻峭的小山,因山峰尖如刀削,故叫尖山,远远望去,如同守卫这片湖水的卫士。夏天,当太阳升起时,第一道阳光就会照在尖山上,顿时,红霞万丈。尖山脚下,绿色的草原,平坦的良田,蔚蓝的湖面,与之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秀丽的“尖山晓日”水墨画。据了解,尖山晓日是巴里坤八大胜景之一。


    北天山巴里坤山哈萨克族牧民


    巴里坤草原上的天山马鹿


    哈密巴里坤草原牛羊成群


    北天山巴里坤山初春


    俯瞰北天山巴里坤山南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下辖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9月30日,地处新疆东北部,东邻伊吾县,南接伊州区,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与蒙古国接壤,是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是新疆典型的边境县、高寒县、易灾县,2006年被中国确定为五类地区。


    巴里坤县,东部是北天山山脉的喀尔力克山,南面是北天山山脉的巴里坤山,北面是北天山的梅欣乌拉山 。巴里坤是清朝前期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区域性指挥中心,建立乌鲁木齐城之后,巴里坤的地位才为乌鲁木齐所取代。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总面积3.8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戈壁占2.55万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6%。2010年县域总人口10.24万人,由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构成,其中哈萨克族占35%,其他少数民族占2%。县辖15个乡镇场区、46个行政村。境内驻有兵团农十三师红山农场和哈密地区伊吾马场。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文化遗迹有东汉任尚碑、裴岑碑、唐朝大河古城等,风景名胜有天山松雪、镜泉宿月、黑沟藏春、百川西流、沙山藏营等。


    巴里坤山下的兵团十三师红山农场,成立于1958年,原属地方国营农场,1982年划归兵团,2004年与原红星一牧场合并组建红山农场中心团场,农场位于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境内,是十三师位于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一个农牧团场。


    最后的蒸汽火车,在哈密三道岭煤矿,每天有四列蒸汽机车来往运送煤炭。


    三道岭煤矿是山间的一处企业聚集地,距离最近的城市是70公里外的哈密市。自1958年建矿以来,随着矿场职工和家属的定居,这里逐渐发展成一个小镇。


    中国最后的蒸汽火车仍在哈密三道岭露天煤矿工作。


    哈密伊吾县下马崖维吾尔小童


    哈密伊吾县下马崖村母女


    哈密伊吾县盐池乡维吾尔少女


    哈密喀尔力克山下维吾尔骑驼人


    哈密巴里坤草原哈萨克少女


    哈密魔鬼城:雅丹地貌是指风对干旱区的湖积或冲积平原吹蚀,形成的地面支离破碎的垄槽地形,维吾尔语称雅丹,意谓具陡壁之小丘。高起的风蚀土墩作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近年来研究表明,暂时性流水的冲蚀和湖水的侵蚀,也是雅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魔鬼城位于北天山巴里坤山南,哈密市五堡乡以西南,距五堡乡20Km,距哈密市约100Km,由于它神秘莫测,不熟悉地形的人若遇风暴,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哈密雅丹地貌东起烟墩外的骆驼峰,经雅满苏铁矿,大南湖煤矿,到五堡沙尔湖十三间房等长约400公里,宽约5-10公里,在哈密属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它是经过漫长的风蚀自然而形成的。


    在哈密魔鬼城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兽形态各异的景观、令人眼花缭乱的陡壁悬崖、以及混迹岩砾中五光十色的玛瑙、随处可见的硅化木、枝叶清新的植物化石,偶尔可获得象恐龙蛋化石的小圆石头、鸟类化石,当夜幕降临时有时会听到鬼哭狼嚎令人发指的嘶叫,因此才被人们称之为“魔鬼城”。


    哈密(魔鬼城)雅尔丹地貌生态园,以艾斯开霞尔古驿站为中心景点分:东城、南城、西城、北城四大景区。


  一、东城:主要景区有古城堡、神女峰、千佛山、方塔山、彩石滩。


    二、南城:主要景区有金谷满仓、狮身人面像、金陵石虎、鳖盖梁、原始胡杨林。


  


