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小故事
中国是个浪漫的国家,处处充满着浪漫的故事,历史、习俗、食物、物什、节日,都是由一个个或奇幻、或美好、或凄美、或喜庆的故事构成的。
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当然更少不了故事啦。春节期间每天干什么、吃什么、讲什么话,都是有讲究的,而且背后还都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今天,分享15个和春节有关的小故事,您可以每天给孩子讲一个,一直讲到大年三十。了解了这些小故事,孩子们肯定会更觉得春节完满、有趣味,更喜欢过春节。
01熬夜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大怪兽,形貌狰狞、生性凶残,尤其喜欢吃人,人们都很害怕这种叫年的怪兽,简直是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蹿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天视为生死关口——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人们都早早赶回家,提前做好晚饭,然后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栓牢,把宅院所有的门窗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除此以外,人们还在吃饭前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安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大家谁也不敢睡觉,挤在一起聊天壮胆,慢慢地,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夜守岁的习惯。
02放鞭炮,穿红衣
过年放鞭炮,穿红衣的习俗,也和年兽有关。
每到年兽下山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关闭门窗,躲在屋里不敢出来。
可是,有一次,又到了年兽下山的日期,有两个小孩特别淘气,不听妈妈的叮嘱,偷偷跑到街上去玩,他们又蹦又跳,还噼里啪啦放起了鞭炮。这时,饥肠辘辘的年兽正好走了过来,看到两个白白胖胖的小孩,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年兽正要扑上去吃掉,突然看到小孩手里有样长长的东西,一边冒着白白的浓烟,一边噼里啪啦地怪叫。年兽以为这是人类新发明的、专门对付它的神秘武器,吓得转身就跑。年兽正跑着,忽然看到有户人家正在关窗户,站在窗前的女子穿着一件崭新的红衣服,特别鲜艳,年兽一看到这种鲜艳的红色,眼睛立刻像着了火一样痛,于是顾不得吃东西,嗷嗷叫着逃回深山去了。
从此以后,人们知道年兽害怕鞭炮声和红衣服,于是每到年关,家家户户都穿红衣,放鞭炮。
03腊八粥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本来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年轻的时候,他见人们备受生老病死痛苦的折磨,为帮助人们解脱生死,他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释迦摩尼在雪山上苦行六年,经常每天只吃一粒麦,一粒麻,非常虔诚。后来,他发现一味的苦行并不是解脱的办法,就决定下山,放弃苦行。途中,一位牧女看见释迦摩尼瘦弱不堪的样子,深受感动,就用牛奶和各种各样的谷物熬成乳糜给释迦摩尼吃。
释迦摩尼吃完乳糜,很快便恢复了体力,随后在菩提树下入定七天,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
后来,中国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摩尼,便在腊月初八这天用各种各样的谷物熬腊八粥吃,还把这一天作为年节的开始。
04送灶神
有些地区,把腊月二十三定位年节的开始。
腊月二十三是灶神上天庭汇报工作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买又黏又甜的糖送灶神,目的是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
送走灶神之后,正月初四再把灶神接回来。
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像即可。
相传,灶神本来是一个嗜赌如命的赌徒,输光了家产,连媳妇都卖了,最后以行乞为生。
他的媳妇又嫁到一个殷实的家庭,赌徒行乞时无意中遇到了妻子,羞愧难当,钻进灶火中把自己烧死了。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了灶神。
05桃符与春联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下,门边站着两个神仙,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用芒苇做的绳子将它捆起来,送去喂老虎。天下的鬼魂都畏惧神荼和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和郁垒的模样,供在自家门口,用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再后来,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来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三来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后来,人们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06贴门神
在许多地区,仍旧保留着春节贴门神的习俗。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有神奇的秉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具有超高的捉鬼擒魔的能力。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魑魅魍魉战斗。
除了神荼和郁垒,民间信奉的门神还有唐朝的武将秦叔宝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有段时间半夜经常听到门外鬼魅呼号,彻夜无法安睡,于是就让这两位武艺超强的武将手持兵器立在门的两边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
后来,唐太宗干脆找人把这两位武将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慢慢地,这一习俗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叔宝、尉迟恭也成为人们信赖的门神。
07倒贴的福字
春节的时候,福字之所以要倒贴,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那年春节前夕,恭亲王按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王府的大门上。
谁知,有个家丁不识字,竟将“福”字头朝下贴在了门上。恭亲王福晋看了十分气恼,就想鞭罚家丁。恭亲王府的大管家是个善良又能言善辩的人,连忙跪下来替家丁求情:“禀告福晋,奴才听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这是喜庆的前兆啊!”恭亲王福晋一听,觉得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如果吉祥的话说一千遍,金银财宝就能增加一万贯。都说奴才没学问,没想到他还有这招式呢!”于是一高兴,嘉奖了管家和家丁各五十两银子。这可真是因祸得福!
