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给巴尔 [sāng jǐ bā ěr]


  地区名称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展开


  桑给巴尔(Zanzibar)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组成部分,面积2654平方公里,位于(6°10′S,39°12′E)[4],由温古贾岛(又称桑给巴尔岛)、奔巴岛及20余个小岛组成,与坦大陆最近距离36公里。人口约130万,98%信奉伊斯兰教。


  桑行政区域划为5省,分别是桑给巴尔城区和南方省、桑给巴尔北方省、桑给巴尔西方省、奔巴岛北方省和奔巴岛南方省。 [1]现为东非重要驳运港,转口贸易兴盛,为世界最大的丁香和丁香油输出港。


  中文名


  桑给巴尔


  外文名


  Zanzibar


  别名


  占吉巴


  所属地区


  坦桑尼亚


  地理位置


  坦桑尼亚东部,


  


  


  桑给巴尔 [sāng jǐ bā ěr]


  


  桑给巴尔(Zanzibar)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组成部分,面积2654平方公里,位于(6°10′S,39°12′E)[4],由温古贾岛(又称桑给巴尔岛)、奔巴岛及20余个小岛组成,与坦大陆最近距离36公里。人口约130万,98%信奉伊斯兰教。


  桑行政区域划为5省,分别是桑给巴尔城区和南方省、桑给巴尔北方省、桑给巴尔西方省、奔巴岛北方省和奔巴岛南方省。 [1]现为东非重要驳运港,转口贸易兴盛,为世界最大的丁香和丁香油输出港。


  中文名


  桑给巴尔


  外文名


  Zanzibar


  别名


  占吉巴


  所属地区


  坦桑尼亚


  地理位置


  坦桑尼亚东部,印度洋近海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


  


  发展历史


  1503年被葡萄牙占领。17世纪起属马斯喀特苏丹国。


  1856年成为独立的桑给巴尔苏丹国。


  1890年成为英国殖民国。


  1963年宣告独立。


  1964年成立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


  同年成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一员。


  始建于公元初,曾为东非沿岸重要贸易口岸,后一度衰落。19世纪初成为奴隶贸易中心,海运贸易复盛。1824年赛义德·伊本苏丹在此建都。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早於南宋时期,中国已经与桑给巴尔的居民有贸易往来,如《诸蕃志》称之为“层拔国”、《岭外代答》记曰“昆仑层期国”、《文献通考》、《宋史》记“层檀”、《岛夷志略》记“层摇罗”等,记载岛上居民有信奉回教的阿拉伯人,还有来自非洲的黑人居民。岛上曾发掘出中国古青花瓷器及宋代铜钱。到了近代,才开始有来自印度的移民。


  十六世纪时,这里是非洲与阿拉伯及印度的一个交易中转地。这里不但盛产农作物而且还有贵重金属和宝石。


  早期


  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多处考古发掘发现,二、三百万年前,已有人类祖先本栖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大约公元前二千年,东非的先民们已迈入新石器时代晚期。他们已开始使用独木舟,穿过仅36公里的海峡,抵达桑给巴尔和奔巴岛。由于岛上气温较高,无冻死之虞,再加上水源充足,不乏食物,是理想的栖息地,于是他们就定居了下来。他们把小木棍编成网状,插在地上、涂上泥巴,留下门窗,加上屋顶,就建好了能避风雨的住室。


  定居下来的先民们,主要以打猎、捕鱼、放牧、采集果实为生。后来也逐渐开始尝试农业种植。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几个文明古国的船只利用季风航行于海上,偶尔抵达桑、奔两岛。初期,因船吨位不大。抵两岛的次数也不多,尚未对散居在两岛各处的先民们造成大的影响。


  桑、奔两岛的先民们主要是来自非洲大陆的班图人。他们也逐渐组成了以部落头人为首的若干部、路。所谓头人。其实就是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古希腊托勒密王朝控制了埃及、开始发展红形及北印度洋的海上贸易。罗马帝国时期,这一贸易活动更趋活跃。由于桑给巴尔地处海上要冲,与外界交往逐渐多起来。在桑给巴尔留发掘出托勒密王朝和古波斯王朝钱币、证明桑、奔两岛与外界接触已较频繁。


  公元五世纪前后,阿拉伯半岛的居民为躲避战乱,开始向包括桑给巴尔在内的东非沿海地带移民。比如,七世纪末、波斯苏丹王苏莱曼与阿曼苏丹王交战,阿曼人战败。波斯人曾把大批阿曼人驱赶出阿拉伯半岛,包括桑、奔两岛在内的东非沿海成了他们的首选地。贩卖象牙和奴隶已经开始。公元九世纪在巴格达曾发生过规模不小的奴隶暴动。可以推断,作为东非桥头堡的桑、奔两岛,已开始被卷入奴隶买卖活动之中。由于阿拉伯人、波斯人移民的增多和商业流通的发展。铜、铁器的输入,极大地促进了桑、奔两岛的经济发


本文标题:zanzi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