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老师是谁
诸葛亮的师傅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位:
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儒。他教授了诸葛亮很多知识,对诸葛亮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司马徽学识渊博,精通兵法、谋略等,他的教导为诸葛亮日后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庞德公:
庞德公是荆州名士,他十分欣赏诸葛亮的才华,诸葛亮也趁机拜他为师。庞德公在品德、学识和为人处世等方面都对诸葛亮有深远的影响。
邓公九:
邓公九是一位世外高人,极其擅长兵法之道。诸葛亮通过司马徽的引荐拜邓公九为师,并且将邓公九的兵法阵图领悟得很透彻,他的八阵图至今也被世人所津津乐道。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诸葛亮师傅的说法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存在一些差异,但司马徽和庞德公被广泛认为是对诸葛亮影响较大的人物。
水镜先生作为诸葛亮的师傅 司马徽为什么没有被重用
还不知道: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十分有名气的人。一生中并没有立下什么战功,但是他却教出了一个非常有能力的谋士——诸葛亮。
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三国演义》第37回即为“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事还是有试试基础的,《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而《襄阳记》为东晋人习凿齿所著,习凿齿也是一名史学名家,罗贯中的依据就来源于此。
水镜先生为何没被重用呢?
这与于魏晋时代的特有文化现象———魏晋风度有关。
以东汉末年,国将不国,民不聊生,天下豪杰纷起、群雄割据、逐鹿中原。而摆在当时士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主动或被迫出仕,参与到刀光剑影的政治军事斗争中;退隐,全身远祸。
刘备避难南漳时,遇到料事如神的司马徽,心存敬佩。当刘备邀请他“出山相助,同扶汉室”时,他却以“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语婉言谢绝。
这位水镜先生,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带,过貌非常,居深山之巾,友松竹,爱琴书,俨然一世外之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好似万事参悟坐待羽化的一位佛祖。
他虽然不愿出仕,愿与山林为友,向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隐老,不愿为建功立业叹心肠血,但是却时时关注着混乱纷争的社会政治状况,经常与朋友探讨治乱及救民水火之事。
他通过刘备的气色,就知其襄阳逃难之事;对刘备部下进行评价:“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十分欣赏伏龙、凤雏的才能:“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甚至诸葛亮也比他稍逊一筹。徐庶帮刘备打败曹仁后,曹操请徐母到许都,并写诈书召回徐庶。徐庶临走拜访孔明,请他出山辅佐刘备。孔明就识不破曹操的阴谋,料想不到徐庶之行将会导致徐母之死,而司马徽则一听即知曹操之奸计,并知“今若去,母必死矣。”可见孔明尚有不及。
更著名的,是他对孔明事业的断语:“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借哉!”不但明天时,他还知地利。当玄德问:“何颖川之多贤乎?”他回答:“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颖分,其地必多贤士。”可见,司马徽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智慧的人之一。
最后,小说第三十五回写道: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司马徽“飘然而去”,刘备嗟叹:“真隐居贤士也!”
诸葛亮的师傅是谁?他满腹经纶,为何一生却默默无闻?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可谓老少皆知,但是诸葛亮的师傅是谁?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有的人可以误以为是水镜先生,其实不然,诸葛亮的师傅是庞德公。
庞德公,字尚长,东汉末年名士,他与当时隐居襄阳的徐庶、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交往密切,诸葛亮叫做“卧龙”,庞统叫做“凤雏”就是他给叫出来的,后来被天下人知。
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说诸葛亮的师傅谁,但从史料推测可知应该是庞德公,就算不是诸葛亮的师傅,但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至少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诸葛亮每次拜访他,都以师生之礼相见,均拜于床下。
庞德公隐居时,荆州刺史刘备曾数次请他出仕,但他都拒绝了,后来有人问他,为何不肯为官,你拿什么留个后世子孙呢?他回答说:世人留给子孙的是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我留给子孙的是耕读传家、过安居乐业的生活,所留不同罢了。
庞德公后来隐居于鹿门山(现今襄樊城东南约15公里处),终身采药去世,现在鹿门山仍有其遗迹和塑像。
庞德公临终遗言
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庞德公临终遗言的具体内容。
庞德公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隐士,他与诸葛亮、庞统、司马徽等交往密切,对诸葛亮等人也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关于他临终遗言的说法,大多存在于一些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缺乏确凿的历史依据。
有一些传说中提到,诸葛亮在临终前曾喊“庞德公救我”,但这可能只是一种虚构或演绎,旨在增加故事的神秘色彩和情节张力。
历史上对于庞德公的记载相对较少,主要强调他的隐士身份和与其他名士的交往。我们应该以严谨的历史态度对待这些人物和事件,避免过分依赖未经证实的传说和故事来解读历史。
庞德公到底是何许人也?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喊他救命?
