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昵称:凌风·作家


   美篇号:499752974


   图片:来自网络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原唱:关正杰


   翻唱:凌风


  


   粤语,是一种充满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方言。粤语歌曲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凭借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听众群体,在音乐领域的发展更是璀璨夺目。尤其粤语歌词内容常常反映广东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价值观,通过描绘广东的市井生活、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展现了广东的独特魅力。有的歌曲通过表达爱情、友情和亲情等情感,触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


   盛夏七月,欣闻“广府文化交流会”开展“粤语好声音”翻唱作品征集活动,作为广东人,积极参与我责无旁贷,今日翻唱《渔舟唱晚》,通过其独特的旋律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表达对美景的留恋和对家乡的眷恋。


  


创作背景

  


   《渔舟唱晚》最初是一首古筝曲,创作于民国时期。1925年,古筝大师魏子猷在北京辞官后回到家乡河南遂平县,每天来到汝河大堤操筝,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创作出了《渔舟唱晚》旋律的初稿。这首曲子后来经过魏子猷的高徒娄树华的加工润色,变得更加完美,并在魏子猷逝世后,由娄树华演奏而蜚声世界,成为中国传统古筝名曲之一。


  


历史演变

  


   《渔舟唱晚》的曲名源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诗:“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古代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这句诗不仅为古筝曲提供了灵感,也成为了粤语歌曲《渔舟唱晚》的灵感来源。歌曲由卢国沾作词,关正杰演唱,其浪漫感人的旋律和充满诗意的歌词,使得《渔舟唱晚》成为香港著名业余歌手关正杰的代表作之一。这首经典粤语歌曾荣获香港无线电视台1983年第一届十大劲歌金曲奖,其意境深远,曲韵悠扬,歌词赋有诗意,古色古香。关正杰的唱功一流,音色绝美,深情贴切,极赋感染力。


  


翻唱感想

  


   成长生活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海滨城市,被大海浸润大的我,原本对海景早已司空见惯,但当听到这首《渔舟唱晚》,就被它营造的意境所吸引所折服。歌曲以海浪声开场,紧接着是动听的古筝弹奏:碧波荡漾的海水,宽阔的海面,有水鸟掠过。渔翁驾舟捕鱼,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一段古筝开场之后,弦乐进入,关正杰的歌声随即出现。整首歌曲悠扬深沉,一幅晚霞孤舟交织的画面缓缓而出,一股浓浓的离愁别绪回荡在歌声中。我陶醉其中,欲罢不能,于是有了这个翻唱。


  


歌词分享

  


  红日照海上清风晚转凉


  随着美景匆匆散钟声山上响


  海鸥拍翼远洋


  要探钟声响处


  无奈我不知方向


  人象晚钟一般愤


  美景不可永日享


  船划破海浪终于也归航


  无论我多依恋你苦于了解情况


  归家怨路长痴心却在远方


  


  谁遇到风浪多少也惊惶


  无力再收痴心网


  心中急又慌涌出眼泪两行


  向晚景色碎红日向山边降


  前路也许昏昏暗天边总有月光


  含泪看彼岸不知你怎样


  来日也许可相见


  相见止于梦乡


  相思路更长心曲向谁唱


  


文化影响

  


   《渔舟唱晚》不仅在音乐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还成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御用”背景音乐,这一应用使得这首歌在中国大陆家喻户晓。1984年,电子琴演奏家浦琪璋将传统民乐《渔舟唱晚》改编成一段新的音乐,随后中央电视台从中选取了其中一段作为《天气预报》节目的背景音乐,进一步扩大了这首歌曲的影响力。


   《渔舟唱晚》作为一首跨越文化和时代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古筝艺术的魅力,也通过其独特的旋律和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连接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情感纽带。


  


本文标题:渔舟唱晚歌曲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