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上坟送灯
正月十五元霄节送灯上坟,在全国各地都有这方面的习俗,但像老家光山这样:"赖有明朝看灯在,万人空巷灯上坟。"的却为数不多,一向都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称谓。
每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会倾巢出动为祖坟送灯,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追思。
不仅如此,这种风俗还隐含着"坟上无灯,视为绝户"的诅咒。
从这点来说,就证明了送灯上坟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出嫁的女儿是不准送娘家灯的,就连娘家的灯看都不能看,有"看了娘家灯,穷断脊梁心"之说,这种规矩和陋习,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兴起,自然的解除了禁忌。
送灯时,过去是以家中男性为主,现在是男女不限,到祖先坟前,清除杂草,燃放鞭炮,烧纸钱,然后插上灯箍,点亮蜡烛,并说些许愿的话。
其意义无非还是孔圣人"慎终追远"那一套。
如果按照黑格尔的说法:
"存在即合理。"
正月十五送灯上坟,的确有它的合理性。
它从一个侧面回答了哲学上的两个难题:"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
人,无论贵贱。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传衍于祖宗,归属于黄土。
对于孩提时代送灯上坟的记忆依然萦绕在脑际:打着五颜六色、五花八门造型的灯笼,跟在大人的屁股后面屁颠屁颠在旷野里行走几里、几十里到祖坟去送灯,等着天黑才能点灯。
因为天寒,过细的家长还不忘带着一个薄被子,围笼起来,披在身上,抵御寒冷。
有人会问了:既然这么辛苦,孩子们为什么还会乐此不疲呢?
原因可不是什么"慎终追远"之类,而是打灯笼、放鞭炮的诱惑,才是孩子们所挂念的??。
再看如今,随着人口锐减,社会流动性的扩大,殡葬的不断改革,子女兴趣的转变??,送灯上坟却成为一种负担。
比如今年的正月十五,老家下了一场数年不遇的大雪,为送灯上坟,从省城赶回老家,苦不堪言。
为什么还赶回老家送灯上坟?与其说是愚孝,道不如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有人说人到60不送灯,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文标题:正月十五上坟送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