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柘城邵园汉墓发掘简报

  原创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 2025年04月09日 11:37 河南


  点击上方“中原文物”一键关注


  邵园汉墓位于河南省商丘柘城县西郊邵园村内,西距工业路 440 米,北距学府大道95米,西北侧紧邻邵园村小学,地势较高。北纬34°4′35″,东经 115°17′19″,海拔高度 47.2 米。2013 年与柘城故城一起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 1980 年,村民在高地挖土时发现该墓,并上报给柘城县文化馆。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82 年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柘城县文化馆联合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一、墓葬形制


  该墓原有高大封土堆,早年多次被盗,在清理过程中发现有6处盗洞,其中一盗洞在北侧室上方,墓道、墓门毁坏严重,墓顶北主室、侧室及南前室坍塌,墓主遗骸被移至北侧室中,墓室保存较好。纵列拱券结构,四壁和券顶用长方形青砖砌筑而成,墓壁自下而上错缝平铺和横砖侧立交互叠砌,为三顺一丁,顶部为双层纵连券。铺地砖大部分被揭走,从残存部分看为单层顺砖错缝铺筑。墓砖长 27 厘米,宽 15 厘米,厚 6 厘米,有的侧印菱形、三角叠压半圆形等纹饰,砌造时花纹一侧朝向墓内,券顶用楔形砖。


  墓葬坐西向东,方向90°。砖砌多室墓,由南北二室和一条短后甬道构成,南墓室稍长于北墓室。南北二室又各有墓道、前甬道、墓门、前室、后室及三侧室组成,南前室南侧多一侧室。平面呈“井”字形,东西长 13.9 米,南北最宽处 8.8 米,深约 5 米。(图二、三、四)


  墓门 2 个。位于墓道与前甬道之间,门前为弧形封门砖。砖石结构,砖砌门壁,石门被盗走,仅剩残石碎块。高 2.3 米,宽 1.9 米,厚0.4米。


  前甬道 2 个。位于墓室东部,相距 1.2 米,形制大小相同。平面呈长方形,长4.7米,宽1.7米,深 3 米。两壁以青砖平砌 14 层后南北起券,圆弧状双层迭砌拱券,顶部用楔形砖纵放侧立砌筑。


  后甬道 位于前甬道与前室之间,连接南北两个侧室,平面呈长方形,拱形顶。长 1.6 米,宽1.3米,深3米。


  侧室 3 个。北侧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8米,东西宽1.5米,高3.4米,两壁以青砖平砌14层后东西起券,小弧形双层券顶,之上砌有封门罩,高 1.6 米。墓主人遗骸被移至此,在其腰部清理出 1 枚双印印章和 1 组两套印章。两个南侧室大小基本相同,南北长 3.7 米,东西宽 1.6米,高3.4米,砖砌3.2米处向上东西起券,圆弧形双层券顶,之上砌封门罩,高1.6米。


  前室 2个。北前室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1米,高 3 米。南前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 4米,南北宽1.7米,深3米。


  后室 2 个。北后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米,南北宽2米,深3米;南前室到后室之间有一过道,长1.6米,宽1.2米。南后室东西长3米,南北宽2.2米,深3.5米。平砌20层后南北起券,均为拱形券顶。


  墓室毁坏严重,葬具与葬式不详,北侧室有人骨架一具,头向西北,仰身,两腿交叉,已朽。另出土大概 3 个残碎的零散骨架,均为男性。出土的陶器,基本都在北侧墓的前室。


  二、随葬器物


  该墓虽多次被盗扰,但遗留器物仍很丰富,主要放置在前室和南侧室。计有陶器 14 件,铜器 19 件,铜钱 13 枚,金器 2 件,银器 1 件,铁器5件,玉石器28件,骨器5件,海螺2枚,蚌珠100枚,共189件。现按质地分述如下。


  1. 陶器


  耳杯 12 件。平面椭圆形。敞口,弧腹,平底,假圈足,口设对称月牙形耳。根据器形大小分为两型。


  A型 9件。器形较小。标本M1:2,红陶质地,壁施白衣,杯内壁有泛铅点,有施釉痕迹。两端有磕伤磨损。长径 11 厘米,短径 7.7 厘米,高3厘米。(图五:1,图七:1)


