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丝诊脉是真的吗推荐文章1:

  悬丝诊脉是真的吗推荐文章2:悬丝诊脉是不是真的存在?

  公元610年11月的一个深夜,整个长安城都已进入梦乡,可唯独身处皇宫内院的唐帝国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坐卧不安


  因为此时他最宠爱的长孙皇后孙氏即将临盆,但却因难产已经在坤宁宫宫里声嘶力竭的喊了超过一个时辰,在场的太医均束手无策


  长孙皇后孙氏画像


  眼看皇后即将难产而死,此时有人举荐乡居郊外的“药王”孙思邈入殿为皇后治病


  虽然是一介布衣,但李世民为救皇后已顾不上尊卑,立刻派人去请孙思邈


  但限于宫内规矩,孙思邈进了坤宁宫后也不能亲见娘娘。于是他掏出一根三丈长的丝线,切成三段后交给太监,嘱咐其将线投系于娘娘左手手腕寸、关、尺部,然后为皇后“悬丝诊脉”


  因孙思邈是民间游医,比不上有“公务员编制”太医院御医,太监们就故意使坏,把三根丝线分别拴在花盆中的冬青藤上、铜鼎脚和鹦鹉腿上


  孙思邈诊脉察觉不对,立刻斥责太监并命其按照要求正确栓线,方在得出准确的诊脉结果,长孙皇后得的是滞产,便开出一剂药方,娘娘服药后遂顺利分娩,从此孙思邈名声大振


  这应该是中医“悬丝诊脉”最出名的医案了


  可问题是这件重要的历史事件,无论是《新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均未提及,甚至连孙思邈自己也未曾提过半分,大概率是民间野史,后世给孙思邈立“人设”而已


  孙思邈悬丝诊脉


  中医给自己立人设编造历史是有传承的


  给长孙皇后悬丝诊脉这事在清朝又“重演”一回


  这次的中医是一名陈姓御医,诊脉对象则换成了慈禧太后


  据传,清代慈禧太后有一次患顽疾,陈御医就是在既不能目睹其神色、又不敢探问其病情的状况下,隔着帷帐在红绿丝线上切脉,后小心翼翼地开了三帖药方。太后服后,果然药到病除,特赐予他“妙手回春”金匾一块,几乎就是孙思邈的翻版


  不过这事还有后文


  据说陈御医晚年隐居后,才敢透露当年那次为“老佛爷”牵线切脉诊疗成功获重赏之事的内幕


  当时他获悉将召自己为慈禧看病的消息后,急忙变卖家产,重金贿赂太后身边的内侍、宫女,得知太后之病乃贪嗜螺肉所致的食积顽症


  所以牵线切脉时,他先强装镇定悬丝诊脉,后心中有数地开出消食健脾的处方,终使“老佛爷”药到病除,化险为夷


  所以由此可见,即便悬丝诊脉真有其事,在中医自己人看来也是一种为求自保的“欺瞒之术”,大部分正经中医是不会信这种东西的


  但中医脉诊瞎编乱造的又岂止是“悬丝诊脉”一种?


诊脉辨男女

  清代著名医家周学霆在他的《三指禅》中说:


  “男女异质,尺脉攸分……男脉尺藏,抱朴守真,德寿之者;归神敛气,福禄之翁。若浮洪而短,其祸有不可胜言者……女脉尺盛,雅秀彬彬,芝香玉砌;精光炯炯,桃熟瑶池。若隐伏而微,其祸又不可胜者。”


  意思是周学霆可以通过诊脉断定产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这比今天流行的什么“脉诊验孕挑战”可更有难度,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中医继承了这种“神技”


  不过抛开“神技”不说,周学霆的文采应该比他的医术要好


  中医这种“神化”诊脉的习惯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


  历史学家范晔编纂的《后汉书·郭玉传》里,记载了郭玉未汉和帝诊脉的一个小故事


  汉和帝为测验太医丞郭玉的诊脉效验,故意找了一个“美手腕”的男子和一个女子,同时在帷帐下,各伸出一手使郭玉诊视


  结果郭玉诊脉后说:


  “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


  坦率的说,我个人觉得这个在临床上还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只不过诊脉断男女没有什么临床价值,除了证明男女脉象却有差异外,于诊治毫无意义,所以今天的中医也不屑于“复现”这种“神技”


诊脉=相面?

