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 4 月 21 日电 韩国疾病管理厅予以证实,本月 18 日,该国今年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得以确诊,此病症即俗称的“蜱虫病”。韩国《中央日报》援引疾病管理厅相关资料报道称,全罗南道南原一位 80 多岁的老妪于农田劳作时遭蜱虫叮咬,进而呈现出呕吐、发烧、全身疲敝、食欲不振等症状。15 日接受检测,18 已确诊感染蜱虫病。


  蜱虫每逢春季便步入活动高峰期。韩国每年首例蜱虫病通常现身于 4 月,诸如最近几年分别出现于 2022 年 4 月 11 日、2023 年 4 月 5 日、2024 年 4 月 23 日。(来源:新华社)


  一、微小蜱虫的致命威胁


  SFTS病毒致死率高达30%,远超新冠肺炎初代毒株。这种由蜱虫传播的疾病自2013年在韩国首次发现以来,累计造成270人死亡。2023年我国黑龙江出现的"硬蜱咬伤致死"事件,患者从叮咬到死亡仅7天,发病时血小板数值暴跌至正常值的1/10。蜱虫的恐怖之处不仅在于携带40余种病原体,更在于其0.3-1厘米的体型让叮咬难以察觉。美国CDC数据显示,莱姆病等蜱传疾病年增长达12.5%,已成全球增速最快的传染病类型。


  二、气候变暖重塑的"虫媒版图


  IPCC最新气候报告显示,过去50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速度是近2000年最快时期。这直接导致蜱虫栖息地向高纬度扩张:加拿大魁北克省蜱虫分布区10年内北移350公里,俄罗斯西伯利亚蜱虫种群密度增长4倍。韩国此次病例出现在纬度33°的济州岛,而10年前该病主要局限于南部沿海。更令人担忧的是,冬季缩短让蜱虫年均吸血次数从3次增至5次,加速病毒传播链条。


  三、生态系统失衡的连锁反应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发现,暖冬导致蜱虫主要宿主梅花鹿种群激增,关东地区鹿群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80头。我国大兴安岭监测数据显示,林区蜱虫携带病原体比例从2010年的17%升至2022年的34%。这种生态失衡在城市化进程中更显严峻: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2022年蜱虫密度较建园初期增长12倍,市民郊游被叮咬事件月均超20起。


  面对这场静默的生态危机,我们需要构建新的防御体系。韩国已启动"智能驱蜱计划",在重点林区部署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追踪蜱虫密度。德国开发出"驱蜱疫苗",通过基因编辑使蜱虫唾液腺分泌警示蛋白。我国疾控专家建议建立"蜱虫气象指数",将虫媒风险纳入天气预报系统。个人防护更需科学认知:美国传染病学会研究证实,浅色衣物可使蜱虫发现率提升40%,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虫剂有效性达92%。


  当济州岛的海风裹挟着蜱虫威胁吹向人类聚居区,这不仅是自然界的警示,更是文明社会必须正视的生物安全课题。在气候变化的巨轮面前,人类与微生物的博弈从未停止,而这次我们需要在生态系统重构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本文标题:韩国首例蜱虫病例敲响警钟:全球变暖下"吸血杀手"为何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