  B型 3件。器形较大。标本M1:7,残,长径 14 厘米,短径残长 7.5 厘米,高 5 厘米。灰陶质地,杯内彩绘,失彩严重,纹饰不清。(图五:2) M1 ∶ 9,泥质灰陶,胎质疏松,与板结泥块粘附较紧,残器呈船型,平底假圈足,通体彩绘,外部口沿下有红色细弦纹两道装饰线,残片上绘有涡纹和几何纹。散碎及外漏泥土上粘附有红色彩绘图案,红彩色泽明艳。残长径 9.6 厘米,短径7厘米,高5厘米。


  盘 M1:1,泥质红陶,唇口,斜壁折腹,平底假圈足,折腹处及盘心各有凸起弦纹一周。胎质细密,造型规整,残留有施釉痕迹。直径23.5厘米,圈足直径 17.5 厘米,高 3.5 厘米。(图五:3,图七:2)


  人俑 M1:10,泥质灰陶,施绿釉。坐姿,裸体。上肢下垂,小臂微上扬呈托拿状,下肢平伸坐于长方形底座上。头、双手及一腿缺失。底座长6.5厘米,宽5厘米,残高6.6厘米。(图五:4,图七:3)


  2. 铜器


  蟠螭兽钮铜套印 1套2件。M1:11,此套印原有三方,出土时仅存两方,最小者失落。印为铸造,方形,蟠螭兽纽,踞立,昂首直视,巨目呲牙。右侧开槽,以便子印嵌入,带盖栏。子印形制与母印同。母印印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许瓒印信”。子印印文“许瓒”,两方印皆篆体阳文。套印设计独特,子印钮正好嵌入母印蟠螭兽钮中,如同一印。印文端庄细劲,布白均匀。母印边长2.4厘米,高3.6厘米。子印边长1.4厘米,高 2.3 厘米,总重 63.5 克。(图五:6、7,图七:4,封三:1)


  印 M1∶12,长方体,中间有一圆孔,两面为正方形,一面印文“许瓒”;另一面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陈国许瓒”,皆篆体阳文。印面边长1.15 厘米,高 1.8 厘米,重 17.9 克。(图五:8、9、10,图七:5)


  鎏金铜铺首 2 件,通体鎏金,棺木上的构件,分两型。


  A 型 M1:13,浮雕兽面,双目突出,双眉宽大,眉梢上挑,高鼻,双耳外撇。耳内侧有两只角,角边各留一水滴状孔,头戴平山字形冠。背面有方形插钉。长 4.2 厘米,高 3 厘米。(图五:5,图七:6)


  B 型 M1:14,浮雕兽面,怒目圆睁,宽长鼻,双耳斜上竖起,头戴尖山形冠,上有对称两孔。残长 4.3 厘米,高 2.8厘米 (图七:7,图六:1)


  贴金铜器盖 标本M1 ∶ 26,贴金彩绘圆形陶制器盖,底为陶制器盖,边沿镶包鎏金铜圈一周,中心柿蒂形鎏金铜座上连一活动环形系。贴金多 脱 落,仅 残 留 几片。直径 7 厘米,外圈 0.7 厘米;提环直径1.6厘米,高度1.7厘米。(图六:2,图七:8)


  泡钉 6件。半球盔帽状,下有钉,有的钉已脱落。M1:18,直径2.9厘米,边径0.4厘米,高1.3 厘米,内钉残长 1.4 厘米,重 6.9 克。M1:19,直径2.6厘米,边径0.4厘米,高1.1厘米,内钉残长0.9厘米,重5.4克。(图六:3,图七:9、10)


  盖弓帽 M1:27,套在车盖弓骨末端,起固定作用。模制,柱形筒状,中空成銎,前端微有收分,上承一扁球形帽。帽下有凸起条形箍,箍下侧出一锐尖铜钩。器体有磨痕,锈蚀。长 8.8厘米,顶端球径 2.6 厘米,高 1.8 厘米,銎径 1.4厘米,重66克。(图六:4,图七:11)


  弩机 3件。器小,为明器。长方体,郭身前端上刻三道箭槽,但无牙和悬刀,郭侧有穿孔。标本 M1:15,长 5.1 厘米,宽 1.6 厘米,重 12.26克。M1:16,长4.3厘米,宽1.4厘米,重7.2 克。(图六:5,图七:12、13)


