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红九号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红茶产品名、更是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名,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广东茶科所)选育、研发和创建。一、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英红九号美誉:广东名茶本质:红茶二、品种选育1961年,为培育适合英德红茶发展的优良茶树品种,广东茶科所的科学家们从引进的云南大叶群体(1956年引进)茶园中共分离出22棵无性系单株,当时“英红9号”的实际编号为“英茶17号”。1963年在英德茶场茶山队的茶园中繁育无性系种苗,1964年春移植到广东茶科所中区品种园,开展初步品比试验。由于选育地处在英红地界,科技人员对入选的单株重新命名为英红系列,其中“英茶17号”正式定名为“英红9号”。1975年开展农艺性状、品质、产量鉴定,1977年开展生化测定。1982开展系统的品比试验,1985在湛江开展区域性试验。为便于书写推广,“英红9号”重命名为“英红九号”,1986年“英红九号”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并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1988年12月颁发良种证书(证书编号:粤审茶1988010),其审定评语为:“经品比试验和生产鉴定,该品种品质优良,产量高。萌芽早,生育期长,发芽密度中等,属重芽、乔木型大叶种,适制红茶,可在亚热带、热带红茶区种植”。三、品种特征英红九号是从云南大叶群体中系统选育出的无性系品种,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尚密,叶片稍上斜状着生。叶片特大,叶面积可达65.52平方厘米,叶形椭圆,叶色浅绿,富光泽,叶面隆起,叶身稍内折,叶缘波状,叶尖渐尖,叶齿锐深,叶质厚软;芽叶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205克;花冠直径3.0~4.0厘米,花瓣7瓣,子房有茸毛,花柱3裂。英红九号芽叶内含物丰富,稳产期三年春、夏、秋一芽二叶(蒸青样)中平均含茶多酚30.91%,儿茶素152.13mg/g,氨基酸2.06%,咖啡碱4.35%,可溶性糖5.5%,水浸出物41.25%。产量高,品比6年平均亩产干茶204.3公斤(一芽二叶);抗寒、抗旱性及抗涝能力较弱,高温高湿季节易多发芽枯病,但对整体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大。宜双行单株种植,亩植2500株左右。适宜广东省及华南茶区种植,适制甜香、花香型红条茶和高档出口红碎茶等多种名优红茶产品,是目前公认的加工红茶的优异品种之一。四、种植栽培英红九号茶树品种适合在亚热带、热带红茶区种植,特别是广东省及华南茶区种植。九十年代以来,广东茶科所逐步加强了英红九号从种苗繁育到配套种植栽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 建园要求1.1地势:丘陵地或坡度35度以下的坡地。1.2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4.5~6.5,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或粘质壤土。土壤含石灰0.2% 以下,地下水位在80~100厘米以下。2 规划2.1平地连片茶园规划。根据地形和面积大小,以交通便捷,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出发,规划好排水沟、蓄水池(或供水系统)、主道、支道和步道。道路规格主道一般为宽7~9米,支道宽4~6米,步道1.5~2米。每块茶园规格一般为长50~60米,宽20米。2.2山坡地茶园规划。山坡地茶园宜开垦为等高梯级园地,梯面内侧设置水沟,沟宽30厘米,深20厘米。