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
很多人容易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混为一谈,也有人认为《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的一部分。实际《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他们之间区别巨大,不可同日而语。下面简单介绍这两部书的六大不同之处。
一、时间不同
《孙子兵法》创作于春秋末年,距今2500多年。
《三十六计》推测最早成书于明末清初,距今300多年。这两本书的成书时间相差2000多年。
二、作者不同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
《三十六计》的作者未知。
三、名称不同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
四、成书过程不同。
《孙子兵法》是作者孙武经过潜心研究,并结合当代战争经验和历史战争思想,集毕生精力总结完成。
《三十六计》是许多民间人士借鉴《孙子兵法》的计谋,结合古代丰富的斗争经验积累归纳,不断接力完成。
五、内容不同
《孙子兵法》共分13篇。深刻揭示了军事规律,提出了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着眼战争全局的战略问题。
《三十六计》是36条兵法策略,阐述的是实战中的心计谋略和应对办法,侧重于战术和实践,它与《孙子兵法》的格局、境界大不相同。
六、影响不同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被奉为兵家经典,影响了我国2000多年。
《三十六计》在所有史书中都没有记载, 1943年在旧书摊被发现, 1979年第1次出版发行。这部书被世人所熟知只有40多年时间。
《孙子兵法》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已被翻译成29钟文字,1000多个版本,至今仍为世界各国军政首脑、学者和人民高度关注和喜爱。
《三十六计》是明清时期江湖人士(洪帮)手中的“武林秘籍”。(最早在书摊发现的《三十六计》封面上,有一个批注“秘本兵法”。)
建国后作为教学资料在军校内部参考应用。
由于三十六计的名称非常口语化如:顺手牵羊、混水摸鱼、美人计等,通俗易懂,易学易记,所以在很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妇孺皆知。
《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给人以启迪和智慧。
《三十六计》之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价值观念,在你死我活的对敌斗争中无可厚非,如果把“借刀杀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笑里藏刀、顺手牵羊、指桑骂槐、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这些阴谋诡计践行于人际关系、职场发展、商业竞争等方面,显然与我们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我们对于《三十六计》还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不同领域要有选择的借鉴、宣传,推陈出新。
(图片源于网络)
本文标题:孙子兵法与三十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