    三、西城:主要景区有天门洞、比翼双飞、双塔峰、石菇滩、风神、思归、布达拉宫。


    四、北城:主要景区有瀚海神龟、双头马、艾斯开霞尔古城、红柳滩。


    走进哈密雅尔丹地貌生态公园,就仿佛走进了一座迷宫,在宽约四十公里,长约五十公里,黛青色的戈壁瀚海中。一座座宫殿或独处或连成一片,在蓝天白云的辉映下雄伟壮丽!在这里,经过风吹雨水的洗礼,更是孕育了您可以极尽想象的各类美景。


    走进哈密雅尔丹地貌生态公园,就仿佛走进了一座迷宫,在宽约四十公里,长约五十公里,黛青色的戈壁瀚海中。一座座宫殿或独处或连成一片,在蓝天白云的辉映下雄伟壮丽!在这里,经过风吹雨水的洗礼,更是孕育了您可以极尽想象的各类美景。


    来哈密(魔鬼城)雅尔丹地貌生态园进行大漠自然生态探险游,你可以充分感悟大漠自然生态的神奇,在这里你可以真正体味到大漠“最后一片净土”的凝静,在这里你可以寻古丝路北道,观阿拉伯石堆,还能看到哈密魔鬼城独有的神奇大漠奇观二古城、六滩、十六景、古驿站的风姿,使你更加认识到保护自然


    哈密魔鬼城雅尔丹地貌生态原始地貌几千平方公里,景区内野骆驼、黄羊、野兔等野生动物常有出没。由于野生动物资源十分缺乏,种类少,生态环境十分薄弱,所以爱护自然生态,珍爱生命,是每一位游客的神圣使命。


  


    早先这里是连接东西文化的古丝绸之路著名的“大海道“、“五船道”和“瀚海道”。这里活跃着西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昔日繁华已不在,如今留下苍凉和孤寂伴随嘶吼的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和不解之谜。


  


    面对茫茫浩瀚的戈壁沙海,伫立在狂风中,仿佛听到当年的清晰驼铃声声,曾经的灿烂辉煌以荒凉苍伤扑面而来。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以及它与生俱来的凝静肃穆,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哈密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哈密-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它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官方的利用趋于停止,大海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通道,因其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巨大作用,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绝大多数路段已经被逐渐揭开历史的面纱,唯独大海道的具体路线仍然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


    从敦煌往西经过哈密然后到吐鲁番,共500多公里的路途,构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富 传奇色彩的一段--大海道。沿途汇集了古城堡、烽燧、驿站、史前人类居住遗址、化石山、海市蜃楼、沙漠野骆驼群、以及众多罕见的地理地貌。


    从吐鲁番出发、穿越大海道到敦煌,你会深刻的体会到民族风情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美丽的风景。穿越大海道,最大的障碍莫过于经过这里的无人区,但是走完大海道,你也会深刻的体会到丝绸之路留下的无尽美丽。


    “大海道”的名称,源自敦煌文书中唐代《西州图经》残卷。《西州图经》记载:“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今鲁克沁)界,东南向沙州(今敦煌)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 ,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


    唐代《元和郡县志》卷40记载,西州(今吐鲁番)高昌城“东南至沙州一千四百里”;“大沙海,在县(唐代柳中,现在的鲁克沁)东南九十里”。


    大海道位置推测:历史学家岑仲勉先生认为,今鲁克沁东南约70余里的“Deghar”(迪坎儿村)之“r”,是词语尾音,“Degha”实际上是唐代语音“大海”(即大沙海的简称)。


    迪坎儿村是“大海道”在古代吐鲁番境内的最后一个绿洲,它西面约7-8公里处的古代城堡――大阿萨,则是守卫这片绿洲和古代吐鲁番东南门户的军事重镇。正因为如此,迪坎儿成为“大海道”通往敦煌的首途大站,也因东南两面临近大海一般的戈壁沙漠而与“大海”一词发生关系。