  桥形饰 标本M1:24:璜形,残。上方有一圆形穿孔,表面有纹饰。宽 4.3 厘米,高 2.2 厘米,重6.13克。(图六:6)


  钱币 11枚。


  半两 1枚,M1:30,圆形,方穿,无郭。字体规整清晰,“两”字横竖整齐,内呈十字,“半”字两点方折,上横长,竖短且倾斜。钱径2.2 厘米,穿径 1.1 厘米,厚 0.1 厘米,重 1.5 克。(图六:7)


  五铢 10 枚,形态基本一致,圆形,方孔,钱体较薄。钱正面有外郭,背面内外郭俱全,“五铢”二字右读篆体。五字交股较缓曲,“金”字头呈空心三角。“朱”字上下笔形多为直笔稍有弧度。标本 M1∶29-1,钱径 2.63 厘米,穿径0.94厘米,郭厚0.13厘米,重2.99克。“五”字为移范重叠,钱币上部 9 条,下部为 10 条手工划痕。标本M1∶29-5,钱径2.59厘米,穿径0.95厘米,重2.59克。“五”字线条均匀,“五”下一圆星,背面有“┣”标记。字体左右相齐。“朱”字肩部笔形上方下圆。(图六:9) 标本 M1∶29-6,钱径 2.58 厘米,穿径 0.93 厘米,重 2.52克。“五”字交叉处一竖线断开,“朱”字肩部上下笔形均圆,“铢”字整体较长,超过方穿。


  圜钱 M1∶84,锈蚀严重,外圈呈不规则状,文字不清。直径3.33厘米,厚0.08厘米,孔径1.12厘米。(图六:8)


  3. 金银器


  金胜形饰 M1∶32,“亞”字形,正面戳印有对称两个胜形纹,背面对称两组“米”字纹。长1 厘米,宽 0.9 厘米,厚 0.25 厘米,重 3.2 克。(封三:2)


  金串珠 M1∶33,圆形,两端略平,中间有圆孔。长0.4厘米,直径0.4厘米,重0.5克。(图八:1)


  银钗 M1∶34,对弯式双股钗,折弯处宽扁,由粗渐细,末端呈细圆柱形。长 18.2 厘米,宽2.5厘米,重10.9克。(图八:2)


  4. 铁器


  镜 3 件。圆凸钮,锈蚀。标本 M1∶35,直径15.3厘米,钮径4.5厘米。(图八:3)


  锄头 M1∶38,梯形,宽刃,锈蚀严重。宽8厘米,高7厘米。(图八:4)


  刀 M1∶85,残断,仅留一截。


  5. 玉石器


  玉剑璏 M1∶39,深青色,有红褐色沁。长方形,正面浮雕一螭龙,圆眼大鼻,猫耳,颈粗大且弯曲,三条腿,尾分叉上卷。侧面有一扁平穿孔。长4.2厘米,宽2.8厘米,高1.7厘米。(图一〇:1,封三:3)


  砗磲比翼鸟形饰 M1∶51,土黄色,圆雕。两鸟相向而立,喙部和身躯连成一体,细阴线刻划羽翅。通体纹路清晰。颈部至尾部有两个圆孔相通。宽 1.43 厘米,高 3 厘米,重 1.73 克。(图八:5)


  绿松石串珠 2 枚。青绿色,圆形。两端略平,中间有穿孔,饰螺纹。钙化严重。标本M1∶60,直径0.68厘米。(图八:6)


  琥珀兽形饰 5件。形态各异,分五型。


  A 型 M1∶55,黄褐色,圆雕,卧姿。头左扭,大眼,宽嘴,鼻部隆起似猪鼻,独角。后身蛙形,前肢屈掬于胸,后肢屈于腹,颈部有多处阴线刻划纹饰,颈下至尾部有一穿孔。长 2.7 厘米,宽 2.5 厘米,高 2.3 厘米。(图八:1,图一〇:2)


  B型 M1∶56,黑褐色,圆雕,卧姿。头右扭,大眼,弧形长嘴,阔鼻,两方形竖耳,后身蛙形,头中缝与背脊线相连。颈至尾部有一穿孔。长 2.6 厘米,宽 2.5 厘米,高 2 厘米。(图一〇:3)


