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推荐文章1: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与上海龙华兵工厂缘起火药

  

  逄秀莉 徐泓 赵宏伟 /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865年,中国第一家大型官办企业,即如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诞生。150年来,一代代仁人志士、科技英才和能工巧匠在江南造船的大旗下施展“实业救国”“精忠国”的理想,不断创造中国民族工业的奇迹。当我们再次将视野投向江南造船创造的近百个“中国第一”时,不难发现,她的诞生对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诸多领域起到了奠基作用。


  1875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呈朝廷的《上海机器局销折》中回顾总结了江南制造局从1865年建局到1875年十年间的五件大事,分别是制造轮船、制造枪炮、制造火药弹药、制器建厂、翻译出版科技书籍。而火药的诞生,将江南制造局和上海龙华兵工厂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世纪中叶,我国生产的火药种类有粒状黑火药、栗色火药,此后又生产了无烟火药等。黑色火药生产虽然在我国历史悠久,但长久以来古老的生产方法没有得到改进和变革,火药的质量没有提高。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为我国火药技术研制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在江南制造局,火药的研制是从引进西方化学开始的。因此,化学与火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865年,江南制造局建立。第二年7月,徐寿、徐建寅父子由金陵机器局奉调江南制造局,参与制造局创办事宜。徐寿任襄办,总理局务。


  徐寿、徐建寅父子在江南制造局主要从事造船、造舰、造药、造机、造枪炮、造火药弹药以及制造器械、机床等,并为此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从而奠定了其徐寿、徐建寅父子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


  徐寿(1818~1884),字雪村,世为望族,无锡人,系中国近代化学之父,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奠基人。徐寿、徐建寅父子在江南制造局创办了翻译馆,随后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书籍引进中国。首先引入的是化学学科书籍。与此同时,徐寿父子还翻译了《烧造流金镪水法》《造硫镪水法》等相关书籍,为自造硫镪水(即硫酸,为制造火药的基本材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870年,江南制造局设立药水厂,徐寿、徐建寅父子在药水厂研究制造硫酸。


  1874年,徐寿、徐建寅父子奉两江总督曾国藩之令,在龙华镇创办龙华黑色火药厂(又称龙华火药局)。


  徐尚武《徐式火药学》(选)载,《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以下简称《徐寿父子研究》)称:“先祖雪村公、先父仲虎公,于同治末年(1874)奉两江总督曾国藩之令,创设黑色火药厂于龙华。”


  1874年,徐寿在龙华黑色火药厂研制硫酸取得成功。硫酸是生产火药的必备原料,制得硫酸就可制得硝酸和硝酸钾。自制硫酸为我国自行生产近代火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875年1月8日,《申》道《制造局新造强水》称:“徐君近深得西国制作之妙法,故现在龙华火药局自行制造,较西国所来强水毫无少异。”


  黑火药原料配比:硝酸钾75%,硫磺10%,木炭15%。


  龙华黑色火药厂在建厂时规模较大,自制设备较齐全,采用西方制法,机器生产火药的工艺流程包括淋硝、淋磺、碾磨、压药、造粒、充药等工艺,改变了我国以往手工方式,如粗工、粗料、粗器的方法生产火药。可见,古老传统的手工生产已远远落后于机器生产火药。


  徐寿、傅兰雅《火药机器》载《格致汇编》1881年2~5月卷文中说:“今则以绝巧轮器,仿化学制理分制药料”,而制药机器“日臻精巧”。文中还介绍了提销房、提硫房、烰炭房应用的各种仪器、工具、器械等知识,并阐述了组建“仿化之理分制药料”的重要性。


  龙华黑色火药厂还制成了六角饼火药,即一种六角形的块状火药。这种火药因多孔而燃烧速度快,威力大。此外,还生产了栗色火药。


  栗色火药原料配比:硝酸钾80%,硫磺4%,木炭16%。


  栗色火药外观呈栗色,制造方法与黑色火药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降低了木材的焙烧温度和时间,压成单孔或多孔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药饼。


