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话说·意象与意境
一、意象
是指在主观意识中,被选择而有秩序的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比如:汉·王充《论衡·乱龙》:“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除此之外,还指:
1.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比如: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闚意象而运斤。”
2.神态;风度。比如:叶圣陶 《伊和他》:“他脸上显呈出来的意象,仿佛一朵将开的花。”
3.想象。比如:茅盾 《无题》二:“他的心目中早已有那么一个配作主角的女性……而且这意象中的女主角也跟着一年一年长大了。”
4.印象。比如:清·朱琦 《北堂侍膳图记》:“每於中夜,徬徨却顾,不独儿时意象,邈难再得,即曩昔家居骨肉聚处之乐,亦惝然如梦,不可追忆。”
5.意境。比如:宋·黄庭坚 《同韵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忆》之一:“革囊南渡传诗句,摹写相思意象真。”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十二:“对一个文学工作者,语言就如画家的线条,音乐家的旋律,是用以表达意象或感情的主要手段。”
6.心境。比如:宋·王安石 《宿土坊驿寄孔世长》诗:“残年意象偏多感,回首风烟更异乡。”
宋·陆游 《病起寄曾伯兄弟》诗:“意象殊非昨,筋骸劣自持。”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一般要包括的要素——意和象。
意,是创作主体要表达的意念、情感、理想、追求;
象,是作品所赋予的物化艺术手段。
所有艺术品,都是意和象的统一。比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玲望秋月。”元代余氏勤议论说:“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
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换言之,就是借物抒情。
以柳树为例:他的意象是惜别,留恋,祝愿。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这样,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比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佚名《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除此之外,还有:
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
“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
“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
“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
“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
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二、意境
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用语,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
比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本为怡人情景,但在“国破山河在”的战乱时期,因感伤国事,则变成了徒增伤悲的缘由。
意境,这个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他认为,意境、物境、情境是好诗必不可少的三境。
晚唐诗人司空图写了《二十四诗品》,对意境做了具体分析,认为诗的极至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二者完全契合。
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意境发展为“境界”,指出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举例说: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有我之境。该“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自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该“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三、意象与意境联系与区别
一般地,人们认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以意境为主,意象辅之的范例,通过体现跨时空的景致,能够引起接受者的审美情感的共鸣。
然而,意境以意象为前提的,但意境高于意象。意象是艺术审美的广度,意境是审美的深度;意象广阔,意境深邃。
比如,岳飞《满江红》是意境深邃的佳作:“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而屈原的《天问》,则以意象的广阔见长。
同时,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即:从意象发展到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个别走向一般,从形而下的外观印象走向形而上的灵魂感悟。比如: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其一曰:“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属于纯艺术范畴。而意境则已跳出了纯艺术的束缚,与生死、爱恨、家国、文化、道德、信仰(包括道或佛)等非艺术领域结合在了一起。比如: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本文标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