    迪坎尔东部临近的库木塔格沙漠,东南临近的吐鲁番与敦煌之间的噶顺戈壁(距离哈密市180公里),是“大海道”经过的主要路段。


    噶顺戈壁是一个准平原(有低矮的小山),地貌呈风蚀剥蚀形态,遍布砾石、碎石和流沙,是我国石质戈壁(石漠)分布最广的区域。这里降水量极少,地表水和地下水非常缺乏,且含盐量高,气候极为干旱,到处呈现荒漠景象,是世界上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噶顺戈壁广漠、空旷、无垠,似海茫茫,唐代被称为“大沙海”,“大海道”也因此而得名。


  


    大海道的开辟可上溯至曹魏时期。《魏略·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庐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到龟兹,到葱岭,为中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壁三陇沙及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


    龟兹即今库车,葱岭是今帕米尔高原,戊己校尉治所高昌,即后来的唐西州城,今吐鲁番高昌故城,犹存。在汉代已有的“中道”基础上开辟出的敦煌至高昌的“新道”,即大海道。吐鲁番出土的北凉后期文书中多次提到“守海”,所守之“海”即为大沙海。“守海”实际上是派士兵守卫大海道,使之通达安全。


    隋朝时期:迨及北朝、隋代,大海道沿而未废,但因其路途过于艰辛,为稳妥计,商旅往来多有绕经伊吾(今哈密)而至敦煌者(取道伊吾路)。《周书·高昌传》:“自敦煌向其国,多沙碛,道里不可准记,唯以人畜骸骨及驼马粪为验。又有魍魉怪异,故商旅来往多取伊吾路。”


    《隋书·裴矩传》载其所撰《西域图记》:“自高昌东南去瓜州一千三百里,并沙碛,乏水草,人难行。四面茫茫,道路不可准记,惟以六畜骇骨及驼马粪为标,检以知道路。若大雪即不得行,兼有魑魅,以是商贾往来多取伊吾路。”隋代瓜州即唐之沙州,所谓“魑魅”“魍魉”,乃由于古人不理解广袤戈壁沙漠中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产生恐惧之感的想象。其途中的艰险辛劳由是可观。


    《隋书·高昌传》云:“从武威西北有捷路,度沙碛千余里,四面茫然,无有蹊径,欲往者寻有人畜骸骨而去。路中或闻歌苦之声,行人寻之,多致亡失,盖魑魅魍魉也。故商客往来,多取伊吾路。”所记武威西北应为敦煌西北之误。大海道虽途程艰辛,较少使用,但毕竟里距较短,仍不失为一条重要通途。


    公元627年,大唐高僧玄奘法师孤人独马,走进了800里“莫贺延碛”,又称八百里瀚海,也就是位于今天哈密与安西之间著名的噶顺戈壁。是新疆东部和河西走廊西端连接带上戈壁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复杂的地方。“四夜五日无一滴(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玄奘法师九死一生度过了又一次大劫难。到达古伊吾国(今哈密)。


    横亘于伊吾和瓜州之间的八百里莫贺延碛流沙,让任何人回忆都会是一场恶梦。九死一生度过这条艰险的流沙河后,唐玄奘回味莫贺延碛时还心有余悸:“莫贺延碛长八百里,古曰沙河。(《西游记》把之搞成了汹涌澎湃的流沙河,沙和尚在这里等待玄奘的故事。)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伏无水草顾影唯一。四夜五日口腹干焦几将殒绝。四顾茫然,夜则妖魅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若时雨。”无独有偶,十九世纪著名探险学家、文化大盗普尔热瓦尔斯基路经莫贺延碛也是心惊肉跳,验证了玄奘的感受。


    从敦煌到吐鲁番或楼兰,在地图上观看呈一条直线,直接距离只有500公里左右,比绕道伊吾路要近整整500公里。如果从敦煌走伊吾路到吐鲁番,路程是1000公里,从大海道出发可以节省一半的路程。尽管大海道这条路险恶异常,连生命异常坚韧的芨芨草和红柳也难以寻觅,但心有不甘的军队、传道僧侣、商队经过。