  随着火药生产的扩大和发展,龙华黑色火药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添置了机器设备,增加了员工,扩建了厂房。


  至1904年,江南制造局在龙华镇已建立4家工厂,包括1874年建立的龙华黑色火药厂、1875年建立的枪子厂、1892年建立的栗色火药厂、1893年建立的无烟火药厂。此外,1875年,江南制造局还在松江建立了一个火药库。龙华镇四厂又称江南制造局龙华分局(即龙华兵工厂)。


  因此,龙华黑色火药厂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865年清朝创建江南制造局。其建局的目的是既造兵船、修造船舰,又能制枪、造炮、生产军火弹药。自1905年,江南制造局实施“船坞分家”,分设江南船坞和江南制造局。其中,江南船坞专门建造船舰,江南制造局专门生产枪炮和弹药。


  1911年,江南制造局更名为上海制造局;1912年,江南船坞改称江南造船所;1916年,上海制造局更名为上海兵工厂,龙华四厂则被称为上海兵工厂分厂。


  1932年,上海兵工厂停办,遂把机器移交给龙华兵工厂。还有部分机器(包括撤迁到杭州的机器)并入南京金陵兵工厂,小部分机器并入武汉汉阳兵工厂。那时,上海龙华兵工厂早已是制枪、造炮、造军火的工厂。龙华兵工厂是有百年军工历史文化传承的工厂,也是历史文明工业遗产保护工厂。


  上海龙华兵工厂,原名上海龙华黑色火药厂,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2577号,现名上海龙华机械厂。


  江南制造局徐寿、徐建寅父子于1874年奉曾国藩之令,创办龙华黑色火药厂。此后,徐建寅的第三个儿子徐少虎曾任龙华兵工厂技术处长、襄办;第五个儿子徐卓候曾任龙华兵工厂总务处长。


  龙华兵工厂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它是我国第一家火药厂,生产了我国第一代硫酸,自制了我国第一代粒状黑火药、第一代栗色火药、第一代白火药、第一代汞爆药、第一代棉花药。


  《清史稿·徐寿传》载《徐寿父子研究》第127页称:“既而设制造局于上海,百事草创。寿船炮枪弹多所发明。自制强水、棉花药、汞爆药。”


  寻根溯源,江南制造局对上海龙华兵工厂的创办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推荐文章2:江南制造总局,跟江南皮革厂还是不一样

  1


  鸦片战争像第一记耳光打在天朝脸上的1840年,29岁的曾国藩就听说了战败的原因:洋人船坚炮利,天朝器不如人。跟曾国藩同年中进士的合肥人李文安,有一个17岁的儿子李鸿章,这时正苦读文章、准备科举。


  十几年一晃而过,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跟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打得你死我活;年轻有为的李鸿章在中进士后,凭着老爹的人脉,当了曾国藩的入室弟子,之后更是组织起了自己的淮军。1861年,湘军攻破重镇安庆之后,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些统帅级人物心里都清楚:打下南京、搞死太平天国只是两三年内的时间问题,真正要紧的,是战后要干些什么:既保证自己的地位权力,又能提升帝国的实力——两者往往是合二为一相辅相成的。


  湘军淮军自己心里清楚,之所以能挽回对太平军的不利局面,洋人在上海的助力起了大作用:太平军武器不行,挡不住有枪有炮的洋人。


  1860年,曾国藩就打告给皇帝说:现在凭借洋人的力量来剿匪,把眼前的困难挺过去;将来学习洋人的技术造炮造船,那才是长远利益所在。


  当时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直接购买洋人的军火:好用是真好用,但贵也是真贵。一颗从英国舰船上偷来的12磅重炮弹,需要30两银子;一万颗铜帽,需要19两银子——还是次等货——还不准李鸿章嫌贵,有得买就算不错了。