茶园每隔10~12个梯级设置一条横路,路宽1.5~2.0米,每隔40~50米设置一条纵路,路宽1~2米,横路设内沟,纵路两边设纵沟,横沟宽50厘米,深40厘米,纵沟宽40厘米,深30厘米。3 开垦3.1开垦:坡地15度以下的平缓地直接开垦,坡地15度以上,35度以下的山坡地,按等高水平线筑梯地开垦。梯面外高内低,梯面宽度不少于2米。3.2植茶沟:植茶沟的行距150~180厘米,沟深50厘米,宽50厘米,沟内施足基肥,每亩下草和绿肥1500公斤,腐熟有机质1000公斤,饼肥150公斤及磷肥50公斤,回土一个月后种植。4 种植4.1种植时间:茶苗定植宜在11月至翌年3月,趁阴天雨后种植最好。4.2种植规格:采用双行或单行条植。双行植: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30厘米,株距30~45厘米,亩植茶苗约2000-3000株;单行植:大行距150厘米,株距45厘米,亩植茶苗约1000株。4.3种植方法:栽植茶苗时,在植茶沟内开好定植沟(穴),将茶苗扶直,根部放入沟内或穴内,用土填实茶苗根部至不露须根,种植深度一般埋没至茶苗的根颈处为适度,随即淋足“定根水”。5 防风林和遮荫树5.1防风林:大面积连片种植且容易遭受台风和大风袭击的地方要求造防风林,防风林分主林带和副林带,主林带一般与风向相垂直,每条相隔400~600米;副林带则与主林带垂直,每条相隔100~300米。山坡地茶园在最上端的山地营造防护林,营造的防护林按园区地的实际情况而定。5.2遮荫树:茶园种植遮荫树的树种可选择台湾相思树和托叶盈。种植遮荫树可以结合茶园水沟、道路设置而种植,一般茶园每隔16米种一行,株距8~10米,每亩种植4~6株。6 茶园水分管理6.1新种茶园在种植一个星期后,晴天天气要求每天早或晚淋水一次,此后视土壤的水分状况每隔2~5天再淋水一次,直至茶苗长出新芽。6.2当发现茶苗或投产茶树的叶片在早晨露水干后无光泽,午间嫩叶开始呈现萎蔫状或连续出现较长时间高温干旱天气时,应对茶园进行淋水、灌溉,有条件的宜用喷灌或滴灌。7 土壤管理7.1梯级茶园在雨季结合其它田间工作进行梯壁维修,防止梯壁崩塌。对集雨面积大的茶园,进行经常整修、疏通防洪沟和纵横蓄水沟,防止淤塞。7.2遮荫铺草7.2.1新种茶园第一年必须进行遮荫,遮荫材料可用遮荫网或芒箕草、山葵叶等透光好耐烂的植物枝叶,遮荫工作要求在小苗种植后一个月内完成。7.2.2茶园铺草:幼龄茶园(长1~2年)必须铺草。新种茶园铺草时间宜在6月底前完成,其它茶园可在6月或9月进行,铺草宽度一般50厘米,厚度4~5厘米,每亩用草量约1500公斤。在铺草时,要求覆盖物不与茶苗接触,以免造成对茶苗的灼伤。7.3土壤耕作7.3.1中耕除草:茶园的中耕除草工作一般每年三次,中耕时间为春茶前(2月下旬至三月上旬);春茶结束后至夏茶前(5月上旬);伏耕(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中耕深度:幼龄茶园约5~7厘米,生产茶园约15~20厘米。中耕结合除草,幼龄茶园根周围的杂草宜用手工拔除。7.3.2深翻改土:每年或隔一年进行深翻改土一次,时间一般在秋冬季节进行。方法:在茶行两侧深挖,沟深度一般为50×50厘米。结合深挖每亩施200~300担混合肥(由厩肥、土杂肥、饼肥混合而成)。一般深耕改土隔行进行,并每年更换位置。8 茶园施肥8.1幼龄茶园(指种后前两年)施肥管理。茶苗种植2~3个月后,待茶苗长出新芽时,方能进行第一次追肥,施肥以勤施、薄施、少量多次为原则,一般一龄茶园每月施肥一次,二龄茶园每年施肥6~8次。8.2投产茶园施肥管理8.2.1基肥。基肥的施用时期,选择在秋冬季地上部分停止生长的时候施用。我省的偏北地区茶园一般适宜在12月至翌年2月前完成。施用方法:采取开深沟,在有机肥比较多的情况下,可在深耕改土时施,施肥深度50厘米,在肥料比较少时,每年可结合冬耕施用,施肥深度15~20厘米,茶园开沟施肥的位置应在茶树冠外缘垂直处开浅沟或开穴施下。8.2.2追肥。追肥的施用时间,掌握春茶萌动时期和以后每轮茶采摘完毕后施用。全年一般为3次,施用方法一般采取沟施、穴施,也可采取淋施或撒施方法,沟施或穴施深度一般掌握在10~15厘米,施后回土。采摘茶园的施肥量应随茶龄的增长和鲜叶产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多。