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在什么时候推荐文章1:

  寒食节在什么时候推荐文章2:韩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寒食节

  国际在线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张昀):韩国与中国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韩国自古就处于中华文化圈以内,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比如韩国的四大节日:春节、寒食、端午、中秋,无一不是源自中国。今天我们就来细细说一说韩国的寒食节。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区别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意味着“春意盎然、天气开始清新明朗的时期”,是准备耕种的节气。而寒食并非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所谓寒食节,正如它的字面意义所表述的那样,就是在这一天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节是自冬至起第105天,通常在阳历4月5日,也就是清明节前后,有时也会与清明重合。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的故事。相传介子推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19年,经常食不果腹。一次晋文公饿昏过去,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熬了汤给他吃。后来晋文公回国做了君王,而介子推却携母亲归隐山林。为了逼介子推出山辅佐自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大火三天才熄灭,介子推母子被烧死山中。追悔莫及的晋文公为了悼念介子推,下令全国在这一天禁烟火、吃寒食,寒食节由此而得名。


  关于寒食节来历,韩国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改火之制”。古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生命,而生命经过岁月的轮回都将消逝,火也是如此。因此每年要止息一次,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在改火的时候,各家都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起源。


  在朝鲜时代(1392年-1910年)的人们也有将用柳树点起的火种(新火)献给王,由王来将新火的火种传给全国臣民的习惯。在得到新火的火种之前,任何人都不得燃起旧火,很多人认为这一习俗也是于古代的“改火之制”。


  寒食节的风俗


  相传,在中国,寒食节这一天到墓地举行祭祀的风俗是始于唐代,而韩国是从高丽时代(918年-1392年)起将寒食作为重要节日的。在寒食这天,王室都会在王陵和宗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同时还让官吏放假三天,还禁止在这期间对犯人执行死刑。朝鲜时期(1392年-1910年)也在宗庙和各个陵园举行国家祭祀,民间也据此准备各种酒类、水果、点心等茶礼到墓地祭祀祖先、追思先人。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当代韩国,寒食节的节日氛围逐渐淡化,但扫墓祭祖这项传统风俗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不少韩国人会在这一天到墓园追思、祭扫,还会给旧坟植上新的草皮,称为“改莎草”。


  在寒食节的当天,韩国也有不生火只吃寒食的传统。因此人们会在寒食节的前一天提前准备好凉拌的豆芽等凉菜和其他冷食,还有“寒食面”作为这一天的食物。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吃寒食的习惯也不像以前那样被严格遵守了。


  另外,由于寒食节正处在初春之时,天气渐暖,万物复苏,野地里也开始长满艾蒿。作为寒食节不可缺少的一道节日食物,艾蒿常常被做成年糕或者好看的糯米团,甚至在祭祀的时候也常常会见到它的身影。


  寒食节在韩国又被称之为“空魔日”,人们相信在这一天鬼怪们都不敢出来活动,所以民间有多种多样的节日活动,孩子们则在这天进行踢毽子、荡秋千等传统游戏。


  此外,在寒食节这天,韩国民众还会在寺庙周围种树。后来,每年的4月5日被定为韩国的植树节。


  新时代的丧葬方式


  韩国在很久以前就普遍采取火葬的方式。韩国保健福址部的统计资料显示,1994年韩国火葬率仅有20.5%,2004年增长至49.2%,2016年火葬率达到了82.7%。随着火葬日益普遍,韩国的奉安堂(骨灰堂)或树葬等自然葬的方式和设施也日趋多样化,而且这些设施正在从为死者服务的空间朝着更加关怀在世者的方向转变。


  当下,咖啡屋、书房式的奉安堂正在韩国走红。用一本书来描述故人的一生,每位故人提供两本书式的收纳盒,一个是骨灰盒,另一个是遗物盒。遗物盒内盛着故人的照片、遗物以及写有故人生前留下的字迹等等。家属可以在更温暖沉静的环境中缅怀故人。