  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样的人物,怎可能容忍长期受制于人?在体会过购买军火的诸多不便后,他们达成了一致共识:没有枪,没有炮,那就自己来造。有了洋人的枪炮,不但太平天国这样的事可以轻易镇压,也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跟洋人签割地赔款的条约。


  于是现代中国的制造业,就从军火工业开始了,后人把它视为洋务运动的起点。


  2


  1862年,曾国藩的幕僚徐寿、华蘅芳以手工的方式,造出来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然后再用这台蒸汽机,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虽然走出了从农业时代迈向工业时代的第一步,但因为没有加工机器和加工工具、无法保证制造精度,黄鹄号只是能动起来,要投入实用是不切实际的。


  曾国藩清楚:不是中国工人不够心灵手巧,而是要想拥有洋人的利器,必须先要有制造生产利器的机器。此时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向他建议:直接购买美国机器。


  李鸿章也是这样想的。他在上海建上海洋炮局,依靠洋人生产开花炮弹,后来又迁往苏州。虽然质量不及进口的原装洋货,但价格实在是低了。尝到甜头的李鸿章,兴致勃勃地上书,主张模仿八股取士一样开科学技术的科举,以功名吸引年轻人从事科技制造业——结果当然是被朝中的保守顽固派骂得狗血淋头。


  1865年9月20日,在太平天国灭亡一年后,由曾国藩规划、李鸿章督办、丁日昌实际负责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虹口成立。原材料加工,是购买的美国旗记铁厂设备;核心制造机器,是容闳花了6万8千两白银从美国买的新型“制器之器”;工匠,几乎全是原汁原味的西方工程师。


  江南制造总局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没有一星半点的现代制造业。就算是在上海这样的跟国际接轨最近的城市,也只有极个别的外资小型修理厂。突然间耸立起来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当地人觉得像是天方夜谭。虽然招工的待遇比种地强得多,但很难招到人,因为群众怕被骗进厂之后,会被烧成灰从大烟囱里被排出来。


  但无论如何,中国顶尖的甚至亚洲少有的军工厂,总是建起来了。


  3


  在欧美,一个军工厂的后面是一个工业体系,生产所需的燃料、原材料和零件,都可以通过市场购得。先有了工业社会的分工体系,再有集大成的军工厂。


  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不同。从一开始,它的目的就是要制造尖端军火,而籍以依赖的体系呢?压根不存在。所以从一开始,一方面钢材、有色金属、橡胶都必须进口,另一方面还有一系列的附属加工厂要兴建,例如汽炉厂木工厂铸铜厂熟铁厂汽锤厂……虽然好像只是办了一个军工厂,实际相当于在当地建了一个军工业的全新社会。


  创建的第一年里,江南制造总局就花费了25万两白银,主要于上海的关税。两年后,江南总局每天已经能生产15支毛瑟枪、12磅开花炮弹100发。


  然而李鸿章当初的希望还是失望了。他满心期待江南制造总局能一成立,就为他生产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后膛来复枪。但直到六年之后,江南制造局才有能力生产。好不容易产出来,不但造价高于原装进口的来复枪、质量也远远不如,连李鸿章自己的淮军都抗议拒绝使用。


  还有造船也是。1868年8月,中国第一艘真正可以使用的轮船在江南制造总局下水,曾国藩亲自取名为“恬吉”。虽然船的确造出来了,但行驶仍然迟缓、后期维修费用高昂,而售价比英国出售的同款轮船至少要贵一倍。于是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就中止了造船计划。


  工厂建成了,枪炮出厂了,能用但不堪大用,成本居高不下,与曾李之前设想的相去甚远——这当然都是有原因的。


  4


  成本之高,首先在于向欧美交的学费。因为没有工业底子,所有的原材料都必须进口,欧美的商人谁也不是慈善家,能多赚一分钱绝不会便宜了清政府。


  更重要的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大清的企业,是官办的机构。就像人无法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江南制造总局也不可能脱离天朝而独立。在19世纪70年代,每年总经费差不多一半用于购买材料,还有30%都是外国工程师和中国官员的薪水。


