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再度迎来高光时刻。 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突破6.99万亿元,东盟继续稳居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5.9%。


  在这其中,越南的表现尤为抢眼,中越双边贸易额达到260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 不仅如此,双方共同发表《联合声明》,决定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速构建具有历史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中越合作缘何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区域中脱颖而出?又为何被寄予如此“命运共同体”的期望?这一切值得我们去深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双方合作的坚实基石。


  从贸易数据来看,中越的经济联系已经不仅限于传统商品交易,而是正在逐步向高技术制造业、清洁能源以及数字经济领域迈进。 贸易早已不仅仅是单向流动——从中国到越南的电子消费品出口,从越南到中国的农产品供应,这些只是表面。


  核心在于产业链的深度嵌合。 数据显示,中越班列今年货运量同比增长近12倍,货物运输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高频往来也不仅是量的堆积,更是质的飞跃。 中越正在探索供应链优化与合作区试点,实现本币结算等新的尝试,这种创新无疑为双方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再从宏观战略布局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与越南的“两廊一圈”规划无缝对接,这给中越合作赋予了更高的战略意义。 越南横贯东西、枢纽功能显著,从北部的老街到南部的胡志明市,越南的地理优势无形中成为中国连接东盟的重要桥梁。


  热议多年的老街-河内-海防铁路项目,此次也终于达成新共识。 该项目2025年计划动工,2030年建成通车,将串联越南的北部经济区和重要港口,正式打通中国与越南的跨境铁路运输网络。


  此举不仅提升了双边运输效率,还为更广阔的区域供应链优化提供了核心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越南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联动转型明显加速。


  双方签署了四项铁路合作文件,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以及机构设立等内容。 铁路之外,高速公路也成为新重点,推动边境交通的互联互通。


  而这背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能否在东盟区域内抢占联通枢纽的制高点。 在东盟内部,越南和泰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有“一带一路”的参与,但越南正凭借中越合作的深度与频率,逐步确立其作为基础设施枢纽的不可替代性。


  讲到产业链衔接,人工智能、绿色发展和跨境经济区的探索正在开启新篇章。 尤其是清洁能源和数字经济领域,中越的合作前景广阔。


  从电动汽车的供应链共享,到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实验,中越的经济协作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今年中越本币结算试点范围的扩大,进一步降低了外汇操作成本,为企业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减少了美美元在区域交易中的干扰,这显然与两国共同致力于经济金融安全的方向一致。


  合作虽多,挑战也并不少。 铁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仍需面对复杂的工程环境与成本问题。


  与此有观点认为越南的制造业对中国依存度过高,可能在区域竞争中引发波动。 但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合作过程中逐步化解。


  从实际情况看,越南出口的手机和零部件依然需要来自中国的原材料供应,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也越来越依赖来自东盟的稀土资源。 这种互利共生关系,反而让竞争与合作变得更具张力。


  为什么双方会提出要加速构建“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合作概念,实际上也带有浓厚的长远战略意图。 越南是东南亚区域内人口密集且增长迅速的国家,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对东盟来说也是无可置疑的最大需求平台。


  这种资源与市场的深度绑定,决定了双方合作的方向不仅限于“你来我往”的简单贸易,而是逐步向共同创造区域经济新版图的合作形式迈进。 从本币结算到跨境试点,从基础设施到绿色产业,这些战略性的推动都是在为未来中越合作乃至中国-东盟整体经济融合打下基础。


  如何真正实现中越命运共同体,不只是经贸数据的继续增长,也离不开双方在国际合作机制里的协同发力。 面对大国博弈与区域竞争,中国和越南正通过联合声明实质性地强化了彼此间的信任。


  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加速的阶段,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像一个新实验场,对中国-东盟合作具有普遍示范意义。 归根到底,中越的合作故事,让人看到了一个清晰的逻辑:一体化的战略布局,奠定了资源要素流动的基础;广阔的市场需求,催生了更有针对性的合作模式;而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赋予双方从行动到精神的统一。


  中国与越南的携手打破了传统国际关系中的“零和博弈”,最终推动着整个东盟区域的经贸深度融合,创造更加开放与多赢的经济前景。 这既是两国的时代机遇,也是整个区域经济的核心动力。


本文标题:中越发表《联合声明》:扩大战略对接,推进铁路、跨境产业等合作