  古代中医源自巫医,所以临床实践上多少带点巫医的认知和做派


  中医脉诊典籍中有一册非常奇葩的书,叫《锲太上宝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宗统》,源自《黄帝内经·太素》


  《锲太上宝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宗统》


  这本书记载了一种叫“太素脉”的诊脉方法,据说可以测人凶吉、富贵、寿数,可以看作是相面的另一种“操作手法”


  那好事之人可能会问,怎样的脉象才是吉祥之意呢?书中说了:


  “太素脉者,以轻清重浊为命论,轻清为阳,为富贵;重浊为阴,为贫贱。男子以肝木部为主,以决功名高下;女子以肺金兑位为主,以决福德。且如轻清者,如指摸玉,纯粹温润,应指分明,六脉不克。如源之流长,不敢断续,纵有小疾,直清不浊,主为人禀性冲和,智识明敏,禄位高擢,此为轻清之脉。重浊者,应指不明,如撤干沙,满指皆论,前大后小,息数混杂,克归本身,为重浊之脉。下指详审,万无一失。”


  这意思是以轻、清、重、浊四种脉象为标准,脉象轻清者为贵,重浊者为贱


  男的主要把握其肝脉之象,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功名富贵


  女的主要把握其肺脉之象,由此可以判断她的福分


  会脉诊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开辟街头相面算卦的“第二春”


  晚清街头相面算卦先生


  总结一下


  其实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看出,悬丝诊脉这种东西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编故事”,给中医立人设


  编的故事无所谓离谱不离谱,毕竟在那个人均幼儿园肄业的知识水平的时代,老百姓更容易相信中医有“神技”,而很少会去质疑这玩意是真是假


  而选择脉诊作为“编故事”的切入口,中医也是经过“详细评估和调研”的


  因为上古中医重视理论而轻临床,所以作为一种非常具体的“临床手段”,脉诊一直被看作四诊之末,重要性远低于望、闻、问


  可随着脉诊从《内经》的三部九候的遍身脉法到《脉经》的独取寸口的发展演化,轻视临床的中医逐渐相信通过独取手太阴肺经寸口,就可以了解和诊断全身疾病,这就让脉诊“编故事”的空间变的越来越大


  这个过程在马王堆出土的那本《脉法》里说的非常清楚:


  “脉之玄,书而熟学之”


  说的就是脉诊的玄化和神化的演变过程


  而仅靠人为主观判断的脉诊,更是给“编故事”提供了大量“素材”


  古代中医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濡、北、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单说一个滑脉就难以确定其客观评定标准是什么


  《素问·大奇论》曰:“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脉经》曰:“滑脉往来前却,流利辗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千金翼方》曰“(滑脉)如动珠子”


  不同的中医古籍对滑脉的描述大相径庭,各有各的说法且毫无客观标准


  后世中医为了方便理解,又给滑脉定了一个判断标准——如盘走珠


  可这是个什么盘?走的是什么样的珠呢?是水珠还是铜珠?


  你别问,问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察病指南》中关于脉象的“图解”,谁看得懂?


  你以为中医自己不知道这其中的问题?


  那个给张仲景收拾烂摊子的王叔和对此深有体会,一语道破: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晚清名医,就是写第一本白话文中医著作《医学实在易》的陈念祖也曾吐槽过:


  “脉之为道,最为微妙,而难知也,方书论述愈详,而指下愈乱。”


  正因为把脉的主观性“在心易了”,所以构不成统一的客观标志,中医最终选择脉诊作为故事


  所以这种东西就交给我们中医史学研究玩玩,现代人看看即可,莫当真


  悬丝诊脉是真的吗推荐文章3:古代中医的悬丝诊脉,是故弄玄虚?还是真的那么神奇?

  看过《西游记》的朋友,对“悬丝诊脉”一词想必都不陌生,因为孙悟空就曾用三根细丝,为朱紫国国王进行过悬丝诊脉。那么悬丝诊脉在历史上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呢?这种诊脉方式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尤其是在皇家这种诊脉方式非常的常见,古代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在皇宫妃子或者是公主生了病,御医把脉是不能触碰金枝玉叶们的身体的,所以运用的就是这种悬丝诊脉的诊疗方式。那么这种诊脉方式真的那么神奇吗?还是御医在故弄玄虚呢?今天我就带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最早出现悬丝诊脉是发生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病了,而且这个病特别的特殊,长孙皇后怀孕已经超过了十个多月,但始终没有分娩,朝中大大小小的御医对此是束手无策,太宗李世民急的是焦头烂额。正在李世民一筹莫展之时,一代名将李绩向唐太宗推荐了一位名医,那就是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李绩对李世民说:“臣早年听说华原县有一位民间药王名孙思邈,对妇儿科尤其擅长,医术可谓是妙手回春。臣建义把孙思邈诏入宫,为皇后医病”。


  太宗李世民很快就把孙思邈招入了宫中。由于皇后娘娘的凤体尊贵,孙思邈一介布衣不能直接为娘娘看病,于是孙思邈把皇后身边的太监宫女全都叫到了身边,对皇后的症状、舌苔、面色等等进行详细的询问,之后孙思邈用一根红绳拴住了皇后的手腕,对皇后进行悬丝诊脉,没过多久孙思邈就了解了皇后的病情,并且开出了药方,皇后娘娘是药到病除。


  凭借着一根红绳传动真能感觉到病人的脉搏吗?对于这个问题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提出过质疑,乾隆皇帝对御医悬丝诊脉是半信半疑,有一次乾隆皇帝想了一个办法试探御医。乾隆皇帝让御医为娘娘悬丝诊脉,诊脉完毕后,御医对乾隆说:“娘娘怀了孕是喜脉”,乾隆听后大怒,准备将御医问斩。原来乾隆并没有把红绳拴在娘娘的手腕上,而是拴在了板凳上。所以乾隆皇帝才想以欺君之罪将御医问斩,御医吓的是魂不守舍,在这关键时刻御医一把摔碎了板凳,只见板凳里有几只小虫子在蠕动,御医大声说:“陛下此乃木之孕啊”。御医这才逃过了一死。