  C型 M1∶57,深褐色,圆雕,卧姿。头左扭,一独角自前额贴于脑后,猪鼻,后身蛙形。长 3.4 厘米,宽 2.7 厘米,高 2.1 厘米。(图八:8,图一〇:4)


  D型 M1∶58,土黄色,圆雕,卧姿。头左扭,短颈,两角,猪鼻,后身蛙形,背部及四肢有多处阴线刻划纹饰。颈下至尾有一穿孔。长3厘米,宽2.6 厘米,高 2.1 厘米。(图八:9,图一〇:5)


  E型 M1∶59,浅褐色,圆雕,卧姿。双目平视,阔鼻,弧形长嘴,后身蛙形。颈下至尾有一穿孔,断为两截,残长 2.5厘米,宽2.3厘米,高2厘米。


  琥珀蟾蜍 M1∶54,暗赭色,圆雕。趴卧状,四足伏地,昂首,双目前视,头上有两角。背部有3条凸起脊纹,中间脊纹上刻一串圆圈纹,横腰有穿孔。长 3 厘米,宽 2.7 厘米,高 1.6 厘米。(图八:10,图一〇:6)


  缠丝玛瑙珠 M1∶48,彩色,纺锤状。中间粗,两端略细,中心有穿孔。中部颜色为黑色,两侧依次为白色、棕色、褐色等条纹,抛光细润。长 4.3 厘米,宽 1.3 厘米,穿孔径 0.2 厘米。(图八:11)


  水晶虎形饰 M1∶41,白色透明,圆雕。四肢蹲卧于地,缩颈拱背,昂首。“汉八刀”雕刻,寥寥数刀刻出耳、目、鼻、口及四肢。横腰有穿孔。长 2.5 厘米,宽 1.6 厘米,高 1.9 厘米。(图一〇:7,封三:4)


  水晶司南佩 2 件。白色透明,“亞”字形。中央弧凸,周侧较薄,中部有两个相等的长方形饰相联,横腰有一凹槽,上下施小圆柱,有横穿孔。标本 M1∶42,高 1.9 厘米,宽 2.66 厘米,厚1.3厘米,重12克。(图八:12,图一〇:8)


  水晶串珠 3 颗。白色透明,圆形,中间打孔。标本 M1∶47,直径 2 厘米,重 11.8 克。(图八:13)


  水晶镶嵌饰件 3 颗。白色透明,凸镜形。一面平,一面凸起。标本M1∶44,直径1.3厘米。(图八:14)


  琉璃珠 2 颗。灰白色,圆形。标本 M1∶52,直径0.8厘米,重0.6克。(图八:15)


  滑石猪握 1 件 灰青色,长条形,平卧状。采用“汉八刀”技法,简练勾勒出眼、嘴、耳、背、尾、腿的轮廓,身体细长,造型朴拙粗犷。标本M1∶65,身长7.8厘米,高2.8厘米。(图九:7,图一〇:9)


  石猪 2 件。灰白色,圆雕。四肢蜷曲作趴卧状,猪嘴正面为圆形,圆眼,小耳,形体肥壮。标本M1∶61,长11.2厘米,高4.8厘米,一腿缺失。(图九:8,图一〇:10)


  滑石片 1 件。标本 M1∶66,椭圆形,素面,表面及边缘磨制痕迹明显。长 3.1 厘米,宽1.7厘米,重4.4克。(图九:9)


  石黛板 2 件。形制相同,大小不同。长方形,青灰色,出土时均断裂成两块。为磨黛墨器具。标本M1∶63,长23.6厘米,宽11.4厘米,厚0.6 厘米。长方形石板,呈灰黑色,石质较为细腻,边角规整,一面磨制平整光滑,一面略粗糙。标本 M1∶64,长 10.7 厘米,宽 6.9 厘米,厚0.5 厘米,深灰色页岩磨制,厚薄均匀而光滑,石板有剥落状。(图九:10)


  6. 骨器


  象牙雕 M1∶67,乳白色泛黄,浅浮雕。整体呈长方形,双面皆雕刻有图案,一面为两人相背盘腿坐于雕刻有花纹的凳子上,一面为人骑大象。长方形底座,下有 14个残齿根 。残长 5.1 厘米,残高 4.9 厘米,厚 2 厘米,重23.5克。(图九:1、2)