  另外,树葬、花草葬、岩石葬等自然葬方式现在也收到越来也多韩国人的欢迎。据2014年高丽大学产学研究团队调查,韩国人最青睐的埋葬方式是树葬(44.2%),其次是纳骨(奉安)(37%)。最受青睐的前三位树葬位置是自然风景林(自然景观优美的树林,55.1%)、市郊(19.2%)、有渊源的地方(如出生地等,16.3%)。自然葬1993年始于瑞士,特点是除牌位以外,尽量减少石雕或标志牌等设施,骨灰盒也用土烧制或用木材、无纺布等制成,它们将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故人一道化成泥土归于大自然,韩国的自然葬设施由2011年的37处增加到当前的106处。


  寒食节在什么时候推荐文章3:清明时间

  :【人民日】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天气变暖,雨水增多,春耕春种也繁忙起来。


  这是“清明”的自然时间。


  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它的出现要稍晚一些。据传,清明节始于古代的“墓祭”之礼,而它变成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则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一开始,清明节大概只算是寒食节的附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俗的变化,到宋元时期,清明节渐渐上升到了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是“清明”的历史和社会时间。


  从一个预示着春耕春种的自然节气演化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兴味自然也不同了。自此,清明少了份清丽明亮的活泼,多了些悲伤隽永的低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这低沉的调子和悲愁的情感,通过一代代诗人的抒情表达,愈发深入人心。


  这是“清明”的文化时间。


  我记忆中的“清明”,也大抵和诗人笔下的这种哀伤有关。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镇上的小学读书,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去扫墓,去的地方是一座山脚下的烈士墓地。临行前,班主任总会神色严肃地教育我们,路上不许说话,不准嬉皮笑脸。事实上,这一路上,也确实没人嬉笑,只是默默走路,偶尔交头接耳几句,也都小心翼翼。很快就到了墓地,墓地不大,仪式很简短,献花、鞠躬、讲话。讲的什么,不记得了,只记得大部分时候,天气也是阴沉的,像极了那种心情。


  这大概可以看作“清明”的集体时间。


  但小孩子向来是没心没肺的。哪怕是清明这样一个和逝者有关的节日,在我们眼里,也几乎全无悲伤的意思。在我的山东老家,过清明节似乎也没什么复杂的仪式,通常就是去给逝去的亲人上坟。能记得的,就是每一次,父母都要万般叮嘱,到了坟上不许嬉皮笑脸、胡说八道,那神色,总让我想起我的班主任。而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总是会有比平时更多的好吃的东西。也因此,在我的记忆中,与其说清明和逝去的亲人相关,不如说和好吃的有关,仿佛年纪越小,这种关系越紧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吃对一个人不再那么有诱惑力,节日的意味也就变得越发清淡了。特别是离开家乡之后,终日在城市中奔波,对这种节日的兴致更为寡淡,似乎不经意间自己已成了“数典忘祖”之人。


  这是“清明”的个人时间。


  清明节的底色是悲伤的,这底色如果追溯起来,可能还是介子推打下的,从他那里,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决绝和对现实的间离。这是介子推的“清明”时间——一种“清明”的生命时间,由介子推而来的清明节,正是源于中国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顿悟。当然,不独清明节,可能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对生命的觉悟和对时间的认领——让人记得自己的来路,也通晓未来的去路,更明了现世的意义。


  节日不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生命的接力。在这个意义上,清明节也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而是一种和时间相关的生命哲学,盈亏、聚散、存亡,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一切都在延续,过去应该被铭记。


  人生走走停停,节日就像一个个生活的暂停键,给我们每个人充足的时间逗留、感受、思考,让我们在命运的羁绊中,恢复了清明,恢复了活力。


  “清明”时间,时间“清明”。


  本文来自【人民日】,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寒食节在什么时候推荐文章4:节气 | 20时49分,正式开始……