很多人都不了解诸葛亮和庞德公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大喊:“庞德公救我”,诸葛亮已经足够妖孽了,那么他临死前求助的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如果庞德公在其身边,是否可以救诸葛亮一命呢?
诸葛亮提到的庞德公与庞德没有一毛钱关系,庞德为曹魏的大将,被关羽称为“白马将军”,在与关羽交战中,被关羽擒拿,因拒不投降,被关羽斩杀。而这个庞德公是荆州襄阳人,东方名士、隐士,神人也!两人一文一武,既不是同一个人,也没有任何瓜葛。
庞德公是东汉名士,荆州名士中的领军人物,友善好客,堪称东汉“交际花”。他一生从不进城,隐居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耕读弹琴,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是他名声在外,又友善好客,一时间引天下的名士慕名而来,在此高谈阔论,成为东汉人才的一个聚集地。他是伯乐,令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事业。他友善好客,与诸葛亮、徐庶、庞统、司马徽等人都交往密切,他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正是由于他的高度评价,才使得诸葛亮、庞统等人得以名扬天下,被诸侯所争抢。因此,可以说庞德公才是诸葛亮、庞统等人的伯乐。
他有大才,又久负盛名,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庞德公进府,庞德公都不屈身就职。据野史记载,为此刘表还亲自上门请他出山,庞德公为了摆脱刘表的纠缠,曾经用“假死”骗过刘表。事后,他又奇迹般地复活了,因此更是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说他会起死回生之术。
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心血日耗,自知命不久矣,就用七星灯续命。不料在关键时刻,司马懿派兵劫营,魏延帐中报信,将诸葛亮的本命灯踏灭。诸葛亮续命失败,不久之后就病逝。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大喊:“庞德公救我”,此时他想起了庞德公有起死回生之术,希望庞德公能够救他一命。然而庞德公不在身边,终难逃一死。
实际上,诸葛亮早已经油尽灯枯,庞德公虽为奇能异士,纵然懂得一些医术,但绝不会什么起死回生之术。因此,即使庞德公在诸葛亮身边,他也无法救诸葛亮一命。
庞德公
东汉末年名士、隐士
庞德公,生卒年不详,字尚长,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
庞德公早年住在襄阳沔[miǎn]水的鱼梁洲上,以耕读为业,从未到城内官署任职。荆州牧刘表曾多次派人邀请庞德公出山,都未成功。后刘表亲自登门游说,庞德公也没有屈从。庞德公与居住在襄阳一带的名士司马徽、诸葛亮、庞统、徐庶等素来亲善,交往深厚。他曾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在士人之中颇有名望。庞德公还将少年庞统推荐给司马徽,使其在南方士人之中闻名。因年长司马徽十岁,庞德公被其尊称为“庞公”,当时的人都以为“公”就是庞德公之名,但并非如此。后来庞德公以采药作为托词,带着妻子和儿女隐居于鹿门山。
后世史家对庞德公的评价颇高,南朝宋范晔认为像庞德公这种超然物外的隐士,最大的成就就在于虚无的境界和对自我的保全;明朝陈继儒将其比作像老子那样功成身退的先贤;清人阮函则认为庞德公是对诸葛亮的成材起关键作用的一个人物。
人物生平
耕读为业
庞德公是襄阳人,住在岘山以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从未到城内和官署里去过。庞德公在家乡自己耕种劳作,与他妻子两人在生活中相敬如宾。休息的时候,庞德公定会整理头巾不让其歪斜,坐得十分端正,并以弹琴、读书的方式自娱自乐。人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总是一副恭敬严肃的模样。
拒绝出仕
