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将人类需求比作了一座金字塔,从底层到顶层,逐层递进。这些需求层次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系统。


  


  这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以下是每个需求层次的详细解释:


  


  一、生理需求:


  这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显然,这种生理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护的意义,以饥渴为主,是人类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要时,例如同时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总是缺乏食物的饥饿需要占有最大的优势,这说明当一个人为生理需要所控制时,那么其他一切需要都被推到幕后。这些需求包括食物、水、空气,它们如阳光雨露般滋养着我们的生命之树。当它们得不到满足时,就像大地干涸、空气稀薄,我们将会感受到生命的枯竭和威胁。同样,睡眠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它如同黑夜的守护者,给予我们休息和恢复的时光。若睡眠被剥夺,就像白天无日,世界陷入混乱,我们将会精疲力尽、身心受创。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


  


  当今社会的生理需要主要用于国家治理和企业管理,如为报酬而工作、管理者用生理需要激励下属、劳动者通过工资获得生理需要,这是工作的本质,也是社会分工的体现。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在生理需求得以满足之后涌现,它涵盖了多个层面。其中,身体健康需求是人们追求安全的第一步,财务安全需求则反映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向往。职业安全需求使人们得以在工作中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而住所安全需求则让人们感到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这些需求的满足,使人们在自己的环境中感受到宁静与和谐。若安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焦虑和不安便会在思维中滋生,进而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具体表现在:①物质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②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至于相对于的生理需要,他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主要体现在世界观,因为生理需要可以由外部物质条件改变,而安全需要,如疾病,是不可逆转的。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你想做什么?毫无疑问,如果你像往常一样去上班,你必须做你最想做的事。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他的价值观会随着实际情况而逐渐变得消极和情绪化,比如说“命运为何对我如此不公”之类的话,并开始变得自我挫败和怨恨。对于很多有负面情绪的人来说,他们只需要满足自己的安全需求,就可以实现很大程度的改变,虽然这在现实中并不容易,但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一个人,那么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应用。


  三、社交需求:


  


  4、尊重的需求:


  


  这一层次涵盖了个人对自尊和他人认可的追求。个体需要自我尊重、自信、以及成就感的滋养,同时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认同和赞扬。若这些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人们可能会陷入自卑、自我怀疑,甚至是被忽视的困境。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与自尊有关的,如自尊心、自信心,对独立、知识、成就、能力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如此划分:①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独立与自由;②渴望名誉与声望。声望为来自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导致自信、价值与能力体验、力量及适应性增强等多方面的感觉,而阻挠这些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基于这种需要,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受到别人重视,借以自我炫耀,指望有成长的机会、有出头的可能。显然,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将会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劲。从尊重第四层次需要的角度看,他们属于高阶层次的需要范围,与个体的生命价值、社会地位和幸福感密切相关。在心理学中,尊重的需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的成就感或自我价值感,他是从自己开始的,即自尊,另一种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的,包括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如果从满足和期望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需要得到自尊,而不是因为自卑而看不起自己,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自信中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充分得到两种尊重的需要。如果光光只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那么这种尊重需求实际上与自我发展是矛盾的,他虽然可以自我提升,但如果不能回归自我认知,就无法真正实现对尊重的需要,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更高层次的需求应用。最后,在实际应用中,尊重的需求实际上是社会需求的升华,人们因为发展而社交,他们因为在社交活动中受到尊重而感到满足。相互尊重,我们不仅要依靠自己,还要依靠别人来实现我们的尊重需要。不要对别人做你不想做的事。智者总是明白,尊重他人实际上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


  5、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位于金字塔的最顶端,它代表着个体将其潜能发挥至极致,探求个人成长的无限可能。这涵盖了个人在创造性发展、目标实现以及对独特潜能的追求等方面的努力。自我实现需求是对于自我完善与个人发展的迫切渴望,它是个体高度成就与满足的象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生活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的,他必须实现我们自己的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我们自己的生命意义。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在突破生理、安全、社会交往和尊重四大需求之后,对人类的追求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多的是从自我意识层面的满足。对人和个人自身而言,实现自我价值始终是重中之重,事实上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和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促进了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为如果一个人满足了基本的生活条件,他想要的不是满足自己需要的同一种物质,而是向更高的需要迈进。事实上不难发现社会上很多事情实际上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宏观和微观,宏指的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帮助他人和社会上上,如爱心捐赠和无私奉献。微观是指人的生命价值,体现在对理想的追求上,如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旅行,周游世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本文标题:五大需求层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