  一朝春雨过,万物皆清明。


  北京时间4月4日20时49分


  我们将迎来清明节气


  我们将迎来清明节气


  此时节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新绿葱葱,百花争妍


  满眼春和景明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


  我国民间虽有“四五清明”之说


  即清明是在4月5日


  事实上


  清明的时间并不固定


  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


  清明节是唯一一个


  以节气命名的节日


  它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清明天气


  清明小长假即将开启


  不管出门祭扫还是春季踏青


  好天气都很重要


  假期期间津城天气怎么样呢


  赶紧来看


  关键词一:大风


  预计我市天气以晴到多云为主


  气温波动不大


  但大风天气频繁


  市气象台已发布陆地大风蓝色预警


  天津市气象台于2025年04月03日16时00分


  发布陆地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预计4日中午到夜间天津地区


  将有西北风4-5级阵风7-8级


  5日白天仍有西北风4-5级阵风6-7级


  请有关单位和人员做好防范准备


  关键词二:回暖


  4月4日


  早上最低气温将为12℃


  适宜大家外出踏青赏景


  不过昼夜温差也较大


  大家外出要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服


  谨防感冒


  未来一周天气预


  清明假期


  4月4日 星期五


  多云转晴


  微风转西北风4-5级阵风7-8级


  22到10℃


  4月5日 星期六


  晴间多云


  西北风4-5级阵风6-7级转微风


  20到10℃


  4月6日 星期日


  晴间多云


  微风,23到11℃


  节后天气


  4月7日 星期一


  晴间多云


  微风转北风3-4级,26到11℃


  4月8日 星期二


  晴间多云


  微风转偏东风3-4级,22到13℃


  4月9日 星期三


  晴转阴


  微风,20到11℃


  4月10日 星期四


  阴转晴


  西北风3-4级转微风,25到10℃


  此外


  清明假期是祭扫高峰


  天气晴朗干燥,多大风天气


  森林火险橙色预警正在生效中


  清明节前期森林火险等级处于高度危险级别


  外出游玩、祭扫需注意用火安全


  有人问


  “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


  真的会得到庇佑吗?”


  也许


  我们都不求庇佑


  只求与故人,岁岁铭记


  品读


  清明


  追思在清明,雨过是天晴,过往不少清明节前后都会有淅淅沥沥的雨,今年也不例外,不少古人在这样的气氛中,以诗文告慰故去的亲人,描摹这一时节的见闻与思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唐)白居易 《寒食江畔》节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清明时候雨初足,白花满山明似玉。


  十里春风睡眼中,小桃飘尽馀新绿。


  ——(宋)喻良能《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


  清明由来


  在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演变成传统节日——清明节。《历书》中写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演变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


  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清明三候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种植庄稼的最好时节,于是就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在古人眼中,清明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一候桐始华


  此时桐树开始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鹌


  喜阴的田鼠都躲回洞穴


  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


  田鼠化为鴽


  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


  雨后的天空


  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


  就可以见到七色彩虹


  清明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踏青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清明节本属“祭祖节”,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荡秋千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清明食俗


  清明时节人容易肝气升发太过或肝火上炎,将菊花与桑葚同泡代茶饮,能平肝养肝补肾。同时,由于肝木太过易克脾土,此时也应注意温中补虚、健脾和中祛湿,煲汤做菜可适当加入豆蔻、茯苓、薏米、白扁豆、山药等。


  时令点心


  清明的节令点心有青白团子和桃花粥。因清明与寒食相连,需祭祖、禁火,所以江南民俗在清明时食用青团、熟藕。这些食物用当季的时鲜野蔬和江南特产为原料制作而成。


  时令食材


  清明也是食材极为丰富的时节,富春江的鲥鱼进入一年中最肥美的时刻,蒿菜、芦笋、椿芽、荠菜等春菜也纷纷登场,成为当令时蔬。


  清明养生


  中医专家提示,清明节气阴寒退而未尽,少阳升而未盛,养生应注重顺应自然界阳气上升之势来养阳,避湿邪、清肝火,以减少肝肾、脾胃疾病的发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张兰凤介绍,清明节气养生要使少阳之气正常舒发,一方面防其不及,另一方面防其太过。


  多穿几件,有备无患


  老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清明时节,时暖时寒、乍阴乍晴,因为早晚温差大,人们在中午有太阳气温高时,可以穿着稍微单薄的衣服,但早晚如果还是那样穿衣,就会感到凉意了。


  这段时期,不妨采用“上薄下暖,薄厚搭配”的方式着装,最好多穿几件,有备无患。需要时,还可搭配帽子、围巾等小配件。


  清淡饮食,少吃发物


  这个时节,是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如果这时节再吃发物,很可能诱发这些疾病。所以,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羊肉等;可多食时令蔬菜,如韭菜、地瓜、白菜、萝卜、芋头、荠菜等。


