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开悟的前兆
首先,以《六祖坛经 行由品》为例:五祖以袈裟遮围,为六祖慧能解说《金刚经》,谈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说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表示六祖所悟的自性,其体性本即清净、从不生灭、本自具足、从无动摇、能生一切法。五祖听后便确知六祖已悟其本性。
现以黄金为例:真正的黄金可借由色泽、延展性、导电性、密度等特性来辨别。因此,必须符合前述所有特性的物质,方能说是黄金。若仅单取金黄色泽及导电性佳的特性,那么黄铜也符合这两种特性,但能说黄铜是黄金吗?惟现今社会常有不知、不解实相心体性者,仅单取实相心其中一或二项体性,便表示其所证悟为实相内涵。例如单取自性中本无动摇之特性,便错误执取意识心为实相心,表明可以借由修行(打坐、压抑)令意识心一念不生,即称已开悟,岂不如前所述,把黄铜当黄金吗?
人一旦开悟,生命就像打开了天眼,拥有一种看穿事物的能力,能对世事和人心抽丝剥茧,一眼看穿人心,直达事物本质。
开悟之后,万事万物在你面前,如同洞若观火,一个即将开悟的人一般有这20种迹象,看看你有没有: 1、能接受很多现实,而不是越来越现实。顺着人性做事,逆着人性做人。
2、做到真正的声轻话重,不动声色显威严。
3、尽人事后听天命,遵天命后待时运。
4、向上不觉高攀,向下亦可兼容。配得上最昂贵的,也承受的住最差的。
5、面对强者不低声下气,面对弱者不目中无人。身处低谷,把自己当人,身处高处,把人当人。
6、人人都知道他有脾气,却从未见过他发脾气。
7、开始对自己建立信心,对他人和世界放下了所有的期待。
8、不喜欢跟别人争辩,觉得争辩毫无意义,喜欢顺其自然,喜怒哀乐也不会轻易地写在脸上,懂得掩饰自己的表情,也不再和别人随意地掏心掏肺。
9、得到了不狂喜,失去了不伤悲。知世故而不世故,会讲究也能将就;把失败当寻常,把成功当恩赐。
10、对过往一切情深义重,但从不回头。对未来充满期许,但不过分幻想。
11、看透了世界有多糟之后依然憧憬世界的美好,认清了生活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12、遇到再多不公平,也不会逢人就抱怨,取得再大的成就,也不会沾沾自喜。
13、不需要奉承别人来获得存在感;不需要靠贬低外界来获得优越感;不需要世界的寂静获得安全感。
14、与憧憬未来相比,更珍惜当下的拥有;与标榜自己的努力相比,更习惯性的自律;与活在别人眼里相比,更想遇到最好的自己。
15、喜欢安静和独处,享受与自己沉默对话,喜欢一个人随心所欲、四处逛逛,一个人喝茶、看书、听音乐,享受清净。
16、不再好高骛远,更不会用命换钱,赚钱随缘不拼命,不赚认知以外的钱。
17、大胆断舍离,不断地粉碎自己,不断地重建自己。
18、生活从容淡定,做事不急不躁,态度不卑不亢。
19、有敬畏之心,今天的果,就是昨天的因,但不受困于因果。所有相皆是虚幻,因果也是因缘生、因缘灭,不必过于执着,但一定要坚持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20、敢于面对,接受现实,懂得放下,活在当下,知足常乐。
开悟前,是“我在活着”,开悟之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它可以让我们从高维俯瞰自己,俯瞰众生。
这种能力,儒家称为“仁爱”,佛家称为“明心见性”,心学称为“良知”,道家称为“得道”。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里面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
开悟的人不会搞个人崇拜,搞个人崇拜的都是没有开悟的人。一个通达“无我”的人,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怎么会又怎么可能搞个人崇拜呢?他只能树立道,树立整体,树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树立“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释迦牟尼曾如是说:“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如来是生,如去是灭,不来不去就是不生不灭,如来如去是现象,不生不灭是本质。如来是什么?如来就是道。
道是修出来的吗?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动、独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
所以佛的本意是觉者,即悟道的人。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是通过修行而悟道的,正如黄檗禅师所说:“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修行是一种境界,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永无止境的,“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来立功课?”。修行没有出期,觉悟只在一念,“万般神通皆小技,惟有空空是大道”。
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么?不认识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谁?道是究竟的、彻底的,本自圆满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所谓先修行而后悟道,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建立在“我执”上的“法执”。
谁在修?我是谁?这才是作为修行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觉悟为本,修行为末,本末不分是谓颠倒;觉悟为体,修行为用,体用一如,是谓自然。觉悟是解决“我是谁”,修行是解决有所作为。“为学日益”是磨砖成镜,“为道日损”是悟后修行;磨砖成镜是梦幻泡影,悟后修行是“守一、抱一”穿衣吃饭。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结果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悟道之后修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开悟的人心不离身,身心合一,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宠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开悟前是“我在活着”,开悟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开悟前是当局者迷,开悟后是旁观者清;开悟前是为成功而拼命,开悟后是“无事以取天下”;开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开悟后是以整体看局部、以本质看现象;开悟前“我”在矛盾中生活,开悟后“我”在圆满中存在,“以道莅天下...抱一为天下式”。
开悟的人是真实的活在圆满里的人。圆满不是没有缺点,圆满不是“拍脑袋”,不是想当然,圆满是优点与缺点、对与错、善与恶、是与非的统一体。
放下曾教导,帮助别人的念头,别人若因自己的话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为人师者,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别人的错处,欣赏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种种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过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尽量每天都怀慈悲善良心,忏悔每个今天做的错事,错念头。
老师的成就不代表个人的成就。放下自己曾经拜哪位大德为师的经历,放下与多少位法师结了善缘的经历,老师的智慧和成就,不代表自己能成就能觉悟啊。光环是人家的,我们借光沾了老师的名,可是自己若不认真修行,也是枉然!
放下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心,心若为外物所牵,心就有恐怖有担忧。劝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尽心努力。
圆满是真实的,圆满是事实本身。再豪华的宫殿,也有卫生间和垃圾;再美丽的女人,也有口痰和屎尿;污泥能生出莲花也是好泥土,圆满的本身就是这样——“不垢也不净”。认识圆满就是觉悟,觉悟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与把握。当一个人不再妄想,以一颗圆满的心看待自己和一切的时候,他的心是平静的,在平静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佛行,就是顺天行道,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开悟的人会很自信,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根。所谓自信,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本体认识与毫无疑惑的确信。自信不是给别人看的,自信不需要被证明,自信与外在无关,用禅宗六祖慧能的话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开悟的人就是点燃自己生命的人,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他有无畏的勇气面对一切,没有牢骚,没有抱怨,他真实的活在每一个当下。
本文标题:修行人开悟的前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