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高路聊成语(42)


    换 汤 不 换 药


   ——质问换汤者的居心


   出自春秋时《论衡 采律》。意思是就算把汤换了,可药没换,药性一点也没改变。比喻办事情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内容实质却一点也没变。


   这句成语雅俗共赏,家喻户晓,运用最广泛,可意义却很现实而又深刻。这是一则耐人寻味的短视频。当你看完这段视频就对这句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主持人(以下简称主)采访一位未就业在家啃老大龄青年(以下简称大),请听听他们之间的回答:


   主:你一直没有什么正式工作,那你有没有反思一下你失业的原因是什么?


   大:首先我想澄清一点啊,我这不叫失业,我这叫慢就业。其次,我并不是像你说的一直没有工作,我是有的时候有工作,有的时候没有工作而已。


    主:经常没有工作,找不到工作吗?


   大:我这不叫找不到工作呀,我这叫摩擦性失业。你懂不懂?


   主:好好好,好的。那像你这种经常摩擦性失业的穷人,你们家里的日常开销是怎么实现的?


   大:穷人,穷人?我并不是穷人。我跟穷人毫无关系。你如果想用一个词来定义我们这种人群的话,那我们这个人群叫做待富人群。


   主:好的。待富人群。那我想请问一下,你家里日常吃穿用的钱从哪儿来的啊?


   大:一般从我妈妈哪里来。


   主:那还有没有其他渠道?


   大:其他渠道?有的时候我的钱也从我爸爸哪里来。


   主:哦,啃老族。


   大:什么啃老族?你说话怎么这么难听呢?怎么能叫啃老族呢?我是在家做全职儿女。全职儿女,你懂不懂?主打的就是一个孝顺。


   主: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全职儿女。那我想问你以后还敢生孩子吗?


   大:生孩子,那是不可能的。我要是生个孩子也当全职儿女,那怎么办?再说了生下来谁来养?谁来带?生孩子,在时间上,金钱上物质上都要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所以说我不可能生的。


   主:从你的身上也可以看出这些年生育率低的原因。


   大:怎么能叫生育率低呢?我觉的你作为一个主持人,你因该注意一下你的用词。你的措辞要严谨啊。我再纠正你一下,这不叫生育率低,这叫存量夫妇增多。存量夫妻明白吗?


    主:好好好。你这一套说词,不能说是掩耳盗铃吧,那最起码也是自欺欺人。


   看完这段视频,我心里五味杂陈。主播问得问题,尖锐直接,一针见血,都是目前社会热点:一是就业,二是啃老,三是生育。但令人感慨的是,这位“躺倒卷人”总是用一套新词振振有词来解释和粉饰自己。把失业称其为慢就业、摩擦性失业和待富人群,把在家啃老说成为全职儿女。同时还指责主持人缺乏严谨,不注意措辞。真是大言不惭,正如主持人最后总结得那样:这叫自欺欺人。


   明明就是失业了没事干,没收入,龟缩在家靠父母接济,在家当巨婴啃老,却还美名其曰什么待富人群,全职儿女,这纯粹是掩耳盗铃。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笔者这里我无意指责失业者。那是因为毕竟就业是大环境的事,我国外贸出口下降,不少商店关门歇业,许多企业不景气,连工人工资都发不起。


   我们正处于百年之大变局中,正处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中,但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普通人家,一日三餐,日常生活总要开,总不能坐着躺着,等天上掉馅饼。失业者这些说辞,这不仅让人想起动物世界里的蜗牛和乌龟躲避天害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头缩进壳里。


    换汤不换药,如果说这些说辞是失业者自我解脱的一种换汤办法,那么也算是是一种生存本领。然而,让人疑惑不解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另一些换汤专家。他们罔顾事实,明明是黑社会横行了,他们却对大众说社会主义没有黑社会,直到扫黄打黑运动三番五次取得成功,他们这才闭上了嘴。明明是大批工人没事可干下岗失去了工作,他们却说社会主义中国没有失业,把失业说成是待业和待岗。


   说到底,这是漫长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这些所谓的专家不顾社会现实,就像一只只沙漠里的鸵鸟,遇到危险时,把自己的头埋在沙子里,以为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最后我呼吁,这些换汤者与其把精力放在如何欺瞒百姓的形式主义上,花样翻新,倒不如实事求是,直面现实,针对病情,在如何改进药性疗效上下功夫。


   如是,功莫大焉!


本文标题:换汤不换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