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哀悼中的文明对话者

  2025年4月21日清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钟声低沉回荡,全球13亿天主教徒在复活节的余韵中迎来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罗马教皇方济各(Pope Francis)因双肺肺炎并发症离世,享年88岁。这位历史上首位来自拉丁美洲的教宗,以“穷人的教皇”之名重塑了天主教会的全球形象,而他生前对中国的善意与对文明对话的坚持,更在国际政治与宗教史上刻下独特印记。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梵蒂冈:改革者的一生

  方济各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戈利奥(Jorge Mario Bergoglio),1936年生于阿根廷意大利移民家庭。青年时期,他从化学工程师转向修道生涯,在军政府统治下秘密保护异议人士的经历,塑造了他对边缘群体的共情。2013年,他以76岁高龄成为1200年来首位非欧洲籍教宗,打破教廷奢靡传统,选择居住在简朴的圣玛尔大之家,自付酒店账单,甚至乘坐公交车与民众互动。“教会应是战地医院,为受伤者包扎”——让我们了解一下方济各留给世界的革新遗产


   教会改革:成立独立机构追责神职人员性侵丑闻,允许同性伴侣在特定条件下受祝福,任命女性参与主教会议投票;


  社会正义:将气候变化纳入教义核心,呼吁发达国家为碳排放负责,直言“美国人均排放是中国的两倍”;


  外交突破:促成美古和解、斡旋俄乌冲突,推动中梵主教任命协议,称中国应获“诺贝尔耐心奖”。


“不要害怕中国”:跨越文明的对话者

  方济各任内最受瞩目的外交遗产之一,是推动中梵关系破冰。尽管两国尚未建交,但他多次公开表达对中国的尊重与期待。


  “利玛窦的启示”:文明互鉴的信仰践行


  2016年,方济各接受香港《亚洲时报》专访时直言:“畏惧中国崛起永远不是良策。”他回忆2014年专机首次获准飞越中国领空时,称自己为“跨越这片智慧沃土”激动不已,并引用16世纪传教士利玛窦的故事,强调“对话是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唯一途径”。


  中梵协议:从试探到信任的十二年


  2018年,中梵首次签署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协议,打破数十年僵局。2020年、2022年两度延期后,2024年10月双方宣布再续签4年,外交部评价“执行成效积极”。在任期间方济各顶住美国施压(如蓬佩奥2020年阻挠协议未果),称协议“利于国际社会公益”。


争议与遗产: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困境

  方济各的开放姿态既赢得赞誉,也遭保守派激烈反对。美国保守天主教势力批评他“稀释教义”,而性侵丑闻的曲折处理(如智利案件)暴露改革之艰。但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坚持为移民权利发声,甚至在去世前一天会见美国副总统万斯时,直言批评特朗普政府的驱逐政策。


  “白色烟雾升起后”:教廷的十字路口


  方济各任命了80%的现任枢机主教,其改革派影响力或延续至继任者选举。热门人选包括阿根廷枢机豪尔赫·费尔南德斯(Jorge Fernández)与非洲籍候选人,他们能否延续对华友好政策,成为中梵关系最大悬念。


中国与世界的回响:从梵蒂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方济各逝世后,中国外交部罕见表达哀悼,称其祝福“体现友好与善意”。而在民间,中国网民追忆他飞越领空时的问候、疫情期间的物资互助,以及那句“不要害怕对话”的箴言。 “他教会我们,信仰可以超越地缘政治”。方济各的离世,恰逢全球文明冲突加剧、民粹主义抬头之际。他生前推动的宗教对话、生态伦理与跨国协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精神注脚。正如他在《赞美你》通谕中所写:“我们同在一条船上,所有人脆弱却相连。”


桥梁倒塌,道路仍在

  方济各的遗体将安葬于圣玛利亚教堂,遵照遗嘱“仅刻名Francisco”。这位用谦卑消弭傲慢、以对话替代对抗的和平使者,留下一个未竟之问:当文明冲突的阴云笼罩世界,我们能否像他一样,在差异中寻找共鸣? 或许答案藏在他对中国的那句赠言里:“人类的智慧天然渴望交流,而畏惧,永远不是良策。” #方济各去世 很多人问万斯同一个问题#?#教皇方济各去世#?#方济各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记者:方济各曾让华盛顿万人空巷#?


本文标题:方济各离世,中梵协议悬停:下一个“利玛窦”能否重启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