  像江南制造总局这样天朝舍得花钱投入的新生事物,当然会吸引不少实权派人物分一杯羹。不算小职员,在江南制造总局编制下的中国官员不到十年就从40人翻了一番,其中不少只是在这里挂个名领工资的。白领工资也就算了,在采购过程中的中饱私囊、贪墨腐败也是常事,致使曾国藩在1872年临死前下过一道死规定:每一笔采办,都必须经过总办本人及采买、支应和会计三个部门共同批准。至于吃白饷的,李鸿章再权倾一时,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工厂要想办下去,就不能去得罪不能得罪的人。


  无论如何,白花花的银子砸进去,总是必须要看到成果的。到19世纪90年代,在苦心经营二十余年之后,江南制造总局已成为亚洲最先进的近现代化机器工厂。它能造枪、造炮、造子弹,除了军工产品还生产印刷机等民用设备,除了制造机器还翻译西方书籍。如今为人所熟知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由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译介来的。


  而此时的日本,根本没有江南制造总局这样的工厂。中国自主的军事工业无论数量还是制造能力都优于日本,日本的武器只能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向西方买。然而中日甲午一战,中国的炮弹打中敌舰,但由于质量问题无法致命;相反日本的炮弹不但打沉了中国的铁甲舰,更击溃了整支北洋舰队。


  然后就是《马关条约》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赔款,这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财政收入的数十倍。日本拿了这笔钱之后继续办洋务、办教育——当然也办制造业。甲午之战不到三十年后的1922年,日本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凤翔号”,之后的“零”式战斗机也是世界一流战机。而此时的中国,还是只能造造步枪子弹;十五年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军人还是只能用血肉之躯去阻挡坦克。


  在2000亿成为制造业热词的当下,如今再回望江南制造总局——这一个中国近现代制造业的起点、充满历史教训的起点、值得反复咀嚼的起点——应该足够励志。不知道李鸿章死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制造业起步领先亚洲、结果却被别人后来居上的原因。反正就算他知道,他也做不到。他和曾国藩给中国留下一座当时亚洲领先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却无法令中国避开接踵而至的一记又一记耳光。


  参考: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张鸣《洋务自强》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推荐文章3:2024科学营|船舶科技专题营:逐梦科技 扬帆远航

  7月22-24日,由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共同主办,中国船舶集团上海船舶工业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的2024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船舶科技专题营活动成功举办,来自江苏、海南、重庆、陕西、上海等地区的58名优秀高中生,怀着对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研学之心,开启了为期3天的感悟科学精神、体验船舶科技创新之旅。


  7月21日上午,中船上海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顾奚出席了上海科学营开营仪式,并在仪式上与市科协、市教委及其他承办高校领导共同启动2024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上海科学营。船舶科技专题营是上海科学营六大分营(复旦大学分营、上海交通大学分营、同济大学分营、华东师范大学分营、华东理工大学分营、中船上海船舶专题营)中唯一一个由央企承办的专题营,自2013年开始,公司已经连续12年承办该活动,累计接收全国各地高中生营员1100余人,发挥了中央企业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在广大青少年心底厚植爱国情怀,活动受到各界广泛好评。


  此次活动为青少年营员们设计了船舶科普讲座、参观科研场所及造船生产一线、游览上海、科学动手实践、朋辈交流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实践活动,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带领营员们领略船舶科技魅力,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感受船舶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和精神。


  船舶营开营式上,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团委书记吴迪对营员及带队教师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中国船舶集团总体情况。他希望营员们通过此次船舶科技专题营,亲身感受船舶企业文化,生产现场和重要成果,追随大国工匠脚步,在实践中感受科学、探索科学、增强海洋意识、树立造船兴国、造船强国的志愿。