  其实这些的个例,并不能证明悬丝诊脉确实行之有效,曾经有学者为了这一问题专门请教了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施今墨是近代中医临床家,曾在清末多次为皇家内眷诊病,对此事最有发言权,据施今墨介绍,悬丝诊脉可以说是亦真亦假,也就是说这种诊脉方式确实存在,但是这种方式只是御医故弄玄虚的骗人把戏而已,施今墨还说:御医为后妃诊病时,都要通过太监对后妃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询问,比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御医基本上已经胸有成竹。悬丝诊脉时,御医只是在暗中思考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所以说悬丝诊脉只是一种被蒙上神秘色彩的骗人把戏而已。


  悬丝诊脉是真的吗推荐文章4:

  悬丝诊脉是真的吗推荐文章5:传说中的“悬丝诊脉”惊现高交会馆,快来看看这是什么黑科技

  深圳特区2019年11月13日讯 假如你想请中医把脉诊断,可是心仪的医师在千里之外,怎么办?你是否想象过名医在眼前该多好?


  这不再是幻想。2019年高交会一号展馆深圳福田展区展出的高新技术产品——远程智慧切脉仪,就帮你实现梦想。该产品采用电子皮肤技术、AI技术实现远程切脉,实现人体脉象信息数字化采集和远程仿生还原,解决了中医远程问诊的切脉难题。换句话说,不管你在地球任何地方,都可以请万里之外的名中医适时为你切脉问诊。


  深圳市城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冯剑介绍说,数年前自己和周围朋友深感寻求合适的中医诊疗不容易,如果医患分处异地,就更不方便经常当面就诊。这种困扰激发了灵感,他想到了古代中医的“悬丝诊脉”。如果能用全息仿生还原技术实现中医远程切脉,这问题不就解决了?这将会给多少人带来福祉。


  深圳市城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冯剑在高交会现场接受记者采访


  “这个想法让我难以释怀。”项目团队决心背水一战,尝试解决这个难题。“如果把人体脉象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到远端的设备上,通过还原技术再现真实脉象,同时把人体体温变化等生理数据也在远端智能设备上实时还原,那么中医生就能接受到异地患者脉象及其他必要信息,进而实现远程诊脉,四诊合参,开出药方。”


  位于福田保税区的城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对自己的专利产品精益求精。


  把创意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从2017年起,项目创始团队走访多位名中医,探讨如何用最新技术把古人的“悬丝诊脉”现代化,最终提出了人体脉象全息仿生还原的技术思路。“通俗地讲,就是通过仪器把患者的脉象、体温等特征,全息仿真传输给远方的中医,医生通过远程切脉,诊断病情。大夫号脉面对的是一个‘假手’,但这个‘假手’和患者的真手脉象完全一致”。


  城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随身携带的诊脉仪,可望足不出门即可就诊。


  经过反复研发和测试,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专利的远程智慧切脉仪终于面世。公司研发团队不断改进算法,优化产品功能;通过拜访知名中医、高校专家教授,加深对人体脉象仿生还原技术的研究,首次实现了涵盖“望闻问切”中医四诊的远程问诊平台。该平台由无人值守的智慧诊室、包含中医大数据的问诊云平台及手机APP组成,诊室下沉至社区,使得用户不出社区即可享受的全国各地的知名中医的医疗服务。据项目负责人透漏,公司新一代的远程智慧切脉仪将更便携、更智能,使得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就诊。


  研发人员在进行远程智慧切脉仪调试


  公司首席科学官陈文会教授说,“远程智慧切脉仪解决了中医远程诊断的难题,新的中医诊疗模式正在现代技术支持下走上新的路径。”深圳名中医徐医生评价道,这项技术发明是中医诊疗模式的重大创新,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澳门大学科技研究院智慧城市研发部主任唐远炎在亲自体验过该平台后认为,这个项目非常具有市场潜力,网络诊断正成为主流模式。


  主研人员在高校进行科研交流


  在本届高交会上,一些商家现场体验远程智慧切脉仪后表示,在如今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下,这一发明将有助于三、四线城市居民享受到优质中医资源,降低患者和医生的出行成本,市场前景看好。


  记者观察到,在高交会现场,很多来访者都在展台兴致勃勃地进行体验,平台中医进行义诊和讲解,成为人气最旺的展位之一。(记者 陈冰 见习记者 严壮)


  高交会上人们对远程智慧切脉仪兴趣十足:深圳特区


  悬丝诊脉是真的吗推荐搜索词:

  

  1.孙悟空悬丝诊脉是真的吗

  

  2.把脉口诀一览表

  

  3.悬丝诊脉的故事

  

本文标题:悬丝诊脉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