    军事通道:历史记载,北朝隋唐时大海道除平时使用外,若逢伊吾路上“遭贼动乱”或出现紧急军情时,还每每作为通往敦煌以至中原的另一条径路而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如北魏时柔然曾几次逼近、占据伊吾,隋时突厥兴兵伊吾,均迫使伊吾路断,大海道无疑当取而代之,担负起更为重要的交通职责。


    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所出西州都督府牒文:“北庭大贼下,逐大海道”,此事约发生在开元二年(714年)前后,北庭大贼恐指西突厥。《西州图经》“新开道”(西州通伊州的南道)条:“今见阻贼不通”,此约发生在乾元(758-760年)之后,“贼”当指吐蕃。伊州路阻,大海道即成了通向敦煌的唯一道路。


    “大海道”是汉唐西域史中某些时期赖以维系西域与祖国统一的纽带,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大海道”的探明,必将促进揭示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之谜,推动西域史研究的进展。同时“大海道”的探明,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海道拥有地缘优势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对吐鲁番和敦煌(以及新疆腹地和河西走廊)间的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均具有潜在的战略价值。


    有人经过实地探查确知,从迪坎儿至敦煌玉门关遗址的直线距离仅400公里左右,路面能通行汽车,只要做好相应准备,途中无饥渴之苦。在现代的条件下,“大海道”不仅远没有古人说的那么可怕,而且沿路富于刺激性的独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不时出没的野生动物,还可大饱眼福,观景寓教,别有一番情趣。


    “大海道”无疑是未来探险旅游的好去处。因而促进对“大海道”的综合开发利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使"大海道"成为造福于民的新丝绸之路。


  


    罗布泊钾盐矿床:超大型钾盐矿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端。罗布泊北区。


    1995 年,在原地质矿产部定向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负责,项目负责人王弭力研究员,与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的科研调查组,对罗布泊东北部凹地“罗北凹地”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了埋藏于地下的第四系盐层中的卤水钾矿。


    超大型钾盐矿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端,产在罗北凹地第四纪盐类沉积层中,矿床分布面积约1344平方千米。属于卤水钾盐矿,卤水平均品位KCl l. 40%,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镁亚型。卤水主要储存于钙芒硝岩中,由一个潜卤水层和5个承压卤水层组成。


    钾盐储量1.45亿吨,资源量达2 5l亿吨。罗布泊钾盐矿床的成因是一种“反补”或“反湖链”模式,成矿物质来源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古盐层、山区温泉、深层水及地表水。罗布泊钾盐矿床已经开发,其硫酸镁亚型卤水适宜生产高附加值的硫酸钾产品。


    罗北凹地在平面图上象一个倒置的“葫芦”,在近南北剖面上呈一个“北深南浅”的箕状盆地,这种构造特征造成补给的湖水“只进不出”,它就成为封闭性极好的成钾盆地。含矿地层主要为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其次为中更新统顶部。卤水钾矿赋存于钙芒硝岩中,钙芒硝岩发育蜂窝状孔隙,而罗布泊盐湖石盐沉积量相对很少,这种现象在国内外盐湖属首次发现,因此,该矿床为一种新类型钾盐矿。储卤层成似层状和偏透镜状分布。


    成因: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东部大湖的范围很大,沉积环境以淡水湖泊沉积为主。罗布泊地区为咸水环境,出现薄层及分散状石膏沉积。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罗布泊北部较强烈抬升,使中下更新统露出水面,同时使统一的罗布泊逐渐分割,形成次级成盐盆地。


    罗北凹地是其中一个最大的成盐盆地,出现了大量的钙芒硝沉积,晚期出现钠镁矾、杂卤石及石盐等沉积。全新世阶段,罗北凹地等次级盆地已完全演变为盐湖,出现大量石盐、杂卤石等盐类矿物沉积。


本文标题:哈密市属于哪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