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和反思的区别
反省并不丢人。古德圣贤们尚且“吾日三省吾身”,我辈岂能弃之,嗤之。反省的“反”同“返”,指的是返观内照。“省”同“醒”,觉醒。现在的人常常把反省曲解,认为是对犯错的惩罚。人们习惯于,自责,责怪,愧疚。实际上反省同忏悔、感恩一样是个宝。但不得不承认反省是很难的,下面会有探讨。反省的核心是:不再外求,从外求转向内寻。从以二元对立的眼光看待世界,转向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外求之路如茫茫苦海。因此便有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简单来说,反省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分辨正确和错误。这是基础,也是第一大难点。首先是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是别人的。人们不愿面对自己是常常犯错的事实,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和习惯思维是觉得犯错是丢人的,因此把问题一味归结于外界归结于他人归结于世界。以此逃避指责或者惩罚,或者通过指责别人来逃避责任。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没有能从错误中成长,继续更多的更大的错,这实在太可惜了。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回顾过往,我们会发现:我们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就像婴儿学步,摔了一次又一次,终于掌握了平衡,学会了走路。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才有了分辨自己的正确和错误的可能。在这点上,因为人们习惯了批判别人,拿自己或公众的价值观衡量别人,或者拿别人的或者公众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所以变得模糊不清。比如说,我觉得这样是对的或者大家觉得这样是对的,所以你也应该这样做。或者当事人自我感觉,因为权威这样说是对的,或者大家都这样说是对的,所以我应该这样做。然而是否可以思考一下,公理一定是真理吗?有没有可能是错误的和被舆论媒体误导的呢?其实这样的情况太多了,公众在有计划的媒体舆论煽动和利益驱动下,会变得敌对、仇恨、甚至癫狂。那么对自己而言,到底什么是对和错呢?深入不断纠正自己内心是非善恶尺度的过程,也是在不断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的过程。诗曰:心中一杆秤,天地方寸间。
第二,深入真实的面对自己内心。对从何而来,错从何而来。有些是累劫累世积累下来的功课习气。有些是今生你所在的环境留下的恶习和心结。这是需要勇气的,普通人并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或者没有这个缘分,而是他们不愿。不愿去面对真实。他们因私欲而偏袒,他们活在自己的心结中,幻想世界是亏欠他们的。他们竭尽一生,想着去控制改造他人,控制改造世界,以迎合喂养他们的私欲心结。他们只想占有美丽,而不想创造美丽。佛有三种人不可度,分别是无信者,无缘者,无愿者。其中无愿者指的就是这种人。他内心的渴望还没成熟,在内心舍不得这种短暂的快感。因此他不愿意,不愿意面对自己真实的本心,在妄心驱使下,他喜欢在小我的痛苦和快感之间徘徊,在爱恨间回荡。觉得这就是人生。朝朝暮暮,就此蹉跎一生。只可惜人身难得呀。比如,有个只想吃果子不想种树的人,有一天他发现了一棵果树,但树上没有果子,他会责怪这棵树,这棵果树怎么可以没长果子。是否给其他贪心的人摘光了。害我跑来费了那么大精力。而他绝对不会思考自己有没有照顾这棵树,是否对它真正用过心,为它浇过水施过肥,或者自己到来的季节对不对。他可以找到无数种世界伤害他的理由。却找不到自己的问题,或者找到的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你相信吗,真的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哦。这就是所谓的“业障”。深入的反省给了我们一个改变的机会,成长的机会。也仅仅就是一个机会而已。反省后,要懂得忏悔 ,忏悔才能让人成长,而指责或自责不能。
第三,从反省到省觉。佛经里屡屡提及人与佛的区别,是觉与不觉。所以请记住是觉与不觉,不是有与无。省觉之路,犹如剥洋葱。一层一层的剥开,一层一层的悔罪与流泪。剥到最后发现什么都没有,那便是空。而洋葱又是真的有的。洋葱去哪儿了?这是怎么回事?你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吗?你真的不完美吗?那别人呢?类似这样的深入下去终会到达空有一体,色空无异的观自在菩萨证道般若法门境界。在这里对与错是与非,消失了,世界变得平静了……。我这样说,您能愿意领受吗?在一次次的怀疑之中,又一次次的坚信之中,你走上了省觉之路,觉醒之路。去吧,不要留恋,该上路了。
本文标题:反省和反思的区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