  营员们集中观看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宣传片,一起探索科技的海洋,共赴一场难忘的船舶科技研学之旅。大家分两批前往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展厅、质量培训馆、安全体验馆参观学习,跟随讲解员了解船舶工业和大型邮轮的建造,感受党领导下的中国船舶工业走向智能制造、智能创造的发展历程,以及外高桥造船在中国式现代化船舶工业发展中的强大实力。


  下午,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开发部总体开发室副主任王高帅为营员们带来了“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大型邮轮”科普讲座,以自身工作经验向大家介绍了世界邮轮发展历史、邮轮设计与建造的特点以及由公司建造交付国产首制大型邮轮的科研攻关历程,充分展示了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实力。


  营员们走进708研究所


  近距离接触“中国舰船设计的摇篮”


  感受舰船研发和海洋文化的魅力


  上午,营员们首先观看了第七〇八研究所宣传片,接着参观了喷水推进装置流场及力特性试验室等场所,深入了解了第七〇八研究所的历史沿革、主要业务、发展现状和研发实力,对船舶研发和试验验证原理产生了理性认识。在科学体验环节,营员们在某舰模拟驾驶舱/生活舱内亲自体验不同工况、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海况下的驾驶任务操作,加深了对大型舰船的认识。


  下午,营员们在上海展开了一场探索之旅,他们的目的地是上海的心脏——外滩和上海中心大厦。这次旅行不仅仅是一次观光,更是一次对上海经济、人文和科技发展的深入体验。


  上海外滩,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在黄浦江畔,眺望对岸的高楼大厦,仿佛可以看到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的画面,营员们纷纷拍照留念,切实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在一起;上海中心大厦,登顶远眺城市发展。参观过程中,营员们了解到上海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枢纽,不仅拥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还有着创新科技企业的集聚地。从外滩的银行大楼到中心大厦的现代建筑,每一个角落都透露着上海经济蓬勃发展的信号。营员们在导游的讲解下,深入了解了上海在国家开放政策下,如何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磁石,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天·7月24日


  营员到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看百年造船风云 感船舶工业发展


  上午,营员们一同参观了江南造船展示馆和生产现场。一张张照片、一艘艘大舰小艇,都见证着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发展变迁。最让营员激动的还属现场参观环节,烈日炎炎抵不过莘莘学子们强烈的探索热情,走上船舶码头,一艘艘现代化巨轮近在咫尺,方能领略其宏伟壮阔;穿行现代化的造船基地,了解现代化的造船流程,感受造船工业带来的颠覆性跨越发展;登上国之重器,零距离先进海洋装备,自豪感与安全感满满!


  在下午的流程中,营员们一同观看了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故事背景创作的长篇动画电影《江南》,感受青年工匠在那段落后挨打的历史中,发愤图强实业强国的历史。营员们还一同动手搭建了“福建”号仿真纸船模,在动手间了解现代化舰船的主要结构与建造模式。


  为期3天的船舶专题营活动已经圆满落幕,活动中营员们切身感受到海洋装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相信这难忘的体验已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这必将成为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期待这些营员在未来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审核:上海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推荐文章4: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推荐文章5: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晚清洋务运动的神操作!

  晚清年间,大清帝国在列强的炮火中节节败退,内忧外患,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一群“开眼看世界”的官员们灵机一动,决定办一座“笑料工厂”,专门制造“洋枪洋炮”,以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应运而生。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座“神秘工厂”背后的“神操作”与“笑料集”,看看它是如何成为晚清“洋务运动”的“秘密武器”的!