时任荆州牧的刘表曾多次派人邀请庞德公出山,但是庞德公都没有从命。于是刘表又亲自登门问候,并向庞德公表示,保全一身之身,又怎么比得上保全天下之人。庞德公却笑着回答,天鹅在高高的林木上做窝,到了晚上就有地方栖息;乌龟在深深的泉水下面挖洞,到了夜里就有了归处。因此一个人追求什么,舍弃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只不过出于对各自巢穴选择的不同。既然人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一个栖身之所,那么天下也就不是自己所要保全的。
庞德公说完便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而他的妻子、儿女仍在前面除草。刘表指着他们称,庞德公宁愿在田间辛苦劳作也不愿接受俸禄,将来又有什么能够留给后世子孙。庞德公回答,当世之人都被危险留下他们的子孙,而只有自己把一片安宁留给他们。虽然两者留下的东西不同,但却不能说自己什么也没留下。刘表追问这是什么意思。庞德公解释说,古时候的尧帝和舜帝毫无眷恋地把统治国家的权位传给各自的臣下,让自己的儿子回归民间生活,而没有骄傲之情。因此,丹朱、商均虽然愚昧,却都平安一生,没有招致杀身之祸。相比之下,禹、汤两位皇帝虽以天下为重,却将国家变成了私人所有,将皇位传给了各自的子孙,这也最终导致桀被流放南巢,纣的首级被悬于周朝的旗帜上,并且全族之人都未能幸免于祸。这不是因为禹、汤比丹朱、商均愚蠢,而是因为他们的处境更加危险。当年周公摄政时杀害了他的兄长。可倘若此前让周公和他的兄弟食用粗劣的饭菜,居住在简陋的茅屋之中,哪里会有后来的危害。刘表听了,叹息着离去。
友善好客
庞德公与隐居襄阳一带的司马徽、诸葛亮、庞统、徐庶、崔州平等名士素来亲善。他们常常欢聚一堂,泛舟水上或涉水互访,率性而为,无比欢畅。
诸葛亮每次到庞德公家里拜访,都会其坐榻前面行下拜之礼,庞德公也不阻拦他。有一次,司马徽去庞德公家里探访,适逢庞德公去汉水对岸祭祀先人。于是司马徽直接走进堂屋,称即将有客人来找自己和庞德公叙话,要庞德公的妻子、儿女快快做饭招待。于是,庞德公的妻子、儿女便依次站在堂屋前面,向司马徽行下拜之礼,然后又来回跑着摆设坐处,备办饭食。过了一会儿,庞德公回到家里,与客人们坐在一起,亲密无间,以至一时分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了。
诲人重教
乡邻之间流传者一句老话,称把诸葛亮说成“卧龙”,把庞统说成“凤雏”,又把司马徽说成“水镜”的说法,正是源自庞德公对这三个人的评价。
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儿,年少的时候看起来朴实迟钝,所以未曾得到赏识他的人,只有庞德公对他器重有加。庞统十八岁的时候,经庞德公的推荐,去拜见了颍[yǐng]川郡的名士司马徽。两人相见之后一直从白天谈话到了夜里。司马徽非常器重庞统,称赞其道德和才华应居南方士人之首,并感喟于庞德公实在有识人之明。而庞统也自此逐渐闻名。
隐居鹿门
庞德公因较司马徽年长十岁,被其尊为兄长,呼为“庞公”,当时的人也因此称“公”是庞德公之名,其实并非如此。后来庞德公以采药为托词,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上了鹿门山。人们从此便不再知道他的所在了。
人物评价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指出像庞德公这种于海滨、山林之间匿迹的隐士,其远离尘世的个性如同清风缓吹,飘逸的个人情志高升云端。他们人生大道的成就就在于虚无的境界与对自我的保全,事理应远离人世的枉曲。
明朝文学家陈继儒在《狂夫之言》中评价黄石公把学问传给张良后归隐在谷城,庞德公把学问传给诸葛亮后归隐在鹿门,老子传道给孔子后归隐在流沙,他们都是将名声传出去之后便功成身退。因此,庞德公与黄石公可以说是像老子一样的先贤。
清人阮函在《答鹿门与隆中孰优说》指出庞德公不肯接受刘表的征辟,是觉得此人不值得自己与之图谋大业。但在与刘备有一番智慧的辩论后,他还是为其推荐了诸葛亮,一来可以在动荡时局中匡扶社稷,二来却不改自己隐居山林的志向。由是可见庞德公对诸葛亮后续的成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标题:诸葛亮的老师是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