  象牙簪 M1∶68,乳白色,圆锥状。长9.2厘米,直径1.2厘米,残重9.64克。(图九:3)


  骨棒 M1∶69,黄褐色,圆柱状。一端圆形,另一端扁平,上有三条凸棱。长 8.87 厘米,直径 0.8 厘米,残重 6.7 克。(图九:4,图一〇:11)


  海螺 2件。自然螺。上部有穿孔。标本M1∶82,高1.8厘米,宽1.3厘米。(图九:5)


  蚌珠 100 余枚。乳白色,圆形。两端磨平,中间穿孔。标本M1∶81,乳白色,已钙化不透明,有一穿孔。总重 4.3 克。蚌珠大小重量不同,最大直径 0.8 厘米,其余为 0.3~0.45 厘米。(图九:6)


  7. 其他类


  獐牙 2 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标本 M1∶70,长5.9厘米,宽1.2厘米,重3.9克。M1 ∶ 71长6.3厘米,宽1.1厘米,重3.8克。(图九:11)


  龟壳 9 件。标本 M1 ∶ 72,完整,有四肢及内脏,龟头缺失,辨认不清是否活龟殉葬。其余8件仅余龟壳。(图九:12)


  三、结语


  邵园汉墓是目前商丘地区发现规模最大的汉代砖砌双墓道多室墓,虽多次被盗,仍出土了非常珍贵的随葬品。从墓葬的规模、结构和出土金银器、琥珀、玛瑙、水晶等随葬品来看,墓主人生前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柘城县志》 记载,柘城县“周、春秋属陈,战国属楚。秦属梁郡置柘县。西汉属淮阳国名柘县,东汉属陈国名柘县”[1]。东汉章和二年 (88年) 汉章帝刘炟改淮阳国属陈国,西晋废。出土的印章印文“陈国许瓒”说明该墓下葬年代的上限不早于章和二年。


  从随葬品看,出土的微雕琥珀小兽,造型罕见,以蟾蜍 (蛙) 形饰为主,郭璞 《玄中记》云:“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反映了人们的神仙思想。“胜”是古代妇女的头饰,“戴胜”则是西王母的主要特征,因此胜形饰与汉代盛行西王母崇拜有关。砗磲是热带海域稀有的有机宝石,亦是佛教圣物。出土的象牙饰品雕刻精美,图案抽象诡秘,颇具异域风格。黄金、琥珀、玛瑙、水晶、砗磲、象牙等作为珍贵的奢侈品,在汉代丝绸之路打通后,从东南亚流入我国,一般于皇室、贵族、官僚间流行。由此推断,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贵族,或是地方高级官吏。


  邵园汉墓拥有七个墓室,“井”字形墓是一种新发现的东汉墓葬形制,整体结构与安徽寿县茶庵马家古堆东汉墓[2]、安阳曹操墓相近[3],但布局略有差异。“前堂后室”特征明显,是东汉时期广为流行的墓葬形式。在一座墓葬中设置多个墓室,与大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宗族制度确立有关,是为了满足家族集体安葬的需求;后室是墓主夫妻的墓室,双后室属于夫妇同冢异穴合葬,侧室则是其子孙的墓室。由此推断,该墓是一座家族墓,墓主人即为印章主人许瓒。另外出土的金器、玛瑙、水晶、虎形饰等与曹操墓相比,在材质及器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建造时间应大体相当,或者许瓒墓略早于曹操墓。


  《柘城县志》载:“东汉知县称长,许名失传见 《水经注》 详名宦”,“许令失其名字,汉末人,郦道元 《水经注》 柘城县城内有柘令许君《清德颂》,石碎字紊,惟此文见碑”[4]。根据该墓葬的规模、印章以及随葬的稀有文物判断南侧墓主人很有可能是“柘令许君”,因此笔者认为该墓应为东汉末年陈国柘县县令许瓒家族墓。


  文章来源本文由本刊编辑部提供,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博物馆、柘城县文化馆。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4年第5期,阅读原文请查阅当期杂志。


  《中原文物》2024年第5期目录


本文标题:商丘柘城邵园汉墓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