  第一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诞生——一场“洋务运动”的“工业突围战”


  话说19世纪中叶,大清帝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惨败,被迫签下《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面对列强的“炮舰外交”,清政府的官员们终于意识到,光靠“大刀长矛”是打不过洋人的,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


  于是,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推动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应运而生。这座工厂最初的目的,是制造“洋枪洋炮”,以增强清军的战斗力。然而,这座工厂的成立,却引发了一场“工业革命”。


  保守派官员们纷纷跳脚,认为制造“洋枪洋炮”是“以夷变夏”,甚至有人上书弹劾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败坏人心”。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却不为所动,坚持“开眼看世界”。于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一片争议声中,悄然开工。


  第二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洋工程师”——那些“洋和尚”如何念“中国经”?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技术团队,堪称“豪华阵容”。其中不乏来自英、法、美等国的“洋工程师”。这些外籍技术人员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制造技术,也带来了全新的工业理念。


  比如,英国工程师马格里(Halliday Macartney)曾担任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总工程师。这位“洋和尚”不仅教授制造技术,还引入了西方的工业管理方法,如流水线生产、质量控制等。马格里还亲自设计并制造了多款“洋枪洋炮”,为清军的装备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这些“洋工程师”的到来,却引发了不少笑料。比如,有位法国工程师在教授制造技术时,发现工人们对“机械原理”一窍不通,于是灵机一动,用中文谐音标注技术术语。结果,工人们学得“不亦乐乎”,但操作却“南辕北辙”,让这位法国工程师哭笑不得。


  还有位美国工程师,在教授焊接技术时,发现工人们对“高温操作”完全无法理解。于是,他干脆搬来一台焊接机,当场演示“高温焊接”。结果,工人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感叹:“原来洋人的技术,竟如此神奇!”


  第三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黑科技”——那些“洋枪洋炮”的“制造传奇”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黑科技”,堪称“晚清工业的巅峰”。它不仅制造了大量的“洋枪洋炮”,还生产了多款“黑科技产品”,如蒸汽机、轮船、机床等。


  比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曾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军舰“恬吉号”。这艘军舰不仅装备了先进的蒸汽机,还配备了多门“洋炮”,堪称“晚清海军的骄傲”。然而,这艘军舰的制造过程却“一波三折”。由于工人们对“蒸汽机原理”一窍不通,制造过程中多次出现“技术故障”,让“洋工程师”们哭笑不得。


  还有款“黑科技产品”是“后膛炮”。这种火炮不仅射程远、精度高,还采用了先进的“后膛装填技术”,堪称“晚清陆军的利器”。然而,这种火炮的制造过程却“困难重重”。由于工人们对“精密加工”完全无法理解,制造过程中多次出现“尺寸误差”,让“洋工程师”们直摇头。


  第四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秘闻”——那些鲜为人知的“笑料与传奇”


“洋枪洋炮”与“大刀长矛”的“文化碰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黑科技产品”,堪称“中西文化的碰撞”。工人们不仅要学习“洋枪洋炮”的制造技术,还要研读传统的“工艺典籍”。这种“双轨制”教育,既体现了清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反映了他们对西方技术的渴望。然而,这种“文化碰撞”却引发了不少笑料。比如,有位工人在学习“蒸汽机原理”时,突然冒出一句:“这不就是‘水车’的升级版吗?”,让“洋工程师”哭笑不得。“女工”的“争议风波”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最初只招收男工,但后来也曾尝试招收女工。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保守派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学习制造技术是“伤风败俗”。最终,这一尝试不了了之,但也为后来的女子职业教育埋下了伏笔。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终结”——一场“历史的谢幕”1912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并入民国政府,结束了它47年的历史。虽然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不复存在,但它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

  第五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历史启示——工业与技术,始终是强大的必由之路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成立,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制造了大量的“黑科技产品”,更开启了中国学习西方、融入世界的新篇章。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感慨:工业与技术,始终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


  结语: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秘闻与传奇”,你get到了吗?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故事,既是一部晚清近代化的“奋斗史”,也是一场中西文化碰撞的“笑料集”。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进程中,既有“严肃”的一面,也有“幽默”的一面。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古代野史秘闻!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推荐搜索词:

  

  1.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谁创办的

  

  2.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历史意义

  

  3.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本文标题:江南机器制造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