  适当多运动


  春天,自然界阳气始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个特点,重点养阳,而养阳的关键在于“动”。所以,清明时节,可以适当地参加户外锻炼,如踏青、跑步等等。其中有个要注意,就是运动要舒缓,不宜参与剧烈运动。


  心情要舒畅


  清明节前后,人们的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由于怀念亲人,寝食不安,极易造成血压升高。因此,这类人群应该尽快减轻负能量情绪。


  曾看到有人这样书写清明


  读后眼中晶莹


  送给大家


  清明风起,


  春光明媚。


  清明,古人既赋予它“思故”的悲,


  又顺应它“寻春”的美。


  这正是在提醒我们:


  别忘记来时的路,作伴的人,


  别丢了前路的光,沿路的景。


  祝愿:


  天地清明,春暖山河。


  综合 | 新华社 人民日 新华网 天津气象 健康中国 灼见 中国天气网等


  寒食节在什么时候推荐文章5:清明时间

  韩松刚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天气变暖,雨水增多,春耕春种也繁忙起来。


  这是“清明”的自然时间。


  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它的出现要稍晚一些。据传,清明节始于古代的“墓祭”之礼,而它变成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则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一开始,清明节大概只算是寒食节的附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俗的变化,到宋元时期,清明节渐渐上升到了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是“清明”的历史和社会时间。


  从一个预示着春耕春种的自然节气演化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兴味自然也不同了。自此,清明少了份清丽明亮的活泼,多了些悲伤隽永的低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这低沉的调子和悲愁的情感,通过一代代诗人的抒情表达,愈发深入人心。


  这是“清明”的文化时间。


  我记忆中的“清明”,也大抵和诗人笔下的这种哀伤有关。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镇上的小学读书,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去扫墓,去的地方是一座山脚下的烈士墓地。临行前,班主任总会神色严肃地教育我们,路上不许说话,不准嬉皮笑脸。事实上,这一路上,也确实没人嬉笑,只是默默走路,偶尔交头接耳几句,也都小心翼翼。很快就到了墓地,墓地不大,仪式很简短,献花、鞠躬、讲话。讲的什么,不记得了,只记得大部分时候,天气也是阴沉的,像极了那种心情。


  这大概可以看作“清明”的集体时间。


  但小孩子向来是没心没肺的。哪怕是清明这样一个和逝者有关的节日,在我们眼里,也几乎全无悲伤的意思。在我的山东老家,过清明节似乎也没什么复杂的仪式,通常就是去给逝去的亲人上坟。能记得的,就是每一次,父母都要万般叮嘱,到了坟上不许嬉皮笑脸、胡说八道,那神色,总让我想起我的班主任。而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总是会有比平时更多的好吃的东西。也因此,在我的记忆中,与其说清明和逝去的亲人相关,不如说和好吃的有关,仿佛年纪越小,这种关系越紧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吃对一个人不再那么有诱惑力,节日的意味也就变得越发清淡了。特别是离开家乡之后,终日在城市中奔波,对这种节日的兴致更为寡淡,似乎不经意间自己已成了“数典忘祖”之人。


  这是“清明”的个人时间。


  清明节的底色是悲伤的,这底色如果追溯起来,可能还是介子推打下的,从他那里,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决绝和对现实的间离。这是介子推的“清明”时间——一种“清明”的生命时间,由介子推而来的清明节,正是源于中国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顿悟。当然,不独清明节,可能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对生命的觉悟和对时间的认领——让人记得自己的来路,也通晓未来的去路,更明了现世的意义。


  节日不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生命的接力。在这个意义上,清明节也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而是一种和时间相关的生命哲学,盈亏、聚散、存亡,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一切都在延续,过去应该被铭记。


  人生走走停停,节日就像一个个生活的暂停键,给我们每个人充足的时间逗留、感受、思考,让我们在命运的羁绊中,恢复了清明,恢复了活力。


  “清明”时间,时间“清明”。


  《 人民日 》( 2025年04月04日 08 版)


  寒食节在什么时候推荐搜索词:

  

  1.寒食节在什么时候的第105天

  

  2.2025年寒食节在什么时候

  

  3.寒食节在什么时候几月几日

  

本文标题:寒食节在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