每轮茶的施肥比例:春茶(第一轮)占全年用肥量的30%,夏茶(第二、三轮)占全年用肥量的40~50%,秋茶(第四、五轮)占全年肥量的20~30%,施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9 茶树修剪9.1幼龄茶树的修剪(定型修剪)方法:在茶苗出圃前或定植时,对茎粗达0.4厘米的茶苗主枝离地面10~12厘米外剪去,约过一年后茶苗长出许多新枝,此时又对茎粗达到0.4厘米或达到木质化、半木质化程度的新枝,以分支开叉处为起点,把离起点8~12厘米以外的枝条剪去。一般每隔20~25天进行一次分段修剪。分段修剪要求在茶树生长季节进行,并忌在高温干旱或低温寒冷季节时修剪,修剪后及时施肥加强管理,经过2~3年的分段剪即完成幼龄茶的定型修剪。9.2成龄茶树的修剪9.2.1轻修剪:指茶树开始采到壮年期茶树开始衰老前的修剪。轻修剪的修剪要求:从试采到茶树封行前的修剪高度,每年提高4~6厘米;茶树封行后至开始出现衰老前,每年的修剪高度提高3~5厘米,一般一年一次,修剪时期一般在12月至翌年1月中旬前结束。9.2.2深修剪:也叫回剪,指壮年茶树经多次修剪和多年采摘后,枝条稀疏,“鸡爪枝”多,生产能力衰退,此时需对茶树采取深修剪措施。深修剪的剪口高度以低于上年剪口10~12厘米左右为宜。茶树经深修剪后,应增施肥料并注意采养结合。9.3衰老茶树的修剪9.3.1重修剪:原则是剪除衰退老化枝条,保留相当部分的主侧枝,重修剪的高度一般为离地面60厘米左右平剪,重修剪时期在冬季霜期后或采摘春茶后进行。9.3.2台刈:台刈对象主要是十分衰老、产量极低的茶园。台刈方法,一般在晚秋或早春将茶树枝干离地面20~25厘米一次性锯去,对霜期较长的地区则采取两次刈锯处理,第一次刈去树高的2/3,待潜伏芽萌发后再刈去剩余部分的1/3。10 茶园采摘10.1幼龄茶园采摘(第2年以上)。幼龄茶园的采摘应以培育树冠为原则,即以养为主,以采为辅。掌握采强养弱,采顶养侧,采高养低,采密养疏,采摘时留1~2片真叶。10.2成龄茶园采摘。成龄茶园采摘技术应采取“以采为主,采养兼顾”的原则,全年采摘的留叶规范为:第1~4轮茶留1叶采;第五轮茶留鱼叶采;第六轮茶不留叶采,同时采摘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和采净树蓬25厘米以下的弱枝芽叶,先发先采,采大留小,按规范采。五、加工工艺英红九号系列产品是由广东茶科所首创的,该产品选用广东茶科所选育的省级良种“英红九号”鲜叶原料精心制作而成,共分为金毫、金毛毫、金英红和英红九号四个等级,其加工工序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下面简单介绍英红九号系列红茶主要技术要点。 (一)鲜叶鲜叶采摘标准:金毫茶选用明前单芽,散开芽头数量不超过5%,叶柄不能超过0.5厘米;金毛毫选用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初展数量比重90%以上,叶柄不能超过0.5厘米;金英红选用当年4月31日前的一芽二叶初展茶青,一芽二叶总量大于80%;英红九号选用春后的一芽二叶初展茶青作原料。(二)萎凋萎凋的目的一是使鲜叶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匀地散失适量的水分,使细胞张力减小,叶质变软,便于揉卷成条,为揉捻创造物理条件。二是使水分散失,叶细胞逐渐浓缩,酶的活性增强,引起内含物质发生一定程度的化学变化,为发酵创造化学条件,并使青草气散失,发展香气。萎凋用萎凋槽进行,一般要配备工业级抽湿机和大功率空调,以调节温湿度,确保萎凋时间和质量。季节不同萎凋时间不同,一般配备温湿度调节设备的萎凋鼓风时间为:春茶萎凋8~14小时,夏秋茶8~10小时。具体操作时,要将不同质量等级的鲜叶分别上槽,上叶时,要将叶子抖散,均匀平铺在槽面,要求叶层松散,厚薄一致,此操作动作要轻,以免伤叶。厚度应视鼓风机的型号、萎凋槽的长短、季节不同而异。湿度大的季节要薄摊,一般不超过12厘米,夏秋季可稍厚,但一般不宜超过18厘米(以萎凋后期不出现孔洞为宜)。萎凋程度掌握“嫩叶老萎,老叶嫩萎”的原则,叶面失去光泽,由鲜绿转为暗绿色,叶质柔软,手捏成团,松手时叶子不易弹散,嫩茎梗折而不断,无枯芽、焦边、叶子泛红等现象,青草气部分消失,略显清香。 本文标题:英红九号是什么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