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的来源和历史
张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张姓,是全国第三大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在距今5000年左右,黄帝先后战胜蚩尤、炎帝,统一了中国的中西部,生活在东部地区以少昊为首的东夷族看到黄帝的势力强大,就臣服于黄帝。
张姓堂号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张姓在传说时代起源于今山西太原,春秋时晋国张氏一直居住于此。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境地形成许多望族,其中以迁到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
从发祥到战国秦汉时期,张氏繁衍发展主要是在黄河南北的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有张姓人入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籍增加,同时张氏先民也有迁入吴郡的。
汉末董卓之乱,张氏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再次大举南迁,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繁衍的中心,这时,张姓也有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
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服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
经过几次南迁,张姓至宋以后遍及全国各地,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明、清之际张氏族人有漂洋过海,寻求发展的,至今在移居海外的华人中,张姓人数位居前列。
历史上的张姓族望人盛,名人历代辈出。
著名人物有战国时期曾先后任秦相和魏相的张仪。西汉大臣张良,名将张骞。东汉科学家张衡,书法家张芝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三国蜀汉大将张飞。南梁有被称为我国四大画家之一的张僧繇。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就有十七人,另有书法家张旭,诗人张若虚等。
北宋有画家张择端,作品以《清明上河图》最为珍贵。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明代有政治家张居正,先后主持国事达十年之久。另有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清代有两广总督、洋务派首领张之洞,著有《姓氏五书》的学者张澍,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礼部尚书张伯行,义和团首领张德成等。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中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
得姓始祖:
张挥,号天禄,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张姓的分布与迁移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之后张姓一直默默无闻,氏族的迂徙路线也不明,可能那时已悄悄迁入了山西。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就进入了“天府之国”四川,张姓族人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在这场战争中纷纷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张姓迅速蔓延到齐鲁燕代,由关中闯入四川,西进甘肃纵深,奉旨出使西域,贯通丝绸通道,安定宁夏、守边卫疆。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其发展之迅猛是其他姓氏所不可比拟的,事实上是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人江苏,渡过天堑长江,首次进入江南。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张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有雄厚张氏基础的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族人通过渤海湾首次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今天。唐宋时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张姓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排在王、李之后,为宋朝第三大姓。张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省。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7%,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陕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肃、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国形成了华北、西北和中原地区张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张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36%,江苏一跃成为张姓第一大省。南方张姓主要是在宋元明600年中发展的。从中可以看到,张姓的入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张姓人口主要向湖广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南方赣浙苏、北部晋鲁冀豫陕两大块张姓入口聚集地区。
关于太祖父的家乡—山东
山东省,中国华东地区的一个沿海省份,简称鲁,省会济南。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是山东半岛,西部及北部属华北平原,中南部为山地丘陵,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平原、湖泊等多种类型;地跨淮河、黄河、海河、小清河和胶东五大水系;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1-2]
截至2019年9月,山东省辖16个地级市,共57个市辖区、27个县级市、53个县,合计137个县级行政区。664个街道、1092个镇、68个乡,合计1824个乡级行政区。 [3-5]
截至2019年末,山东省常住人口10070.2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1067.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0653元
关于山东的美食
水煎包,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属豫菜菜系。豫菜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东京汴梁城(古都开封),在华北和中原地区颇为流行。口感脆而不硬,香而不腻,味道鲜美极致。
山东煎饼,传统特色面食。源于山东泰山 [1-2] 。现代煎饼制作方法的创制年代难以考证,但“煎饼”一词的使用 山东煎饼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即煎饼。
清代蒲松龄《煎饼赋》:“溲含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圆于望月,大如铜铮,薄似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
四喜鸭子源于山东民间,常用于喜庆宴席作大菜,是山东地区特色传统名菜之一,属于鲁菜系。流行于山东半岛各地,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取名“四喜”,即宋洪迈《容斋随笔》所载《四喜诗》所云人生四件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诗明朝年间被编人通俗塾书中,故民间广为传诵,并取以为肴馔之名。
锅塌豆腐是山东经典的特色名菜之一,属于鲁菜。锅塌是鲁菜独有的一种烹调方法,它可做鱼,也可做肉,还可做豆腐和蔬菜。豆腐经过调料浸渍,蘸蛋液经油煎,加以鸡汤微火塌制,十分入味,又可称为“锅塌豆腐夹馅”,成菜呈深黄色,外形整齐,入口鲜香,营养丰富。
最早的锅塌系列菜是来自山东地区,早在明代山东济南就出现了锅塌豆腐,此菜到了清乾隆年间荣升宫廷菜。后传遍山东各地,又传入到天津、北京及上海等地。
本文标题:张姓的来源和历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