08包饺子
饺子是北方春节期间餐桌上必有的一道美食。
相传,饺子又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不但医术高超,而且特别善良,经常免费给穷人看病。
有一年冬至,天寒地冻,伤寒流行,许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了特别心疼,就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吃。
病人吃了张仲景赠送的娇耳,耳朵上的冻疮很快就好了。张仲景舍药救人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免费给人看病的善举。
09煮汤圆
北方春节吃饺子,南方有些地区则吃汤圆。
关于汤圆,也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有个神仙叫吕洞宾,喜欢到人间游玩。
有一年,吕洞宾化成一个卖汤圆的老头儿,挑着一担汤圆到西湖边叫卖。有个小男孩看到了,嚷着要吃汤圆,爸爸就给它买了一颗。没想到,那汤圆特别神奇,不等小男孩咀嚼,就一骨碌滑到小男孩的肚子里去了。更奇怪的是,小男孩吃了汤圆以后,三天三夜不吃东西。爸爸急得要命,急忙抱着孩子去找卖汤圆的老头儿。
吕洞宾见了哈哈一笑,不慌不忙地把小男孩抱上断桥,然后突然猛不防抓住小男孩的双脚倒拎起来,喝起:“出来!”那三天前吞进去的汤团,竟整个儿从小男孩的嘴巴里吐了出来。
汤团落在断桥上,咕碌碌滚到西湖里去了。说来也巧,断桥下生活着一条小白蛇,正好看到了从断桥上滚下来的汤圆,便顺势张开嘴,“咕嘟”吞进肚皮里去了。
这条小白蛇吃了汤圆之后,不久竟然化成了人形,给自己取名叫白素贞。原来,她吃掉的那颗汤圆,是吕洞宾的一粒仙丹。而那个小男孩,就是许仙。据说,他长大后和白素贞还成亲了呢。
10打年糕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在申地修筑了著名的阖闾城。
城池修好后,伍子胥对心腹说:“如果有一天我死了,国家遭遇大难,百姓流离失所,没有饭吃,你就在城门下向下挖几米深的土,就能看到我埋在那里的食物。”
不久,伍子胥被人害死,越国趁机攻打吴国,连年的战争使申地的百姓备受苦难,房子被烧毁,地也没法种,饿死了许多人。
在这危难时期,伍子胥的心腹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于是悄悄向城门下面挖去——原来,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砖石。
人们用它制成食物,终于度过了难关。
这种食物就是后来的年糕。
以后,人们在腊月里,用糯米制成年糕,来祭祀伍子胥,同时也象征“年年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11压岁钱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出来捉弄小孩。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就吓得哭起来,然后是发高烧,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疯疯癫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异常珍贵,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和孩子玩。
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祟来了,变出一股冷风吹灭灯火,然后用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放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祟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
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12祭祖
中国人特别注重感恩,春节祭祖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古时候有个叫丁兰的樵夫,父亲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
每天,丁兰去山上砍柴,到了中午母亲就给他送饭。由于母亲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再加上山路陡峭,母亲每次上山都要花很长时间。丁兰嫌母亲走得慢,常常抱怨母亲。因此,每次上山给丁兰送饭,母亲都特别紧张,生怕又挨孩子一顿批评。
有一次,丁兰看到一只小乌鸦在四处寻找食物,然后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已经老得不能飞翔的乌鸦妈妈。丁兰很受感动,心想:一只小鸟尚且懂得感恩父母,我作为一个人,怎么能那样对待母亲呢?于是决定以后好好孝敬母亲。
过了一会儿,母亲又送饭来了,丁兰激动地朝母亲迎上去。丁兰本想扶母亲一把,没想到母亲竟以为丁兰要打她,吓得转身就跑,一不小心掉进旁边的一条河里淹死了。
母亲死后,丁兰特别伤心,每天都在思念母亲。后来,他在木板上刻了父母的模样,供奉在家里,每天祭拜。
据说,这就是中国人祭祀的由来。
13接财神
正月初四接财神。
北宋时期,有个宰相叫蔡京,特别有钱,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的生日恰好是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拜。
后来蔡京被罢了官,发配到偏远的岭南,百姓便另外换一个财神供奉。
当时宋朝的国姓是赵,于是就给新财神取名叫赵玄坛。据说,蔡京做宰相期间干尽了坏事,百姓恨透了他,临去岭南时,他随身带了许多钱,可是途中谁也不肯卖东西给他,又沮丧又劳累的他最终死在了半路上。
14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的传说在我国很流行。
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
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认为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除夕夜就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
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当做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正月初十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
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15元宵姑娘
汉武帝时期,有个大臣叫东方朔,善良又风趣。有一年正月,东方朔正在御花园欣赏梅花,突然发现有个宫女在一棵梅花后面掩面哭泣。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自从进宫后就再也没见过家里的亲人,特别想念父母。
东方朔见元宵哭得可怜,就决定帮帮她。东方朔会占卜,于是跑到汉武帝那儿说:“本月十六玉帝将令火神君将火灾给长安百姓,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元宵姑娘做汤圆最好吃,为什么不让她做一些供奉给火神君呢?另外,再让全城的臣民家家户户挂灯笼、点鞭炮、放烟花,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再通知城外的百姓,十五晚上全都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长安城到处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非常热闹。宫女元宵的父母也进城观灯,元宵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花。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民俗,因此春节习俗也就有所不同,背后的故事也就各不一样。
本篇只是分享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本文标题:关于春节的小故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